歌曲走进西藏儿歌

走进西藏的电影《走进西藏》
1个回答2024-01-25 03:44

电影《走进西藏》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由著名导演王文杰执导,在山东泰安、西藏两处取景,2013年6月于山东泰安开机。

为什么西藏的爱情走不出西藏
1个回答2024-03-13 09:44
西藏的爱情走不出西藏是西藏的爱情,具有当地的独特民族婚姻风俗文化,不被外边的世界所接受。
西藏的爱情文化可以一妻多夫。一个女生可以嫁给一家兄弟两个。这在其他地方,婚姻法不允许,也是人们不可接受。所以西藏的爱情走不出西藏。
走进西藏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3-10 22:41
用于基础学习非常好,感谢开发者。
走进西藏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01 23:55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 走进西藏读后感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藏这块神圣广袤的土地是那么遥不可及,如今读罢《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西藏不再是遥远的梦。

  才读了第一章节,我就深刻体会到这书的名字起得好,“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实在是贴切极了。是“荒原”,空旷的、广阔的、却是厚实神圣的。荒原的诱惑来自每一个角落:荒原的天空、土地,荒原上风中的沙粒和堆满祈愿的土包石堆;是“阳光”,站立于高原,体会与太阳的接近,那阳光照在寺院的金顶墙上,照在巨大的轻经筒和老百姓手中的`摩尼轮上,眼前阳光所及之处都似燃着动人。

  每读一段都是一次朝圣,每一次朝圣,都是在自身未知的领域里再度“旅行”。从拉萨到阿皇,从布达拉宫到八廊街,我耳边回响着绵绵不绝的经纶声,我似乎正呼吸这高原的空气。

  我并没有真正认识西藏,因为它博大精深,但我的向往是如此强烈,我向往真正认识它,了解它,并融于它。什么时候,我才能用自己的脚步、方式和路径走向西藏,什么时候,我才能亲身感受那“阳光与荒原的诱惑”。

  我像是被一阵风吹进西藏,那风既轻柔又刚烈;我又像是被一股风景卷入西藏的,那风景如闪电般突然。

  ——后记
多少次梦里走进西藏是什么歌
1个回答2024-03-08 11:00
歌名为    梦里西藏

 
走过西藏读后感 急急急
1个回答2024-03-02 01:47
 书写西藏的艰难——漂泊者的孤独
  
  
  
  
  深夜,阅读法国人类学家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他继续说道:“从此以后,可能把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沟通起来。经由预想不到的方式,时间把生命与我自己之间的距离拉长:在我能够回顾省思我以前的经历之前,必须先经过二十年之久的遗忘期。以前我曾在世界各地到处追寻那些经验,可是当时并不了解其意义,也不能欣赏其精华本质。”
  
  
  
  
  如我现在写西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知道书写的艰难,因为我讨论的是西藏。作为一个过客,西藏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实体,一个多维立体空间,有无数个通道,每个通道又包含着诸多的可能性。生命的有限性,注定我只能进入其中一条通道,而不能将其展开为平面剖析。西藏与我,存在着巨大的宗教文化,地域环境,经验意识的差异。如同楚河汉界,相互对伺的两级。“西藏超出我们的经验,成为梦想与遥望与寻觅之地,寻觅不是印证我们的“有”,而是为了印证我们的“无”。在历史和时间之外,在难以逾越的高山中幸存的这片土地,成为我们精神的异域”(马原语)
  
  
  
  市面上关于西藏的书,有这么两类。一类是旅游攻略书。千篇一律,翻来覆去的景点介绍,简单,实用,具有参考性。但毫无新意,平白肤浅。只适合游客,走马观花的行动指南。第二类是,以文化为主,进一步阐述西藏地域文化,宗教。在他们的笔下,西藏不再是单调的意象,他们构筑了不同的西藏,在客观的西藏下,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到一个栖息的臆想西藏。西藏,被各种各样的叙述手段,置于大众浪潮的视线内,展示它丰富多彩,斑斓灿烂的内部结构。天生的相对文化主义者,马丽华。“用人生中最宝贵的二十年时光,奔波在高天阔地的山野间,是漂泊地,亦是归宿地。”她笔下的西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西藏的书写,从激情走向理性,从浪漫主义走到社会人类学。“总是不相宜的看到美丽风景背后的东西,从而煞了风景”或许,美感的产生,需要站立在事物的一定距离之外。于是,当她逐渐深入西藏的内部,身在现场的发现所见之西藏,已非意识中的西藏。文字里的激情澎湃,缓缓退潮,她开始吝啬赞美,而转向沉默。这是一个关注灵魂书写的作家,在叙述西藏时,脑海里的多种文化价值观,相互抵触,冲击矛盾的过程。
  
  
  
