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英语科普版课文翻译

少儿科普课本剧急!
1个回答2024-05-02 20:59
自然界之道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我们去那里旅游的一个目的是,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里。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便可能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进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zhí)躅(zhú)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唤。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tuí)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现实很快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呆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jiān)鸟的口中之物,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一切都过去以后,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地伫立在沙滩下,希望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做佳肴。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删改其中的台词以及旁白即可
科普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单词
1个回答2023-04-14 13:30
看书网上也有
哪里有科普版的小学英语课件
1个回答2024-03-03 10:30
您可以上英语高分网看看,可能会有的
哪里有科普版小学英语全英说课稿
1个回答2022-09-20 07:45
Sorry,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科学课(五六年级上册)?
1个回答2023-01-19 20:20
实习老师吗?
科普类微课有哪些
1个回答2022-12-26 10:53
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
科普课外书有哪些适合 6年级~初一的学生看?
1个回答2024-01-29 14:52
《悲惨世界》《冰心散文集》《科学家的故事》《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感动这本书很适合小学生看 而且就是有一点他们一定非常喜欢看这本书 而且爱不事
IB课程科普:ib课程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12-19 13:14
IB课程不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而自成体系,广泛吸收了当代许多发达国家主流课程体系的优点,涵盖了其主要的核心内容。因此IB课程体系即具有与世界各国主流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性,又有自己教育理念发展下的独特性。

IB课程是为全世界的优秀中学生设计的,具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统一的题目、统一的评卷和评分标准,对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视同仁,被称之为是国际教育的一个统一度量衡。
分为:小学(PYP小学一至五年级)、初中(MYP六至十年级)和高中(IBDP)三个阶段。
高中十一和十二年级学生设置的大学预科课程。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放大镜》怎么讲?
1个回答2024-01-23 23:0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

班内交流。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设问:猜猜看,放大倍数是2倍和3倍的两个放大镜叠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几倍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出两种可能“倍数相加等于4倍”、“倍数相乘等于6倍”。

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两个放大镜的倍数相乘。

教师说明显微镜的原理: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