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鉴赏赏析

鉴赏与赏析的区别
1个回答2023-01-06 22:55
从词义上看,鉴赏是鉴定欣赏之义,赏析是欣赏分析.
从语法功能上看,鉴赏多用作动词,赏析一般既可以作动词,也用作名词
时装图鉴赏析
1个回答2024-03-13 22:14
  超级地城之光萌萌时装安趣小编为你带来。在游戏中萌萌的时装有什么呢?今日安趣小编就为朋友们推荐几款超级地城之光超萌时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词鉴赏,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个回答2024-03-17 23:56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答】:(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欣赏、鉴赏、赏析的相同与不同~高手进
1个回答2022-09-25 01:18
欣赏、鉴赏、赏析的档次不同,对于个人的要求也不同。
欣赏只要求个人对于艺术作品表示肯定、赞许,或者从个人的感情出发,能找到心灵上的共鸣。欣赏可能没有理由、个人无法说出喜欢这个作品的原因,只是从内心出发的喜爱。
鉴赏要求个人判断作品的好与坏,对于个人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
赏析要求个人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有一定的知识,要能说明喜爱的理由,赏析也可以是批评,表示对于艺术作品的不同意见。在鉴赏过程中,要运用专业知识,从内在出发说明阐释。
简单来说,欣赏就是“好!”,鉴赏就是“好或者不好”,赏析就是“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癞子》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1个回答2023-11-21 18:47

《小癞子》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于西班牙的一部流浪汉小说。作者不详。流浪儿小癞子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离开孀居的母亲独自谋生。他先给狡黠、残忍的瞎子当领路人,后来给卑鄙、吝啬的教士当佣人,之后,又去侍候一个外表华贵却身无分文,靠小癞子沿街乞讨维持生活的没落绅士。以后,他还给一个推销赦罪符的骗子当帮手。最后,他娶上一个同神父私通并生过三个孩子的女佣人,逐渐摆脱了贫困饥饿,过上了小康生活。

主人公小癞子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流浪汉形象。他机智幽默而又玩世不恭。他贫困,流浪,饱受有产者的虐待和欺压;他也欺骗别人,以恶作剧的方式发泄私愤,靠个人的狡猾手段来获取钱财。他不受传统道德约束,丧失了恻隐之心和廉耻观念。为了对瞎子主人的迫害进行报复,他故意让瞎子在石柱上碰得头破血流;为了能过舒适生活,他甘心情愿让妻子跟神父继续私通而若无其事。通过小癞子的流浪经历,小说广泛地反映了16世纪西班牙的现实社会面貌,描写了下层人民忍饥受寒的苦难生活,揭露了教会僧侣的虚伪、狡诈和有钱人的贪婪、吝啬,嘲弄了封建贵族、没落绅士傲慢、空虚和死要面子的丑态。

《小癞子》以主人公自述身世的形式叙写,语言生动风趣,讽刺尖锐有力,富有民间文学特色。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但性格没有发展,缺乏个性。作品构思新颖,但结构松散,情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叙事也比较粗略,这些缺陷正是欧洲早期小说艺术上的特征。《小癞子》奠定的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中心线索的流浪汉小说体裁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如拉萨日的《吉尔·布拉斯》、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以及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莫里哀也在自己的剧作中采用过这部小说的故事和情节。

《戈拉》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1个回答2024-01-09 03:50

《戈拉》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1861—1941)的小说代表作。作品描写爱国青年戈拉在民族、宗教矛盾中不断成长的故事。19世纪末,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要求独立解放。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与宗教派别活动结合在一起,主要派别有“梵社”和“新印度教派”,前者主张以和平的方式争取政治权利,崇尚西方文明,否定印度传统文化;后者反对崇洋,主张以暴力谋求独立,极力维护印度传统,包括落后的封建性东西。戈拉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又是个热情的爱国者。他和亲为兄弟的宾诺耶偶而结识梵教徒帕勒席一家,在交往中分别与这一家的养女查丽达、洛丽塔产生好感。戈拉坚持自己的宗教立场,不仅克制自己对查丽达的感情,也反对宾诺耶和洛丽塔的婚姻,导致这对挚友情谊产生裂痕。尔后戈拉到农村去调查,亲眼看到印度教许多腐朽落后的东西, 自己也因与蛮横的警察冲突被禁监一个月。作为热爱民族的印度教徒,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最后躺在床上的病父向他说出了一个意外的秘密:他是被收养的一个爱尔兰人的儿子。以此为契机,戈拉甩脱了印度教的偏见束缚,看到印度民族的解放应该不分教派,团结合作。他感到一身轻松,以新的热情积极投入印度民族解放斗争。