  
  阅读马丽华,从刚开始的激情书写,到后来极力表现出来的克制优雅。她认识西藏的过程,亦是修正内心,认知自我的过程。她开始犹豫,一方面她为藏民族身上,存在着唯物主义者无法理解的宗教信仰行为而感动。一方面又为藏民族的“灵魂幻想”,将生命付诸于一场无法预知的来世,生命存在的虚无和徒劳,让她感到焦虑和沉痛。著名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对此作出阐述。“当人类只有一种文明作参照时,人类的灾难也就开始了。”桑杰端增在《藏文化与藏族人》一书中,对藏族人格与佛教皈依进行多元分析。“佛教,在藏区成为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静止和无为,是其最高,最终,最完善的道德思想,也是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其价值目标取向,行为类型,以及理想信念,千年来直接引导和支配着民族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藏民族将生存理想,寄托于来世。与世无争的观念,渗透人心。久而久之,形成藏民的基本人格,重来世轻现实,重精神而轻物质,重圣人而轻凡人,重忍让而轻抗争,听命意识强,而个人发展弱。进而惰性思想使藏民族处于沉思默想而不善行动,减弱了藏民族原有的积极进取心,磨钝了人们奋发向上的锋芒,助长了民族的惰性心理。于是,人们的生活被限定在最底层的物质需要,把自己限制在虚幻,麻木的心态中,过着无所事事的,怠慢的日子,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西藏社会发展的步伐。
  
  
  马丽华的遗憾,在于认识列维•斯特劳斯太晚,他的一本《忧郁热带》让马丽华,从那个感性自我的泥淖中走向理性的社会人类学。她开始用多元价值观分析西藏,用相对主义眼光将事物一分为二。行走二十年,她用身体抵达神圣,用文字放声歌唱,用精神抵达神灵的指尖。尽管她将西藏永久的封存在浩瀚的文字里,她的内心仍觉得失落。
  
  
  
  “深夜拥被独坐。海脑和心怀一派空虚。忽然间,一个念头不期而至——你何时才能结束心灵的流浪?”“在心灵的这一特定空间,时间丧失意义,无论相隔多少年,它依然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咀嚼到被洗劫,被放逐,被遗弃的滋味。心灵从未寻找到实在的归宿,它一直在浪迹天涯。”
  
  
  
  远行者是孤独的,马丽华的内心亦是孤独的。书写西藏的艰难,让每一个人在面对庞大的西藏,因自身渺小而甚感沮丧。一个觉醒的灵魂,总是i以一种出走的决绝姿态,突破生命过程中不可能的阈限。一个尼采,马斯洛的信奉者,崇尚人,信仰人本主义的局外人,在整个藏民族的一元价值体系中生存,并理解,给予慈悲。注定了身份的孤独,灵魂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之中。
  
  
  灵魂像风,飘无定处,无影无踪。书写西藏的人,漂泊,是生存最本质的状态。
  
  
  我想到列维•斯特劳斯,一生致力于人类研究。他生活与工作的情境,使他不得不远离自己的社群一段又一段长久的时间;由于曾经经历过如此全面性、如此突然的环境改变,使他染上一种长久不愈的无根性;最后,他没有办法在任何地方觉得适得其所;置身家乡,他心理上已经成为残废。《忧郁的热带》)
  
  
  一个具有高度人文主义精神和以研究文类发展为使命的人,必然会对家的概念出现模糊。天涯何处是吾家,生命于是漂泊在无垠的空间,流浪,漂泊是生存之本质状态。我想到祝勇的一句话,我对家的理解,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空间物理,而是存在于我的脚里。家的意义,对于一个发现者而言,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表面的实体意向,而趋向于精神,那个看不见,没有绝对的归途的灵魂之家。城市高楼大厦里安放的,是一个行尸走肉的可怜虫。房子的存在,只是为了安放一具死亡的躯壳,完成吃喝拉撒等动物性形而下的生存内容。而精神家园的存在,为了让孤独的灵魂,寻找到栖息之地,以便与神灵对话。它注定无法通过肉眼视线,灵魂只能独行。显然,这是形而上的,并与此分出灵魂质量的轻与重。
  
  
  
  做个假设命题,一个有家之人和流离失所的流浪汉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一所房子。那么,毫无疑问,我绝对是那个流离失所的流浪汉。但区分一个人是否具备灵魂,在于是否重视精神价值的取向。那么,尼采,特劳斯,他们虽没有现实意义上的家园,但他们的精神家园,已经遍布全球。而且,成为我们极力仰望的天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马丽华之孤独,即使在西藏,亦无法安放动荡不安,颠簸流离的灵魂。
  
  
  书写西藏之艰难,是一场自我精神意义上的朝圣。以孤独为纸,历练而墨,手执流浪。万里征程,三步一长头。
  
  
走进西藏的歌曲作者简介
1个回答2024-03-06 18:30

张千一,男,朝鲜族,1959年9月生于中国沈阳,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1977年开始从事作曲工作,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自八和悉猜十年代初以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登上中国乐坛以来,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室内乐、声乐、歌剧、舞剧、舞蹈、电影、电视剧等各类不同体裁、题材唤型的作陆蠢品。

走进西藏 是那个电视台放的?
1个回答2024-02-29 03:35
cctv4 这个频道好像有
文成公主到西藏走了多久
1个回答2023-01-08 08:49
走了300多公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