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课文儿歌小苹果

苹果手机怎样边打游戏边听课文?
1个回答2024-03-09 22:14
苹果手机怎样?边打游戏边听课文。
这种情况一般是很难实现的。
建议学习就要学习,玩里去就玩游戏。
不要边学习边玩游戏,这样你什么都得不到。
小学课文一个苹果原文
1个回答2024-03-15 07:11

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

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呀?”

“半路上捡到的。连长,你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说实在的,自从24日我连出击开始,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我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运输员这些天在火线上跑来跑去,比我们更艰苦,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给了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打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等到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成呀!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知道:在这样艰苦的时候,我不吃,他们是决不肯吃的。于是我决定,防炮洞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

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我说:“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创作背景

1952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粉碎了美军对这个阵地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歼灭两万五千人的胜利。

在这次战役中,美军为了攻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前沿两个扼守的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炸弹。山头被削低了2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

但是,美军最后还是失败了。在这次战斗中,中国志愿军指战员在给予美军严重杀伤之后,转入坑道作战,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不仅守住了坑道阵地,并且经常向美军发起反击,大量地杀伤美军。战斗中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事迹。《一个苹果》写的就是这次战斗中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苹果小本在呱呱房间听课没有声音怎么办
1个回答2024-03-17 02:15
根据经验,这样的状况常见于萤幕上方集成摄像头的机型,建议到联想的维修中心检测下萤幕组件,尤其是摄像头连线是否有虚接的状况。
嚼苹果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较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1个回答2024-03-08 06:59

故事是关于我和我哥哥的爷爷回来看望他的姑奶奶,给她带回来一些又大又圆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看到苹果,闻到诱人的香气,口水直流。

太老的女人一看,马上给我们每人一个苹果,可是当我们还没吃的时候,妈妈就来了,她认真地对我们说:“太老了,又病了,我们有好吃的应该先让她吃,对吧?”

“我”和哥哥没有回答,把苹果给了他的妻子。后来,当我们一起吃苹果皮时,我们高兴地说:“苹果皮好甜啊!”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是“我”和“我的兄弟”。他们关注三件事:得到一个苹果,想要分享一个苹果,去一个苹果,等等,主要通过掌握汉字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描述。

1、这是“我”第一次尝到苹果。

2、因为第一次吃苹果皮,才知道苹果是那么的甜,那么的甜。

3、例如:妈妈心里很矛盾:孩子长这么大了还没吃苹果,该吃了;而奶奶80多岁了,以后吃苹果的机会越来越少,应该多吃。看来这两个孩子只能委屈了!妈妈心里很内疚:孩子这么想吃苹果,又这么懂事,不让他们尝尝苹果,做妈妈太残忍了……

