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英语童话镇情景剧

同里古镇八大景点介绍
1个回答2024-03-19 01:58

同里古镇八大景点有:退思园、三桥、嘉荫堂、罗星洲、珍珠塔、崇本堂、耕乐堂和南园茶社等。

一、退思园

退思园布局精巧适度,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若浮于水上。园内绿水荡漾,古色古香,犹如步入天然水墨画中。景区内有岁寒居、水香榭、退思草堂、眠云亭、天桥等一众美景。

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其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凝聚了古代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忘返。晚上徜徉在安静氛围里的退思园,更能追溯古人情怀,体味园林的韵致。

二、三桥

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三座石板桥均为单孔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太平桥和长庆桥,一为梁式,一为拱式,而形为半月的吉利桥,处于太平、长庆两桥之间,三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

三桥之间的驳岸上置有花岗石栏凳,可供游人驻足歇息。若于吉利桥北岸环顾三桥,则小桥如虹卧波,河水明净似镜,波光桥影在绿树掩映下充满诗情画意。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和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

三、嘉荫堂

嘉荫堂位于同里镇竹行街尤家弄口,始建于民国初,宅主名柳炳南,因此也叫柳宅。嘉荫堂的房主柳炳南是与知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同宗的富商,他在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花费白银两万两在同里营建了这处宅第。

嘉荫堂分为前厅、中园、后楼三部分,前门临街,后门临水。衍庆楼即内宅堂楼,门楼上枋刻有“暗八仙”浅浮雕。楼内陈列着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名人轶事木雕。衍庆楼西北隅还有一座临水而筑、小巧玲珑的水秀阁,置身其中,近可闻风声、水声、鸟叫声,远可观小桥驳岸,老树苍翠,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四、罗星洲

罗星洲以烟雨景观见胜,山门正面为关帝殿,庄严肃静。殿后是宽敞的庭院,穿过庭院便是洲上的主体建筑观音殿。该殿为两层重檐建筑,造型壮丽,气势宏伟。殿底层围有宽阔的游廊,殿后建有一个小亭。

殿宇的南面是一个花园,由弧形的堤岸构成一泓池水,水池周围有水阁、旱船、曲桥等建筑。曲折的游廊由西向东将殿宇与花园有机地加以分隔,成为烘托花园的背景。游廊地形比较高,能清楚地眺望湖面的景色并俯视园中罗星洲的楼阁池水。环绕小岛的堤岸芦苇摇曳,垂柳依依,漫步其上可尽览湖光水色。

五、珍珠塔

珍珠塔又名陈御史府,位于同里古镇石皮弄北侧。珍珠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由御史第、后花园、牌楼、宗祠四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这里曾经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的故居,目前为同里古镇内比较大的一个核心景区。

《珍珠塔》原是江南一带著名的弹词,也是著名锡剧《珍珠塔》故事的发源地,故事主人公方卿见姑、翠娥赠塔、陈王道嫁女这些久久流传在江南民间的爱情佳话,使得珍珠塔园区充满了浪漫、唯美的气息,是情侣们游古镇必到的景点。

六、崇本堂

崇本堂位于同里镇富观街,地处长庆桥北侧,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的宅第。崇本堂面积不大,但布局非常紧凑和精致,湖石花台和天竺和红枫相映成趣。

崇本堂以丰富多样的砖雕、木雕闻名于世,如果把同里比作是一座古建筑的博物馆的话,那么崇本堂就是这座博物馆中一件雕刻精致的艺术品,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内涵,堂内处处可见以戏剧故事、花卉食物和文化博古等题材的雕刻,让每一位游人赞叹不已。

七、耕乐堂

耕乐堂位于同里古镇上元街,由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坐西朝东,宅前临河,一段街道被长廊架在室内,廊下有私家码头,出行在廊下便可乘船,交通非常方便,是一处典型明清风格的江南水乡大户人家私宅。耕乐堂前宅后院,现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阁、有榭。

园中有荷花池、鸳鸯厅、环秀阁、桂花厅等景观建筑。堂内以根雕为主,石雕为辅,跨进门厅,就感觉到庄重朴实,高大宽敞,古色古香。院中还种有金桂、银桂两株古树,历尽风雨沧桑,每年金秋季节,古桂依然馥郁芬芳。

八、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为四开间门面,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如今依然对外营业。

