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儿歌民歌民俗有哪些

民俗文化手抄报大全,民俗文化是什么意思,民俗文化
1个回答2022-12-13 20:52
民族文化很广千姿百太
中国民间故事和民俗故事区别?
1个回答2024-01-29 18:33

中国民间故事和民俗故事的区别是民间故事是流传下来的,而民俗故事要根据自己的民俗习惯而编制成的故事。

民间传说中的民俗文化
1个回答2024-02-07 06:49
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由无数代人的收集和整理而成的,也是劳动人民集体和智慧的结晶。中国经典民间故事诞生于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并经过几千年口耳相传,逐渐成型。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美丽故事,一方面告诉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朴实,另一方面又告诉了我们他们富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美丽的故事像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在我们心中跳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这些经典的民间传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它也反映了民族的一些习俗、信仰、或是社会情况,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我国的民间故事,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民间故事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
西北地区的民俗民情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1 08:25
西北地区被人们熟识的与绘画艺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民间美术犹如群星闪耀,剪纸、皮影、刺绣、面塑、炕围画、饰件、卷轴画、寿材彩绘、墓葬壁画以及堪称稀世珍奇的百寿图等等民间美术作品。
在西北民俗文化的土壤,还酝酿着一棵艺园奇葩,那就是戏曲。早在北宋年间,山西南部已有了萌芽状态的戏剧艺术,如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影戏等 ,均在民间广为流行 。当时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曾出过一位有文化的说唱艺人孔三传,他在唐宋大曲和鼓子词一类单宫调说唱的基础上,首创“诸宫调”说唱艺术,采用传奇、灵怪故事,编演诸宫调说唱本,在卞京瓦舍中献艺,曾经名噪一时,为元杂剧的形成,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据南宋玉灼《碧鸡漫志》卷二载:“元丰、元佑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耐得翁《都城纪胜》说他“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能唱。”上党梆子又叫上党宫调,据说即由孔三传首创诸宫调而得名,孔三传的诸宫调要比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至少早一百年。元蒙贵族灭金后的八十年间,废除了开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降到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没有出路,一部分文人为了谋生,便与民间艺人一起成立了戏曲、曲艺作者的行会组织——书会。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书会才人,他们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舞台艺术基础上 ,综合唐宋话本 、词曲歌舞和说唱艺术的经验,运用代言体,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本戏四折、换用四个宫调、敷演一部完整故事的元杂剧形式。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就是产生元杂剧的温床。平阳府“东连上党,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伏卜晋阳”,它一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宋元时期,这里城市经济发达。这一带又盛产上品白麻纸,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元朝初年,这里还建立了“经籍所”,集中一批人才编辑经史,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与诗词戏曲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的。这里一度文士荟萃,优伶辈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元杂剧又称北杂剧,缺启穗以曲为主,兼用旁自。伴奏初以笛子、拍板、鼓为主,后来又加入锣,成为元杂剧的四件主要伴奏乐器。金元时期的平阳府,又是北方全真派道教活动的中心,所以元杂剧的编演,有不少表现神仙道化故事的剧本。这一时期,山西出了一批杰出的戏曲作家,如解州的关汉卿( 亦有大都或祁州之说 ),襄陵的郑光祖,平阳的石君宝、狄君厚、孔文卿、赵公辅、于伯渊,新绛的李潜夫,太原的乔梦符、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的吴昌龄,河曲的白仁甫等人,都留有许多不朽的著作。元杂剧在晋南形成后,很快传入大都(今北京),不少戏曲作家也都云集京师,形成了以元杂剧为主的中国戏曲艺术第一个黄金时代。 正因为元杂剧形成于山西南部,金、元以来,山西南部的戏曲文物特别丰富。晋南、晋东南有宋建“舞亭”、“舞楼”的碑记,临汾、襄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现在还保存有元代的八处戏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珍贵戏剧文物。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的元代舞台石柱上,尚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清明,尧都大行散乐人旁喊张德好在此作场”的记载,闻名中外的洪洞广胜寺旁边明应王殿元泰定元年的戏剧壁画,横额为“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尧都就是平阳,散乐实际就是走向杂剧的一个重要演变过程,这些都说明了元杂剧是在这里形成的。至于侯马金墓、稷山马村、化峪、苗圃出土的十八座金墓,其中也有关戏剧的大量砖雕,不只保留了形成元杂剧以前的大量戏剧史料,还可以看出当时戏剧艺术与晋南人民文化生活的特殊关系。除以上所述以外,西北这片祖国的沃土上还酝育出了像广灵秧歌、风台小戏、万荣花鼓、平遥鼓书和陕西秦腔等多种民间大小戏曲。
民间故事属于什么民俗?
1个回答2024-01-23 03:14

民间故事源于床头故事,属于哄孩子睡觉的故事,不是风俗,就是日积月累起来的

不同的民族民俗活动
1个回答2022-09-28 03:34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民俗民谣
1个回答2024-06-18 01:41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呵呵,儿时的童谣,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亲切,令人开心!