4、第一个意思是苹果皮很甜,第二个意思是我和哥哥学会了关心别人,故意把苹果皮给妈妈吃,妈妈很高兴,心里很甜

因为苹果皮让我学会了礼让,关心别人,是我的美好回忆,所以苹果皮的味道是难忘的。

《一个苹果》课文的资料。
3个回答2022-08-19 09:15
在1953年冬发生,作者张计法,真实故事,我也五年级,差作者资料呢,只知道叫张计法
课文我是苹果仿写
2个回答2022-11-30 18:12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小小的可爱的苹果
我是春风和春雨的宠儿
我是土壤和水分的硕果
我是太阳和月亮信物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
小小的可爱的苹果
我是春风和春雨的宠儿
我是土壤和水分的硕果
我是太阳和月亮信物
课外阅读《嚼一片苹果皮》这篇短文,你一定会有一些触
1个回答2024-02-12 02:53
今天,我读了《嚼一片苹果皮》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很深。
文章讲的是“我”和哥哥的外公回来看望太婆,并给太婆带回来几个又大又圆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口地咽着口水。太婆见状,
立刻塞给我们一人一个苹果,可当我们还没有吃,妈妈走过来了,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太婆年纪大了,又有病,咱们有了好吃的应该先让着她,对不对?”“我”和
哥哥没有回答,把苹果给了太婆。后来,当我们一起在吃苹果皮时,我们一起幸福地说:“苹果皮真香真甜啊!”
读完文章,我疑惑不解,苹果皮真的有那么甜吗?经
过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我终于悟出来了,原来,并非苹果皮有多甜,可当我们看到外婆那幸福的微笑,不只是苹果皮,我们的心也一起甜了起来。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的妈妈。小时候,每当吃鱼时,
总是我吃鱼肚子上的肉,妈妈吃鱼头,爸爸吃鱼尾。当鱼一端上来,妈妈总是先把鱼头夹到自己的碗里,而不懂事的我,吃着最美味又没有刺的鱼肚子,还不满足,我想,
鱼头一定很美味,要不然,怎么每次吃鱼时,妈妈总是先把鱼头夹走呢?于是,当下一次吃鱼时,我先把鱼头夹到自己的碗里,我轻轻地咬了一口,哇!真难吃!我不解地问妈妈:“鱼头那么难吃,你怎么每次都吃鱼头呀?”妈妈摸摸我的头:“好吃!你不知道,鱼头最好吃了!”直到今天,我终于明白了,鱼头并不像妈妈说的那样好吃,但妈妈看到我幸福的模样,便知足了,即使难吃的鱼头在她眼里也成美味。
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完亲人为我们做的饭菜,你是否注意到,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在吃你剩下的饭,喝你剩下的汤,并微笑地望着你,你脸红了吗?
其实,幸福不只是消耗亲人为我们做的一切,当我们为亲人做些事情,即使你累了,也会感到很甜,很甜。
牛顿的苹果幼儿园光芒课程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1 19:37
是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开发的“点亮孩子的独有光芒”的阶段课程,把教育理念的实施步骤分的很详细,大概九月份就能使用了吧,反正我昨天给孩子交了光芒课程的书费,肯定很快就能运用了
苹果为什么落地科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1个回答2024-01-19 01:33
【教学内容分析】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三课。
“无处不在的力” 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一些有关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单元由《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车》五课组成。《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从感性认识物体为什么总会落地开始,认识地面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体都有重力的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学习前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和本单元《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两课,对力已有了初步体验与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较抽象且难于理解,我们既要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从多方面感知力、认识力,又要在学习活动中避免过早过生硬的给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这样的教育现状下如何把握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是很具难度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中“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绍牛顿对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如何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体现出爱因斯坦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伟大意义,学生对此课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与热情。
【设计思想】
本课将组织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透过“苹果落地”、“抛文具”、“给引力打比方”、“准确轰炸目标”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再现重力与引力的现象并进行有系统、有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像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引力和重力的经历,进一步认识科学与生活的息息相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总要竖直下落。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由于地球的吸引会使物体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产生的。
2、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学难点:
1、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不管物体处在地球上什么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学准备:
模拟图示、棉线、杯子、建议卡、学生身边的任意文具、标示重力的箭头贴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粒苹果,高举后放开,苹果下落。重复演示。)提问:苹果为什么最终都要落到了地上,不会往上飞?这是为什么呢?
2、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前概念情况。)
3、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二)认识引力的存在
1、活动体验
(1)活动:每位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出一样轻便的东西向上抛出,观察体验物体会落地。
(2)提问:物品总是要落到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3)试解释、交流。
(4)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并提出地面上任何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学观点的背景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及时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让故事中的牛顿发现引力的过程引出引力的概念,显得适时、必要、自然。)
(5)讲解:物体会落地是因为地球有引力,会对地表上的物体产生作用力。(板书:地球有引力。)
2、质疑梳理
(1)问题:受到支撑或停留在空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明晰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1)讲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会作用于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这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我们称之为重力,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举例:哪些物体受到重力作用。
