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_04_01苏秦以连横说秦

2016-02-18 19:14:27白云出岫08:41 9.2万
声音简介
《古文观止》全文朗读,由白云出岫录制 (制作“古典文学原文朗读”1500小时,微信公众号:baiyuncx QQ:55711737)

苏秦连横抗秦

读《史记》苏秦和张仪的列传,听着苏秦倡“合纵”、张仪倡“连横”的滔滔雄辩,在感受一个群雄逐鹿、风云激荡的时代中,感悟着他俩的一段耐人寻味的友情,不由地感叹:“苏秦与张仪惺惺相惜的友情,经得起风雨的锤炼。” 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是好朋友,同受业于当时的名师鬼谷子的门下,一个合纵抗秦,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消除南北矛盾,六国联合对抗强秦;一个连横强秦,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消除东西矛盾,与秦国合作以图自保。 先是苏秦出山搭台,后是张仪会意补台,然后互相出招拆台。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全在他俩的股掌之中,他们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为追求成功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的相关内容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其内容偏于谋臣策士合纵连横的游说活动,及能言善辩之士的各种词说,较多涉及到了当时政治外交斗争的社会现实。因为要揣摩说话技巧,增长才智,凡属于有效劝解、打动人心的说辞、可资借鉴的演讲无不囊括其中。作者不可考,其篇目不作于一时,不成于一手。

苏秦,张横的故事

  是苏秦和张仪吧?   苏秦(前340—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周书阴符",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   张仪(前366—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卒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游学。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威王大喜,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五体棱伤,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们又回到魏国,再进入秦国。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形象

勇敢多谋善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是个怎样的人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是 1政治上和经济上很现实的人物。 2精通政治但又毫无政治立场的人。 3行动和言词都很注重的人。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人物形象

建议参考《大秦帝国》

翻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苏秦起初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

秦观与苏小小

楼主写出就是喜欢故事何必打破,他2人是情侣~~嘿嘿

从苏秦以连横说秦谈苏秦性格

苏秦:一个在炎凉世态中发奋努力最终赢得炎凉转换的古代儒士、穷书生。

苏秦以连横说秦 中的成语

前倨后恭 发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解释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