除了可以品尝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外,还供应熏青豆、罗卜干等各种茶点。楼上还有一个“曲苑班”,茶客可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倚窗品茶,临河看景,百年历史与水乡风情就融合在这小小茶楼中。

杨美古镇的景点简介
1个回答2024-01-27 13:41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开发,名声日盛,乘着国庆,一帮朋友相邀,游了一次扬美。
临近扬美,立刻感受到一种中国画水墨丹青的雅致和清丽,清澈晶莹的池塘边,翠竹青青,绿树依依,远处的青墙黛瓦叠嶂错落,典雅的翘角屋脊,犹如清朝贵妇头上亭亭的饰牌,蜿蜒的左江如锦带一般从小镇旁轻轻地飘过,阳光在江面上洒下一片璀璨的金星,洁白平垣的河滩,犹如刚开始的童话。
进入小镇,仿佛一下进入了明清的影视基地,沿着道光十年铺成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路续续而行,深褐色的石板上,深浅不一的裂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路旁青砖砌筑的墙壁,肃穆而庄重,砖与砖之间的白色沟缝似乎还可以闻到道光年间黄糖和糯米的芬芳,做工考究的门扇,雕有花纹的门楣,气派不凡的影壁,无不渗透着一种艺术的底蕴和历史的沧桑,仿佛一首古朴幽婉的丝弦正从耳边轻轻地飘过。三三两两的扬美人从我们身边掠过,脸上带着悠闲恬静的神情,面前游客的喧嚣,像没有似的。
扬美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建筑,其中清代的占有绝大部分。这里有一座三百年历史的清代宅院。斑驳的大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门檐上暗淡风化的青瓦也覆上了一层岁月的哀怨,然而檐撑上漏空的精美雕饰依就显示着昔日的风华和气派,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中国古代民居的风范。
扬美古镇建于宋代,当时是方圆近百公里的商品集散地,也是辛亥革命党人黄兴、梁列亚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有著名的魁星楼、清代一条街、明清古建筑群、梁列亚故居等景点。
扬美古镇的八大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鲜为人知的烽火台等二十多处景点亦颇具观赏价值。
明朝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从南宁乘船上左江,曾赞誉杨美沿江风光:“自南宁来,过右江(入左江),岸山始露石,至杨美江,石始奇......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石,无此石奇”。
保存完整的古镇,曾吸引《石达开》、《杜鹃声声》、《三相亲》等电影摄制组到这里取景。

鲁镇景点的来历,简单的介绍两个~~,急(☆_☆)
1个回答2024-01-31 09:51
一切都系伪造,没有历史感,也没有震憾人心的东西,没有去的必要,当然散心的除外。不过地方上是这么说的:
融汇旧时绍兴水乡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致,是百年前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
鲁镇景区是再现型文化主题景区,是传统旅游景区和现代主题公园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根据鲁迅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鲁镇”这个典型环境,鲁镇景区将《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等鲁迅作品和绍兴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越文化为底蕴,全面展示绍兴水街古镇。
鲁镇分为传统餐饮区、传统商铺区、休闲展示区、传统民居区、水上游览区五大区域。五大区域以河相隔,以桥相连,集参观、餐饮、购物、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
巴南石龙镇有什么景点?
1个回答2024-01-20 22:14

主要的景点有:金沙湾,金沙湖公园,寨坪山,石龙老街,柏树村文化体验,碉楼故事记忆馆,覃家大院农耕文化园,生态康养蓝莓庄园,疯狂拖拉机农场。

镇魔曲的故事儿背景
1个回答2024-02-12 02:37
主要背景是西藏,围绕着千年封魔展开的灭魔故事
景德镇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2-23 23:07
这就是瓷都景德镇锏惧害鍦板浘
金泽古镇的主要景点
1个回答2024-02-25 05:25