(3)小结:不管有没有物体,地球的引力总是存在的。只要有物体存在,物体就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板书:地球有引力,物体受引力作用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游戏活动
(1)“准确轰炸目标”游戏规则:同学两人一组,利用身边的各种文具材料作为实验用品开展活动。每次活动由其中一位同学在地面上先放一个小物体,另一位同学将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处描准目标后松手,让用品自由下落,准确轰炸下面的目标。边活动边思考:上面物品应在怎样的位置才能准确打击到下面的物品。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活动、交流。
(3)讲解:下落的物品要与地面目标物品同处于竖直的位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画单个物体的重力图示
(1)问题:你能画出苹果的重力图示吗?
(2)试画并展示。(用箭头贴指示出物体的重力,注意箭头贴的出发点与方向。)
(3)指导画规范的物体重力的图示,并讲解:重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是当地的水平方向构成直角(画图示讲解),就是我们前面做的物体下落的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要画出正确的单个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困难比较大,力的图示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3、画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体重力的图示
(1)(出示图片)问题:有8个物体分别处于地表上空不同的方位并即将下落,那么,它们将如何下落呢?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各是怎样的?
(2)在模拟图示上用彩笔画出物体下落的路径。
(3)展示交流。
(4)评价。
(5)问题:为什么这8个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不一样?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6)讨论交流。
(7)讲解:物体不管在地球上什么位置,都有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都指向地球的中心。
(四)拓展应用
1、挑战重力活动:根据科学书第46页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带棉线的塑料杯进行挑战重力的体验活动。
2、交流。
3、想一想,如果地球没有引力,将会产生什么结果?
4、交流。
5、总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如果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相信同学们也能提出自己独特的科学见解,也许有一天这些见解还会成为新的科学真理呢!
附:板书设计(略)
【课后小结与反思】
基于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动为出发点”的精神,我在备课之际格外注意做以下三件事: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将学习内容的兴趣指向和已有经验(即前概念)水平及水平差异等各种学习的状况。二是,再学习课程标准的。通过再学习,不仅强化课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活动应具有的指向目标,还找出了本课学习应落实的具体培养目标。三是,结合教材编写专家提供的教学参考书,仔细品读教材,认真研讨教学专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认识教材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时间的是第三件事,因为,与教材文本进行的交流,绝不仅是读清教材的每一个活动要求那么简单。课程改革提出的“用教材”的理念指引着我们,所以说:尊重教材,切莫等于崇拜教材。经过对教材的体捂与研究,我发现教材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商榷之一:在按教材的设计进行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中,我没能感受到教材编写者所期望让学生体验的学习乐趣。思考后,我认为学习的乐趣体验不如意,可能与学生现今所处的生活环境令他们拥有着很丰富的视野有关系。就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早在学龄前阶段已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有所了解,并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学还知道重力。所以,以这样一个学生都已知的故事展开教学,虽能引起学生的一定学习热情,但热情的强度不会太大,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应考虑适当延伸活动。商榷之二:教材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接着让学生通过抓尺子的活动去体验牛顿所作出的第一个解释。而后,牛顿第二个解释的学习方式重复了牛顿的第一个解释的学习模式。这样安排的活动环节,学生虽看似经过了“动手”学习,然而,正所谓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目的,‘动手’并不一定会‘自动地’促进‘动脑’”,由于在学生的每次活动开始之前,都已经明确知道了最终解释,活动仅是去验证,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释、去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活动设计也值得商榷。商榷之三:教材中关于牛顿的第一个解释的描述中的最后一句“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并不是正确的重力特征的描述。还有,对于抓尺子活动前,教材设计的引言“我们来做一个和重力赛跑的游戏”,这之中的“和重力赛跑”的表述与教材的教学目标相勃。 “一位同学拿着一根长尺,从高处往下丢落,另一位同学在下面接住”, 这个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自由落体的下降速度变化还是训练学生接物的反应速度?我认为教材中这个拦截活动,容易产生重力与速度有关系的误导,这节课要解决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因此,我设计“准确轰炸目标”的活动能解决物体受竖直方向的重力作用竖直下落的教学难点。
怎样让教学活动围绕“物体落地”这一主题展开,层层深入,并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怎样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对自己活动作出的个性解释,从而认识引力,认识重力?怎样避开专业而抽象的术语和定义,让学生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地表述出自己新建构的引力与重力的概念?此外还有,怎样处理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怎样促进活动中的生生与师生间的互动?选择怎样的材料,才能即简约、方便、实惠,又有效的保障学生活动的开展?怎样处理好材料的出现、使用与控制?……思考着这些问题,我大胆改变了原教材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表述及呈现次序,经过多次对教学活动设计的选择与实践,我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上的预设安排。
由于备课的精心、细心、尽心,本课教学活动落实了教学预设的各项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类似苹果落地和旋转的桶中物体不会掉落的现象的体验与分析,既认识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介绍了牛顿的思考,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促成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身边事物的变化。本课在公开教学活动中受到的在场听课的教授、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
【专家点评】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注重教材解读,用教材并完善教材,以创设“准确轰炸目标”活动最为典型。全课的活动设计合理,且关联性强,以学生为主体,极力创造出了让学生更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活动的探究指向明确,层层深入,层层递进;活动材料选择典型而有效;善于将抽象与专业的术语,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如引导学生利用一个箭头卡片表示出物体受重力而下落的路径及给引力打比方;记录的转化有艺术,以图、线的表征描述为主,并巧妙地通过图、线应有的位置的指导,渗透了相关的知识概念要素。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不论是预设还是面对知识的生成,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以直观和具体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