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学生英语口语

河北省有哪些名人
3个回答2024-01-05 01:31
河北省历史悠久,数千年来积淀的丰厚的文化资源,哺育了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艺术家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燕赵志士仁人的奋斗精神和道德风范,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他们或者是河北籍的,或在河北这块土地上生活奋斗过,或与河北有关,他们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这里选择清代以前的119名历史名人加以介绍。
黄帝
炎帝
伯夷
叔齐
扁鹊
慎到
乐毅
赵胜
毛遂
廉颇
蔺相如
公孙龙
荀况
李牧
荆轲
董仲舒
李延年
毛亨
崔骃
崔瑗
崔寔
卢植
张角
刘备
张飞
赵云
刘劭
张华
束皙
欧阳建
张载
张协
张亢
卢谌
道安
竺道生
高允
祖冲之
冯太后
郦道元
邢邵
邢杲
祖暅之
杨炫之
卢思道
刘焯
刘炫
展子虔
陆法言
魏刀儿
窦建德
刘黑闼
傅奕
李百药
孔颖达
魏徵
卢照邻
慧能
李峤
张鷟
一行
李颀
高适
李阳冰
刘长卿
贾岛
卢仝
刘昫
郭威
李廷珪
胡镶
柴荣
李昉
赵匡胤
吕端
曹彬
柳开
王则
刘筠
邵雍
赵佶
张世杰
赵伯驹
刘完素
张元素
赵秉文
蔡珪
王若虚
李杲
赵孟坚
李冶
何荣祖
郭守敬
王恂
刘因
赵孟頫
鲜于枢
刘贯道
关汉卿
卢挚
苏天爵
韩山童
尚仲贤
李好古
刘六
刘七
马中锡
杨继盛
薛论道
赵南星
傅维鳞
孙奇逢
颜元
李塨
纪昀
崔述
王清任
曹雪芹
卢坤
河北省涞源县-河北省沫源县哪个对
3个回答2024-01-04 18:05
  王二小出生地河北省涞源县.河北省2005年辖:11个地级市,36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 。没有一个什么沫源县。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之墓: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
  这就是王二小带日军走进的山谷,当地叫做西北沟,两山一沟,十分险要。我们沿着清澈的溪水,顺着二小的足迹,向山谷深处走去。
  在山谷的尽头,只有一个方向可以转弯。转过弯,眼前是一个小盆地,叫做“石湖旮瘩”。两侧立崖高达数十米,直上直下如同刀劈,“旮瘩”尽头亦为立壁,一道瀑布飞流而下,形成溪水流出。在军事上这里却是一个死地,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二小放牛郎正是舍生忘死,把鬼子带到这个绝地。
  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河北省中考考什么
1个回答2022-09-07 16:39
语数英 理化生 政史地喽!
河北省望都县的由来
2个回答2024-01-04 16:14
望都又名庆都,尧母以此而得名,为帝尧放勋诞生之地,汉代以前称庆都,汉代改名为望都,到唐代又称名为庆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回驾路过庆都谒尧母陵,因县名与尧母同
望都县
名又改为望都县至今。
河北省馆陶县有哪些名人?
2个回答2024-01-02 16:07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
张寿山
字明仁,河北省馆陶县南彦寺村人,1896年生于一富裕农民家庭。自幼喜爱读书,曾在家乡设私塾授学
著名唐相魏征、民族英雄范筑先;新中国省、部领导原国家石油工业部部长送振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部长肖寒、原四川省省长鲁大东、原国家老动人事部副不长焦善民、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雁翼、著名漆画家乔十光、
河北省邯郸市风俗
1个回答2023-11-18 15:54
有方法就可以,还很快
国外明星谁打高尔夫
1个回答2024-06-18 03:50
篮球天才乔丹打高尔夫,而且成绩还不错,据资料显示他与老虎还是好朋友呢!
关于过年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6-18 03:49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如何靠买彩票中大奖成为世界首富?
1个回答2024-06-18 03:48
不可能的,目前世界首富有几百亿美金,你可以自己去算算你要以一种怎样的频率去中大奖,算出来会吓你一大跳,而那样的结论是违背概率学的,就是说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世界首富,必须必须自己当老板,这是前提中的前提!
新闻稿可以用名人名言吗
1个回答2024-06-18 03:48

新闻稿可以用名人名言吗

一般不用名人名言

①新闻报道内容的详细和概括程度不同,消息概括,通讯详细。 

 ②新闻的时效性、文学性不一样,在时效性上,消息强,而通讯较弱;在文学性上,则通讯强,而消息较弱。 

 ③结构方式不同,消息主要采用金字塔式结构,有导语和背景;通讯则是时空式或逻辑式结构,后者用于人物通讯、工作通讯等。 

 ④表达手法不同,消息多用叙述和描写,而通讯还可以抒情和议论,文学色彩比较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