天皇阁桥位于金泽镇下塘街,与上塘街的塔江桥遥遥相对。因桥北堍有天王庙,即以庙名为桥名。初建于明代(1698年),清康熙年间按原样重建眯三孔连拱桥,桥的正中有石刻如意图案,并有浮雕“轮回”“宝幡”“连座”等多种佛教图案,拱圈石内侧有八仙吉祥图案,桥的楹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这是典型的佛教文化,能在整座古桥上体现。
天皇阁桥桥身高大,仅次与朱家角的放生桥,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连拱石桥,中间一个大孔,两岸的小孔按桥的比例缩小,既美观又便于舟萁和泻洪。天皇阁桥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塔汇桥位于金泽镇上塘街的市中心,横跨北胜浜,跟天王阁桥隔河相望。建桥年代较久,明嘉靖年间重建,系单孔石梁桥,桥畔原有圆通庵,规模很大,常年烟火萦绕,香客不绝,为古镇的闹市中心。
此桥的桥名来历,有一段史话,据《金泽小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春,地方疏浚市河,要开深塔汇桥之河,民工们在水底深处,发现巨桩无数,木桩年代已久,排列整齐,据名匠验测,这是古塔的塔基,又据金泽老人分析,这木桩是古塔所在地。这塔汇桥之桥名,就由此而来。
据《金泽志》记载:古时金泽有:“一塔、六观、十三坊、四十二虹桥。”金泽老人们推测,这“一塔”就在塔汇桥与圆通庵之间。相传古时造塔,要选择风水宝地,这塔汇桥是在古镇中心,是在两河交叉的热闹地方。
昔日金泽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塔汇桥的北胜浜,是鱼米集散地,一些大字号商行,都在塔汇桥附近。这是古时是桥、庵、塔三大建筑物相处一起,真是热闹中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庵和塔已毁,只剩一座桥,这桥几经修建,从原来的石孔桥,变成水泥石板桥了。 林老桥在金泽镇北首,是单孔石拱桥,桥北对着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建于元代(1264~1294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故桥身保养较好。桥长24米,桥高4米半。因年久,桥面青石十分光滑,显得古朴典雅。
桥名林老桥,据《金泽小志》记述,此桥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资所建,为纪念这位老人,故称该桥为林老桥。
林青,元代金泽人,官至宣慰使,好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的造桥、建庙,倾囊而为,对建镇作过重大贡献,重建杨爷庙,重修万安桥,他亲笔作词,题写碑文。
这座古老的林老桥,经历了600多年的悠悠岁月,有着无数的名人,有着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唯有林青的师德和陈莲舫的医德,常为金泽乡民所传颂,为金泽乡民的精神财富。
林老桥横卧古镇,精神抖擞,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镇历史的见证。 如意桥在金泽镇南市东胜港口,元至元年间(1279~1294年)建,明崇祯年间(1768年)重修,为镇上最完整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南堍原有祖师庙,又称祖师桥。如意桥桥拱倒映碧水,桥拱与倒影虚实相接,恰成一圆形,堪称是金泽镇的一大名胜。
如意桥桥长20.8米,宽3.4米,显得很稳固。全桥石料为一色花岗石,打凿整齐,桥面雕凿盘龙,右端有如意图案,在桥的壁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其一,相传是地方绅士所作:“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前果后因如意桥发心遂意。”这上联是赞美祖师的宗首,是阐说如意桥的哲理,很容易让人理解。其二,相传是明朝军师刘伯温所作:“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下联的含义正迎合朱元璋的思想,用兵统一天下,化险境为平坦,从胜利走向胜利。治国平天下,靠关心民众,国泰民安。
离金泽不远的江苏吴江镇上有一座永安桥,据说天气晴朗时,站在如意桥上可遥望永安桥三环洞,隐约相映,当地人称这二桥为“雌雄桥”。
如意桥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对象。 位于金泽镇南端的放生桥始建明代,公元1628年重修。放生桥在如意桥之北,约50米处,因桥下有放生河,故称放生桥,又因桥堍有总管庙,故也称总管桥。
此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5.2米,桥高4米,在明清以后多次重修。桥石采用花岗石和青石,质地较坚,桥柱上刻有楹联,清晰可认,系后来修建时所加。楹联曰:“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表明此桥连接如意桥,通向康庄大道;桥下清水,流向淙淙小河。这副楹联既写出如意桥的气概,又写出如意桥流水美丽清秀。古人的楹联,抒发了热爱古桥的思想感情。