小说在戈拉成长过程的描述中,展示了19世纪后半期印度社会政治运动对孟加拉知识分子的影响,描写了孟加拉知识分子中的急进民族主义者——正统派新印度教徒和梵教徒之间的矛盾以及交织于这一矛盾中的许多政治、宗教、民族、种族等复杂问题。小说以加尔各答和孟加拉地区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村为背景,以印度教徒安南达摩依和梵教徒帕勒席家为主要活动场所,以戈拉、宾诺耶和苏查丽达、洛丽塔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展开情节,歌颂了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印度民族的觉醒,批判了封建的陈规陋习和宗教偏见,号召人民为印度独立而团结奋斗。

戈拉是印度民族民主主义者的典型。在他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感。他是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满怀信心;对奴性十足的殖民者走卒十分卑视憎恶;他热情积极,有头脑有意志。但他并非完人,作为一个印度教徒,他曾严守教规,排斥梵教,不合理的种姓观念也给他以影响。然而他在实际斗争中提高了自己,劳动群众团结反帝的事实促动了他,使他最终摆脱了宗教偏见,思想得以升华。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如苏查丽达温柔娴静,聪颖坚毅;洛丽塔疾恶如仇、敢作敢为;帕勒席从容克己、宽怀大度;安南达摩依慈祥仁厚、坚韧不拔;哈伦奴颜媚骨、卑鄙龌龊,他们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非凡艺术才能。小说情节起伏跌宕、矛盾错综复杂,但布局严谨,富于悬念。小说中人物对话具有论辩色彩,表现了泰戈尔作为一代哲人的犀利深刻笔触。作品优美的抒情格调、细腻的心理刻画、动人的景物描写,都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血与沙》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1个回答2023-12-03 19:21

《血与沙》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西班牙作家伊巴涅斯(1867—1928)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胡安·加拉尔陀是塞维利亚一个穷鞋匠的儿子,他的童年是跟着父亲一道在市场区人家门口度过的。父亲死去之后,12岁的小胡安被送到另一家鞋店当学徒,但是他几乎天天都没有到师傅铺子里去干活,而是和其他一些穷孩子一起在外面游荡,特别是迷上了斗牛。只要听说什么地方要斗牛,胡安和他的小伙伴就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那怕是冒着严寒酷暑,餐风露宿也要赶去观看甚或亲自参加斗牛。他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小伙伴惨死在斗牛场上,他自己也经常遭到小牛猛烈的冲撞,母牛残酷的践踏或雄牛凶险的角伤,所有这一切都没能动摇他当一名真正的斗牛士的决心。他和那些在大师身边当过多年先锋和短枪手,然后才按部就班地上升为屠牛手的斗牛士大不相同,他差不多像坐直升飞机似的一开头就是一个剑刺手。胡安凭着自己少有的胆量和力气,很快就获得成功,变成了全西班牙红极一时的斗牛士。财富和荣誉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他逐渐地疏远了他所出身的下层社会的群众,一心想着讨好上流社会的大人物和攀附达官贵人。这时,他虽然已经结了婚,却又向年青寡居的贵族夫人堂娜·索尔大献殷勤。堂娜·索尔是一位十分任性的贵族女子,被人称为“可怕的,逗人爱恋的西班牙女人”。她可以时而引诱最高级的贵人,时而钟情于最卑微的平民,为的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和好奇心。因此,像胡安这样被斗牛迷们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全世界最勇敢的人”,成了堂娜·索尔寻求 *** 的对象。她轻而易举地就把胡安勾引上了,等到她拿斗牛士开心够了之后,便又轻蔑地抛弃了他。但是斗牛士却对她念念不忘,情场的失意影响了他在斗牛场上的表演,他斗牛时不像过去那样大胆和顺手了。胡安终于在那年最后一次斗牛时受了重伤,差一点死于非命,但是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很快恢复了健康,重新走上了斗牛场。在马德里,胡安又一次遇见了堂娜·索尔,斗牛士还想和她重叙旧情,得到的却是冷遇和轻蔑。他怀着膂力和勇敢也许会使他重新获得堂娜·索尔青睐的幻想走进了斗牛场。结果,他虽然杀死了雄牛,但雄牛角也挑破了他的肚皮,胡安终于血染黄沙,死在斗牛场上。

通过胡安引人入胜的斗牛表演和恋爱故事,作者出色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上流社会的男女贵族、契约经理人到对当时社会持批判态度的无 *** 主义者,甚至还有草莽英雄,都得到了形象的描绘。特别对斗牛队里的各种斗牛士,更是作者着意刻划的对象。书中既有热烈壮观、扣人心弦的斗牛场面和色彩缤纷的宗教游行,又有深入细致的心理刻划和生动活泼的人物对话,还有关于斗牛的历史渊源、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的形象说明和哲理探讨。这些都是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把斗牛场上斗牛士的拚搏,观众的热情和斗牛场后台斗牛士的妻子所见到的濒死的斗牛士和他们的坐骑的悲惨场面作了对照式的描写,形象而又明确地表达了伊巴涅斯对于这种“国家娱乐”,以及当时西班牙社会许多不合理现象所持的批判态度。