一进腊月门,年,便在小孩子们快乐的童谣中,一天天的近了。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那天按照老风俗是祭灶王爷的,给他供奉点糖果什么的,来年好让他保佑凡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母亲会煮上一大锅的腊八粥,里面放上枣、栗子、花生、绿豆、等八样五谷杂粮,“腊八粥”里面五谷杂粮种类的多少,包含人们祈求明年五谷丰登的良好心愿。揭开锅盖,腊八粥的香气在小屋里弥漫很久,母亲会每人盛上一大碗,然后在每个碗里放上两大匙红糖或者是白糖。一直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都不忘在这一天给我捎来做腊八粥的八样五谷杂粮,虽然现在商店随处可见,但母亲年年的嘱托总会让我勾起小时候对那香香的腊八粥的留恋,那年味儿也会在腊八粥的香气中慢慢飘近。



过了腊八,同童谣里面说的,把腊八到大年初一的事情全安排好了,所有的人家以同样的节奏忙着年。



这段时间正好是寒假,小孩们可以跟在大人屁股后,凑热闹。



趣事之一,跟父母去购年货。琳琅满目的集市上,总会看花了小小的眼睛,那真是一种享受。父亲会置办一些年货、碗筷、年画、对联等,当然,年画得我和弟弟选,在选画上面总会耗费一些时间,父亲总是耐心的等;母亲则会为我和弟弟扯上一身新衣、鞋袜,母亲的手艺可是令村人羡慕的,每年的新衣都是我和弟弟炫耀的资本,也是母亲骄傲的资本。



趣事之二,做馒头,那时家家都睡炕,父母总是在半夜就起来做馒头,面是老早就发好了的。每次朦朦胧胧的都会被蒸馒头的热炕烫的浑身发燥,然后会梦呓般的喊一声:“妈,烫死了。”睁开眼睛会看到父亲和母亲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在望着我和弟弟。每次做馒头母亲总是嘱咐父亲,你有劲儿,得把面揉到劲道,这样蒸的馒头才又白又细腻。母亲还会为我和弟弟做上一些小鸡、小猪、小鱼、小刺猬等面塑,用红豆为它们点上眼睛,嘴巴。这边不停地做着,那边奶奶掌握的两口大蒸锅已经在蒸了,每一锅只能放五六个大馒头。出锅的时候,也差不多天亮了,我会兴奋得爬起来,用筷子头沾上一点红红的印泥,认真地在每一个又白又大的馒头的中央点上一个印记,或者是盖上一个富字的印章。那真是乐不可支的一件工作。



趣事之三,剪窗花。奶奶每次都会用她专用的剪刀,剪出一些漂亮的窗花,那是一把很小巧的剪刀,尖如针细,奶奶平常是不让我们动的,怕我们给她玩坏。轻巧的剪刀,经过奶奶的手,会变出许多花样,连年有余,丰收喜庆……,而我的乐事就是将奶奶剪的窗花贴到窗户上,大红喜庆的窗花增添了许多年的味儿道。



趣事之三,贴春联。每到过年贴福字和春联时,小小的我就看着父亲把大小不一的对联、福字贴在门上和窗户顶上。一般福字都是父亲自己写的,父亲写对联的时候,我和弟弟总会羡慕的在一旁看着,然后递浆糊,拿笤帚,以赚得父亲的同意,能拿起毛笔在废纸上临摹一番。贴好了对联,我会和弟弟转变全村,欣赏各家的对联。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福字和春联,在皑皑白雪中红红彤彤,一派喜气盈盈的景象。



趣事之四,爆玉米花。这可是小时候最美的零食了,“爆——玉米花来!”随着爆玉米花老人的一声吆喝,各家的小孩会跟在大人身后急急地集中到村中央。这时候,父亲总会装上一些玉米和大米,带上两包糖精,在我和弟弟的催促下,加入到爆玉米花队伍的等候中,红红的火苗将老人的脸膛映得红红的,让周围的气氛也变得更加温暖。在孩子们的期待中,一炉玉米花就要出炉,老人让大家靠后,然后随着一声闷响,随着一股雾气弥漫,密密麻麻的玉米花冲出炉,钻进一个筒状的网内,醇醇香香的味道随之钻进了每个人的鼻孔,那是一种足以让孩子们流口水的味道,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往前涌,善良的乡亲是从来不计较的,先出炉的总会一把一把的先塞到每个孩子手中,以解孩子们的馋虫。(今天下班路上,竟然看到了两个爆玉米花的老人,被香味诱惑着,也不管此物含铅对身体没好处了,和女儿走向前,买上一包,先解解馋再说。女儿却出奇的瞪着眼睛瞅着那黑黑的家伙,出炉时的响声竟把她吓了一跳,随着香味的弥漫,女儿竟也是不自觉的喊了一声:“好香!”)