现在,此桥保护完好,仍为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对象。 万安桥位于金泽镇北市梢,横跨市河,建于宋代景定年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并立碑勒石。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9米,高5.5米。原来桥上有亭屋,故也称亭桥。此桥的结构、造型和用石,与镇南的普济桥基本相同,两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称为姐妹桥。
有《金泽小志》称:“金泽四十二虹,万安为首。”从建桥年代和桥两端的建筑,确实是金泽为首的古桥。建桥时间,它比普济桥要早几年。在桥面上建有亭阁,亭阁四周飞檐翘角,角挂铜铃,风吹铃响,为大桥的装饰,增添美丽的外形,在桥的东堍,有佛国亭,即一座寺庙,楼亭飞檐,内有佛像,在桥的西堍,有财神阁,也是一座庙宇,内有财神老爷赵公明。整座石桥的结构设置,古称桥挑庙,即一桥挑起两座庙,这在江南古镇中,是不多见的。
《金泽志》记载,关于万安桥桥面亭阁的建造,曾用楠木,是建造颐寺的余料,用料考究,雕作精细,因此受到历代重视。在桥的东堍,建有引桥,也即岸桥,属于桥上挑桥,亭下有阁,这也是特有的古桥建筑。万安桥栏石,云纹雕刻非常讲究,刻工手法如同颐浩寺大雄宝殿前的“不断云”石栏,云纹连绵,变幻无穷,奇丽多姿,巧夺天工。万安桥的悠久历史和建造工艺历来受到重视和爱护。有碑文云:“万安幸甚,凡全溪之桥幸甚。”
金泽万安桥于1959年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泽极珍贵的古桥。 迎祥桥在金泽镇南市梢。桥在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建。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和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次修建。桥为六柱五孔梁架式石桥,中孔跨径6.35米,左右二孔为5米,再二人尽间为4.3米,全长34.25米,宽2.14米。其构造形式颇为独特:用长青石5块并列组成石壁式桥柱四条立于水中,形成五桥洞。石壁顶面横置石盖梁,梁面琢有半圆形凹槽,以稳固地搁置五根25厘米粗的楠木梁,上部桥面结构由砖木组成,在楠木梁上横铺枋板。枋板上密铺用石灰糯米拌浆砌成的青砖,形成砖体桥面。两侧采用水磨箩底砖覆贴,既可保护木梁,又增加美观,还能起到压重稳固作用,桥面两坡有踏级。因为元代蒙古族以骑兵著称,经常要疾驰过桥,所以迎祥桥桥面铺砖无桥阶、无桥栏。
迎祥桥纵向坡度和缓,整座桥体略呈弧状,横跨水面宛如长虹卧江,颇为轻巧。因此,“迎祥夜月”被列入金泽八景之一,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胜。同时伴以精巧的桥面造型,在全国堪称罕见。这在桥梁建筑技术上被“连续简支梁结构”。元代已能应用这种原理造桥,比西方要早数百年的历史。
金泽镇人民政府在保护古桥,作出了努力,在桥南一百米处,建造了一座大型水泥公路桥。一般的载重过桥,均走公路桥,以减轻历史古桥的负荷,在古桥的东南面,另辟园地,建造古亭,栽种树木花草,俨然是个小花园,供游者赏景休憩。古亭上有对联一副:“虹影环空如入画,水天一色合吟诗”。赞美古桥景色优美,充满诗情画意。1979年,迎祥桥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金泽普济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清雍正初年重修时加置石栏,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桥。
石桥为单拱圆弧形,长26.7米,宽2.75米,拱跨径10.5米。桥体坡度平缓,桥面较窄,具有明显的宋代石拱桥的特征。桥项圈刻有咸淳三年题刻,拱圈内券石上镌刻莲幡状,有“咸淳三年”等题证,现已模糊。
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桥石多为紫石(故俗称紫石桥),宋代江南石桥以紫石居多,当雨过天晴时,桥面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紫石镶嵌的宝石桥。此桥历史久长,后世又多更换,桥体杂以青石,花岗石等石材。桥两侧置栏板,两堍均有引桥,现已不完整。
金泽普济桥有“上海第一桥”之誉,于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列入《上海辞典》、《中国名胜词典》条目。 这座普庆桥是1999年应美国WBGH制版公司为NOVA专栏制作《中国虹桥》节目需要,来仿照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汴水虹桥之单孔木拱桥。普庆桥在建造时完全依照古代建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把64根拱圈木与5根横梁木形成拱圈,全部用捆绑式结扎在一起,整架桥没用一根钉子,再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造桥工艺,具有华丽美与富丽美。
桥体朱红色,桥身上左右两边各嵌有五个狮子探头,一如桥面重压在狮子身上一般。狮子气守丹田,气冲脸皮,不敢松懈,以防桥木散架,狮子造型,神态逼真,憨厚可鞠。

