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宝宝多大开始学英语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估算教学?
1个回答2024-02-01 22:59
估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改中加大了估算内容的比重,这也是符合各国数学课改的潮流的。

估算的功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数学上的功能,例如培养数感(如判断24×12=2408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精确计算作准备(如要计算492÷12时,往往先用480÷10或490÷10或500÷10来试商)。二是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当无法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精确计算时,有时用估算也能解决问题。下面谈的主要是第二种情况。

在进行估算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以供参考。

一、估算意识与估算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前者的重要虚渗性有时甚至超过后者。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差型脊在“如何估算”上,例如,先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算式中的近似数,再对近似数进行精确计算,这样,估算就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固定的方法。对于“为什么要估算”,过去关注得比较少。实际上,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是考查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对面对一个数据模糊不清甚至残缺的问题情境时,有的学生束手无策,因为数据不完整,无法精确计算,但有的学生却能利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估算策略,把问题解决,这就反映出两类学生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水平。

二、估算策略的灵活性问题。上面已经租并谈到,过去教学估算,策略往往是唯一的、固定的,但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时,常常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何种估算策略,并没有一定之规。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燕鸥每天飞735千米,从北极到南极行程17000米,20天能飞到吗?”可以把735看成750,也可以把735看成800,都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估算策略的有效性问题。抽象地讨论估算方法的优劣似乎意义不大,因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本身就不好定。但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而言,这种讨论还是有必要的。要判断某种估算策略是否合理,其标准就是利用该策略能否解决该问题。就拿教材第60页例5来说,第一种解法是典型的“四舍五入”的估算方法,但在这儿却对解决问题无效,因为把一个因数估小了,另一个因数估大了,不能把最后的估算结果5000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第二种解法是把两个因数都估大了,估算出要准备5500元钱,一定能解决问题。

四、要明确一点,估算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某种估算策略能在某一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是因为无需利用精确计算就可解决该问题。但有的时候,用若干估算策略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说明该问题仅用估算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精确计算。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89个同学去公园,门票9元一张,带800元够吗?”如果把89估成90,90×9=810,如果把9估成10,89×10=890,如果把89估成80,80×9=720,这三种策略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时候,说明用估算不足以解决问题,要精确计算。
估算宝宝体重
1个回答2024-02-12 03:25
宝宝体重是看时间和身高来通过比例来看曲线的,在小儿出生后的2、4、6、9、12个月应各称一次体重。

1-3岁,每隔半年称1次;3-7岁每年称1次。将每次结果标在生长图上,描成体重曲线,然后对小儿体重曲线的形态和趋势进行客观的评价。

如果孩子的体重曲线与标准体重曲线平行,表示生长速度正常;如果体重曲线平坦或向下,则表示生长缓慢,应该积极寻找原因。 参考数据:

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时体重为2500-3999克左右。

最初3个月,宝宝每周体重增长180-200克,4-6个月时每周增长150-180克,6-9个月时每周增长90-120克,9-12个月时每周增长60-90克。

按体重增长倍数来算,宝宝在6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

在出生第二年,宝宝体重平均增长2500-3000克。

妊娠的前三个月,主要是透过测量胎儿头部至臀部的距离来计算胎儿的身长(公分)。
而随着胎儿渐渐发育之后,从妊娠第15周开始则分别测量胎儿的头围或两顶骨之间的直径。

腹围及大腿骨的长度来判定胎儿的大小,再以此来推估胎儿的体重(公克)。由于测量胎儿的身长结果误差较大,例如胎儿卷曲的姿势、骨架的大小都可能造成结果的误判。因此,医学上会以体重而非身长作为评估胎儿成长的依据。
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估算教学
1个回答2024-02-14 05:00
由于对曹雪芹作者权的强烈质疑,红学界研究索隐出多达65个作者,如洪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袁枚、曹寅、曹頫、曹颙、曹硕、曹顺、曹颜等等 [15] ,众说纷纭,这主要源于曹雪芹著作权的证据存在太多的矛盾,这一现象说明这些矛盾已引起学界重视。红学家杜春耕先生说:“《红楼梦》的作者是否只有曹雪芹一人?我们都没有搞清楚。应当先在作者与成书的问题上苦下功夫,打好研究的‘基石’,然后才能构筑起红学的‘大厦’。” [16] 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李希凡先生对此不无担忧:“在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之际,我们再没有一点大动作的话,到明年,曹雪芹没准就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了。” [15]
估一估算一算74除以九是多少?
4个回答2022-11-23 20:50
74除以9大约是8.2。因为72/9=8,2/9约等于2。合起来就是8.2。
生活中有哪些估算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1-29 21:10

盖房子用多少料

估算教学应注意什么
1个回答2024-02-18 08:26

估算是在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在估算教学时,我们应遵循估算教学的特点,注重生活性、经常性、合理性、实践性,提倡多样性、精确性、启思性、简约性,根据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教师应以此为指导,把枯燥、乏味的估算题材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题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和探索,从中认识到估算的实用性,体验到估算的趣味性,进而提高估算的积极性。例如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教学时,可以出示如下题目:一瓶矿泉水有596毫升,7瓶这样的矿泉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教学时,可以出示如下题目:三年级三个班共有学生138人,平均分成7组做游戏,每组大约多少人?这样设计,避免了由于单纯地运用估算算式进行机械训练的弊端,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开放的思维空间,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实现用多样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班上召开家长会,每张长凳最多坐4人,有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张长凳?”有的学生用乘法, 4×8=32,32

估算968÷36=?
1个回答2024-01-23 07:17
25
1000÷40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1个回答2024-02-01 21:43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就其作用而言,一个人败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远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可见,估算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引入机算”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在明确要求发迟液展学生的数感的同时,也强调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数感得到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估算过程的实效性,让估算过程体现策略性,并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蕴藏其中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提高估算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码枯物、转变思想,感受估算价值要提高小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重视估算,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估算183除以3=多少
1个回答2024-02-07 02:24
估算183除以3
= 180 / 3 + 3/3
= 60 + 1
= 61
怎样正确把握估算教学
1个回答2024-02-04 18:35
估算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策略的一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在教学估算时,首先培养学生估算兴趣。上课时老师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学校多少名学生?”“想!”“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知道呢?”“算一算不就知道了。”学生不以为然。教师告诉学生每个班级的人数,学生一看6个班级人数相加,都撅起了嘴,我趁势告诉学生:“我有一个简便的方法,能快速的知道答案。”我用估算算出结果,告诉学生大约有多少人。“你们想不想学习这种方法?”“想!”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掌握估算技巧。教学中教师可以就知识的特点去多角度的挖掘估算的内容和技巧,灵活的掌握“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例如在计算过程中,像125×79这一题,学生单纯用“四舍五入”法把算式写成130× 80去计算,或写成100×80,125×80去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时引导从中择优而用,如果在现实问题情境中,选择125×80最合适,而在一般的算式估算中,选择100×80估算最简便。由此可看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与生活实际掌握一些估算方法,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估算技巧,同时利用估算也能检验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第三,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总结估算经验。估算能力并不是一时就能培养起来的,引导学生进行估算,需要我们经常运用估算,检验计算是否准确,熟能生巧,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掌握估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