《茨冈》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1个回答2023-12-03 01:49

《茨冈》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普希金(1799—1837)所作“南方长诗”之一。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现实向作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贵族青年向何处去。为此作家充满 *** 地描述了一个带有寓言性的故事:青年阿列哥为逃避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来到流浪部族茨冈人中间,与茨冈姑娘金斐拉相爱并结合。不久,金斐拉爱上了另一个茨冈青年。阿列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杀死了金斐拉和茨冈青年,于是他被逐出茨冈部族。长诗中有个重要情节:金斐拉的父亲对阿列哥讲述了自己的妻子玛利乌拉的故事。当年玛利乌拉爱他不过短短一年,便抛弃他和孩子,跟随别的茨冈人远走高飞了。玛利乌拉是真正的茨冈精神的代表。她对自由的追求是无拘无束的。金斐拉则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她心中充满了幻想与追求,她既可以爱来自“高大的宫殿”、“喧腾的酒筵”中的阿列哥,也可以爱热情洋溢的茨冈青年,甚至可以为了爱而死。作者赞美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但否定了贵族青年与这种生活结合的可能。阿列哥在加入茨冈人的流浪队伍中时,他所感受的只是茨冈生活的表面气氛,新鲜活泼的清流暂时滋润了他一颗枯寂的心。但他并不清楚,他的心底潜藏着根深蒂固的贵族意识,一旦遇到真正的茨冈自由精神,这种意识便象一堵强大的屏障竖了起来。它提醒阿列哥,爱情就是占有,为了占有不惜一切手段。最终,自由精神与贵族意识还是水火不相容。茨冈老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观念,或者说,体现了作者探索的迷惘。老人赞美自由,却在玛利乌拉走后独自生活在一个感情的框子里,再没同任何女子分享“寂寞悠闲的时日”。显然,作者既向往那种自由生活,又希望它维系于一条恒定的道德情感纽带,而两者又是无法调和的。长诗结尾也反映了这种迷惘:“但你们也没有什么幸福,天地间的可怜的子孙们!……而在破破烂烂的帐篷下,定居的也只是痛苦的梦。……”

长诗采用对话式,带有思辩色彩。茨冈老人的声音一直伴随着阿列哥的思想流动,作者的肯定与否定由它来作出,起着裁制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它却不能为自身所体现出的矛盾做出裁判。因此,这种形式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长诗执着探索的特色。

场景图鉴赏析
1个回答2024-02-11 13:52
  在六扇门手游游戏中精美的画面吸引了很多玩家,今天小编就把六扇门手游场景图鉴分享给大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六扇门手游这些精美的场景图鉴吧!  《六扇门》游戏场景原画赏析  新手村:逸仙郊外
《玩偶之家》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1个回答2024-01-10 21:12

《玩偶之家》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挪威]易卜生

类型:戏剧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79年。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玩偶之家》是其关注妇女问题的一部杰作,根据一个真实的女性故事而写成。剧本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两周后便在哥本哈根演出。在世界舞台上,《玩偶之家》的演出经久不衰,备受好评。五四时期,《玩偶之家》被介绍到中国,娜拉的觉醒和出走所触及的社会及家庭问题在广大青年尤其是女青年中引发了广泛争论。1935年,我国几大城市竞相上演《玩偶之家》,盛况空前,这一年因而被称为“娜拉年”。革命导师恩格斯曾对此剧给予高度评价,赞赏剧中人物娜拉所表现出的独立性格和精神。这部剧作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并奠定了易卜生作为“现代戏剧之父”的基石。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潘家洵翻译的《易卜生戏剧四种》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圣诞节就要到了,海尔茂和娜拉夫妇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因为新年伊始,海尔茂就要到银行担任经理,以前当律师时收入不稳定的那种日子就要结束了。这时,娜拉的旧友林丹太太来访。在和林丹太太的交谈中,娜拉兴奋地告诉了林丹太太一件事:她和海尔茂婚后不久,海尔茂便得了重病,为了让丈夫到意大利疗养,她私自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因父亲也病危,她便伪造父亲的签名签署了借据。海尔茂的病总算在意大利治好了。回到家里,为了还清债务,娜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在夜晚偷偷干一些抄写工作。但她并不感到辛苦,相反却感到骄傲,因为自己做了一件对丈夫有帮助的事。