漫川古镇景点介绍
1个回答2024-03-11 08:45

漫川关南有郧岭,东靠太平山,西有猛柱山,北有天竺山。有金钱河、靳家河和万福河三条河流通过。镇政府所在地漫川街道后有气势雄伟的灵台山(俗称青龙山)、卧虎山,街南有落凤山(俗称南坡),前有靳家河水自北向南流淌,宛若玉带,对岸如意山,其土色金赤,可谓山灵水秀。

独特地理环境形成了环流太极、金靳交汇、犀牛望月、纸房线泉,金钱河峡谷有远近闻名的石人观星、蜡烛山、鱼洞奇观等自然景观10余处。

有烈士陵园、千佛洞上关县遗址两处革命纪念地。有天主教堂、伊斯兰教堂、千佛洞佛教寺院、一柏担二庙、万福娘娘庙、三官殿、慈王庙、娘娘洞等宗教(道院和庙宇)活动场所10余处。漫川关有8大自然景观,即环流太极、金钱古渡、纸房线泉、郧岭夕照、玉带盘绕、南山落凤、犀牛望月、雄狮守关。

名胜古迹

漫川关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古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神话传说非常广泛。有8大文物古迹,即骡帮会馆、鸳鸯戏楼、武昌会馆、北会馆、千佛洞、武圣宫、砧石藏佛经、乔村仰韶文化遗址。还有一柏担二庙、三官镇白虎、万福娘娘庙古松等古迹及黄家药铺、莲花第等古民居。

地理环境

漫川关地处鹘岭以南,金钱河与靳家河交汇处,地势为山阳县乃至陕西省最低处。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5%,河谷、川道仅占25%,土质多为紫红色,属亚热带气候区,辖区海拔为300至800米,年平均气温14.6-16.3℃,年降水量653-758毫米,无霜期215-235天,农作物一年双熟有余。

南浔古镇景点
1个回答2024-05-14 18:28

南浔古镇景点由7个小景点组成。

南浔镇,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位于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轨上海的东大门,也是湖州市南浔区委所在地。

南浔曾由南林和浔溪两村组合而成,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南浔古镇景区",拥有中国魅力名镇 、国家卫生镇薯缓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等诸多荣誉称号。

由7个小景点组成,分别为: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静江故居、百间楼、刘氏梯号、辑里湖丝馆、頔塘故道。

南浔的气候与乌镇、西塘无多大区别。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春天与秋天。一天中最轮手段美的时候是清晨与傍晚。南浔四季分明。一般冬天太冷,避免冬天大雪天旅游。夏天太热,避免夏季正午时去南浔游览,日光直晒。最佳旅游事件为3月到7月,9月到12月。

南浔镇历史文化:

南浔镇建于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教育发达,腊誉名人辈出。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人,南浔镇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

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学者有80多人,故南浔有"诗书之绑"、"镇志之绑"之美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业堂藏书楼,江南园林艺巨构小莲庄,中西合璧建筑张氏旧宅,无不透视出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色彩。一镇拥有8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250多名中高级职称的教授、专家更为江南其他乡镇所罕见。

关于景德镇你知道什么?
1个回答2024-06-10 19:50
景德镇历史简介:
新石器晚期就有景德镇人啦!从现已发现的沽演等古文化遗址所收集的实物资料证明,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先民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过着狩猎和农耕的经济生活。
春秋时为楚之东境。
秦朝录九江郡番县。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六年(公元前205年)置豫章郡属鄱阳县;
武帝置十三州属杨州;
后汉属杨州刺史部。
三国时统为吴地,属杨州。
晋初属杨州,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割杨荆十郡置江州,属鄱阳郡。
宋齐仍隶江州。
梁承圣二年(公元553年)改鄱阳郡为吴州。
陈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改吴州仍置郡属江州。
隋开皇九年(公元598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属鄱阳郡。
唐改郡为州。属江西道饶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折鄱阳置新平县,这就是景德镇治域的开始。
唐开元四年(公元761年)改曰新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县.
宋属江东路饶州。
元属江浙行中书省饶州路,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浮梁升为州.
明初改饶州路为饶州府,浮梁州复为县并属之。
清浮梁县隶饶州府。
民国,1914年,浮梁属当阳道。
1949年景德镇解放,单独建市,同年5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属赣东北行政区和浮梁专区管辖。
1953年5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属赣东北行政区和浮梁专区管辖。
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
1960年9月,撤消浮梁县的建制,行政区域并入市内。
1961年浮梁县治从旧城迁到景德镇。
----摘自《瓷都开心社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