醇醇香香的爆玉米花让年味儿更浓了。



趣事之五,包饺子。腊月三十的下午,需包下够两顿吃的饺子。这是北方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饺子馅,有菜的、肉菜合成的、糖的,大多是白菜、葱、肉混合成的。包饺子的时候,母亲会在饺子馅里放上一枚硬币,当然这枚含有硬币的特殊饺子,其外观还是跟其它同类的饺子没什么两样的,然后将其混杂在饺子中煮熟后,谁要是吃到了那“硬币饺子”,就预示着谁在来年是有福之人。每次,我和弟弟都会自告奋勇,为大人们往盘子上装饺子,一边数着包了多少个钱饺子。那时,为了能吃到预言来年幸福的“钱饺子”,我和弟弟们往往已经吃饱了的时候,还要多吃几个,硬撑着坚持到“钱饺子”的出现,那时候比弟弟多了个心眼儿,就是用筷子戳一戳,能碰到硬币就先吃掉,所以每一次的的福星都是这样被吃到的。



趣事之五,守岁。按照家乡的民俗,在除夕夜里是要守岁的,家家户户都要亮上灯,一直点到初一早上东方发白,听父亲说这样就意味着家里一年都是亮堂堂的。在昏黄的灯光里,一家老小吃完了饺子,都围在大土炕上守岁,边吃着花生瓜子边拉着家常,这时候,父亲会总结一下一年的收获,奶奶会讲一些关于年的故事。还不忘嘱咐我和弟弟,过年要说吉利的话,起来接年的时候不能大声讲话。在那时听了奶奶的话,觉得很神秘,像害怕触怒了哪个神灵一样,所以很谨慎。母亲这时会拿出我和弟弟的新衣,让我们穿上在他们面前美一美,在其乐融融的守岁气氛中,玩累得我和弟弟总不能坚守,枕边放上自己的新衣,枕着美美的梦甜甜的睡去。



趣事之六,拜年。



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迎来了年的到来。听到鞭炮声,我和弟弟努力的睁开眼睛,欣喜的穿上新衣服,问过奶奶、爸妈“过年好”。跟在父亲的身后,到街门口放鞭炮,每次我都是害怕的躲在门洞里捂着耳朵,看着黑夜里炸响的火花,心情象爆响的鞭炮一样跳跃着。



吃完了饺子,小辈要给长辈拜年,父亲和母亲给奶奶拜完年后,就会盯上我和弟弟,然后被爸爸妈妈赚着磕头,要不就不给压岁钱。其实,不会不给的,只是大人对孩子们逗个乐儿罢了。



天还没亮,我和弟弟边穿上新衣服跟着父亲挨家挨户地开始拜年了。那时,还不懂得这是淳朴的乡风,只是觉得自己向人们问声“过年好”,就可以得到几块儿糖果,或者是几块钱的压岁钱,是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一天下来,左边口袋里一兜糖果,右边口袋里一小叠纸币,一元、两元、五毛的都有,装在新衣口袋里,不时地摸一摸,心里美美的。然后嘴里嚼着甜甜的糖果,找个地方慢慢地数,心里满是喜悦。每当此时自己总计划着怎样花,但后来大多是买了小人书的。



伴随着儿时的童谣,和一件件儿时的趣事,年,一天天的走近了,年味儿也慢慢得飘来……。



也许,儿时过年的味儿道在我心里早已扎了根,我固执地怀恋着这种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愫,我真怕经年之后,年的味儿道随岁月越飘越远,过年的习俗只能停留在在落满尘埃的记忆中。









在北方流行着一句话,就是“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菜盒子团团转”。这句话就概括了从正月初一到初三的伙食。初一要吃饺子,初二要吃面。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至于初三的菜盒子这可能就是北方的特色了,我也是只能叫出名字却写不出字来。其实所谓的菜盒子是类似于肉饼之类的东西。把面擀好了,添上肉馅,捏好,然后再擀成饼状,并且在饼的边缘捏出花来,然后放在铁锅了烙。在烙的同时,要不停的转,而且还要翻个。我想所谓的初三的菜盒子团团转也许 就是因为在烙饼的同时,总是不停的转而得名的吧。
1.民间美术有哪些种类?民间美术与民俗有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2-08-03 07:22
泥塑和绘画有什么关系
讲民间风俗的俗语
1个回答2024-03-10 12:41
东北三k件宝,人o参、貂皮、鹿茸角 东北三r件宝:人u参、貂皮、乌5拉草 四川v人x不o怕辣,贵州人x怕不b辣,湖南人y辣不b怕 四川b的太y阳、云k南的风6,贵州落雨当过冬 四川y恐龙多,自贡是个h窝 桂林山l水2甲天l下p,阳朔山f水8甲桂林 雁门c关外有人e家,早穿皮袄午1穿纱,抱着火7炉吃西瓜 九d寨沟的水3,张家界的山o 泰山y天w下k雄 华山l天z下g险 嵩山d天x下h奥 衡山c天v下x秀 恒山t天s下o奇 峨嵋天y下y秀 青城天c下n幽 不l到长5城非好汉 不l到黄河心5不u死 漓江山x水3甲天s下v 上p有天t堂下v有苏杭 华山e自古一f条道 十t里温塘河,九s曲十q八s弯 不m到文7殊院,不p见5黄山n面 南岳山z的香,回龙山c的烛 pweㄊi┏Ыc俩.bァc俩.eㄊs咬Id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