这时柯洛克斯泰突然来访。娜拉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原来柯洛克斯泰是海尔茂即将出任经理的那家银行的职员,这家银行正在进行人事调整,柯洛克斯泰很可能被解雇,他便以借据来要挟娜拉设法为他保全在银行中的职位,否则就要把娜拉的犯罪行为告诉海尔茂。娜拉非常气愤,但不得已只好向丈夫求情不要解雇他。但丈夫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发出通令解雇了柯洛克斯泰。气急败坏的柯洛克斯泰随即就给海尔茂写了一封揭露真相的信件。娜拉情急之下向林丹太太求助,林丹太太为此事去找柯洛克斯泰,结果这对老情人旧情复燃,充满幸福感的柯洛克斯泰决定去取回那封揭露秘密的信,林丹太太却劝他不用着急。

海尔茂按每天的惯例下楼取信,娜拉急中生智用化装舞会缠住了他。午夜归来,娜拉想说明一切已为时太晚,海尔茂还是取回了那封信。海尔茂读完信后勃然大怒,将娜拉刻薄地辱骂了一番。恰在此时门铃响了,有人送来一封信,是柯洛克斯泰的信和返还的那张借据。海尔

茂见自己的名誉已经保住,立刻改变面目,对娜拉又温柔起来。目睹此情此景,娜拉感慨万千,她看清了自己像玩偶一样被人摆布的可怜处境,并终于意识到她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后,毅然决定离开那个“玩偶之家”。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3幕。娜拉觉醒后决心出走。通过她和海尔茂的对话,易卜生塑造了一个勇敢争取独立的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娜拉 要想了解我自己和我的环境,我得一个人过日子,所以我不能再跟你待下去。

海尔茂 娜拉!娜拉!

娜拉 我马上就走。克立斯替纳一定会留我过夜。

海尔茂 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拉 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以后也不要。

海尔茂 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娜拉 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太难。海尔茂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

娜拉 我会努力去吸取。

海尔茂 丢了你的家,丢了你丈夫,丢了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

娜拉 人家说什么不在我心上。我只知道我应该这么做。

海尔茂 这话真荒唐!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

娜拉 你说什么是我最神圣的责任?

海尔茂 那还用我说?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

娜拉 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

海尔茂 没有的事!你说的是什么责任?

娜拉 我说的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海尔茂 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

娜拉 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托伐,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儿里也是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儿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

(选自《易卜生戏剧四种》,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我的孩子又是我的泥娃娃。

人家说什么不在我心上。我只知道我应该这么做。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阅读指导

自从写作“社会问题剧”以来,易卜生以深邃的目光观察社会,洞察社会的弊病,他看到这个貌似平等、自由的社会,其实是一个妇女没有地位的男权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易卜生通过一个家庭所发生的故事,来达到他剖析社会的目的。

剧中的娜拉是个觉醒中的妇女的形象。她热爱生活,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她还是一个热心帮助朋友的人。由于她真诚地爱她的丈夫,因而也真心地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然而,事实终于使她逐步醒悟过来。她认识到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同时从她自身的遭遇中不只觉悟到资产阶级家庭中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更进而认识到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等都是虚伪和不合理的。她醒悟之后的那番义愤之词,被人视为一篇“妇女独立宣言”,表明她是一个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妇女,而她离家出走的决定已表明她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叛逆女性。同娜拉相对立,海尔茂是一个自私和虚伪的资产者的形象。从世俗的表面观点来看,他是一个“正人君子”、“模范丈夫”。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被资产阶级社会的利害关系所完全异化的人物。他的眼里只有金钱和地位,家庭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体面的支撑而已。他表面上很爱他的妻子,实际上是把她当做一件装饰品,一件私有财产。他宣称为了娜拉可以牺牲一切,但当娜拉为救其命而冒名签字的行为会影响到他的名誉地位时,他便把假面具撕了下来,说什么“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这句话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利己主义面目。

因而,《玩偶之家》这部剧不仅提出了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和出路问题,还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外表繁荣幸福与内部丑恶腐朽之间的尖锐矛盾。正是这一深刻的揭露使那些代表“上流社会”的舆论和报纸对这出剧的结尾提出了严重抗议,使得剧院也不敢上演,要求作者把这出戏的第三幕改为“大团圆”的结局。很清楚,如果作出这样的改动,《玩偶之家》就不再是一部撼动人心的戏剧,剧中主人公娜拉性格的完整性也将遭到破坏。

除了主题思想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以外,《玩偶之家》还是一部结构严密,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的戏剧。易卜生善于把复杂的生活矛盾集中为精练的情节。他常常把剧情安排在矛盾发展的 *** 时节,然后运用回溯手法,把前情逐步交待出来,使得矛盾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有条不紊。这些手法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戏剧艺术大师的牢固地位。

阅读建议

这部剧作在文学史和妇女解放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属于必读之书。阅读这部剧作应特别注意娜拉的心理变化,体味易卜生是如何在情节的推动中让这种变化很自然地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