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 (上)

2023-07-04 09:11:09鄂贵京26:26 1890
声音简介

农村改革容易吗?

杜鹰:农村改 革不容易,有时候甚至争得脸红脖子粗。 今年是改 革开放40周年,而中国改 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在这40年里,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农村改 革的亲历者、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6月20日由国 务 院参事室公共政  策研究中心、新华网思客主办的《参事讲堂》上,国 务 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讲述了他与农村改革的故事。  以下为杜鹰参事的讲述实录: 杜鹰在《参事讲堂》发表演讲。 农村改 革不容易,有时候是争论得脸红脖子粗 改 革开放40年,印象最深的事有太多。农村改 革不容易,它不是一路顺风,很顺利的一个进程,而是一个曲折的、有时候要爬坡过坎的,甚至有时候是争论得脸红脖子粗,非常坎坷的这样一个进程。 我印象最深的是1986年到1987年,那个时候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外部环境上,党的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把改革的重心转到城市去。然而推进改革是需要成本的,改革的重心转向城市也就意味着财政支持的重心转向城市了。 农村内部环境呢?1978年改革之初,粮食产量达到3亿吨。1984年,短短6年时间,粮食产量增长到4亿吨。粮食多了,卖不出去,仓库也放不下。因此,此后的1985年和1986年出现粮食减产。农业从所谓的超常规增长转向常规增长,有点像现在的“新常态”,粮食产量滑坡了。  从包产到户的欢欣鼓舞一下子陷入苦闷 当时粮食的统购已经改成合同订购,实行了没两年已经很难推行下去。用当时老农民的话,现在的合同订购比过去的统购还统购。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涉及到城乡关系,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也涉及到城乡关系。城乡关系整体不改,农村自己单兵突进,突进不了,矛盾一大堆。 当时农民讲,中央一号文件好,但是一号文件管不了二号文件,二号文件都是各个部门的文件,改革突进不了了。人们的思想从包产到户的欢欣鼓舞一下子陷入苦闷、找不到出路。 现场观众聆听演讲。 在这个背景下,从1987年开始,中央决定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一个试验区是安徽阜阳乡镇企业制度试验区。中央派我去阜阳蹲点,和当地的老百姓摸爬滚打,所以我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农村是怎么运行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 农村改革应该怎么改?那个时候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往哪走。试验区搞起来之后,全国在20个省搞了30个实验区,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的合作社建设、税费改革、小城镇的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营农场改革、农村合作金融建设等等,立了几十个实验主题,上百个试验项目,一大批干部被派到农村去。 从1987年开始,我在安徽阜阳试验区干到1998年才离开,一直干了11、12年。阜阳试验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顶层设计和基层的探索相结合。这样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  “我们要给农业搬一块砖头放在它脚下,它就可以进入市场了” 1992年,中央明确我们的改革方向是市场经济体制,当时我问杜老(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杜润生),“我们农村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杜老给我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农业领域也要进入市场机制,但是要和非农产业和工业不同。因为工业是个高个子,农业是个矮个子,农业要进入市场,我们要给农业搬一块砖头放在它脚下,它就可以进入市场了”。 杜鹰讲述改革故事。 上面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了农业在国家的保护政策的支持下,和其他产业一样,也要进入市场,也要利用市场机制。慢慢地这条路就走出来了。 到了2010年,中央又重新对实验区工作进行了部署。据我所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建立了57个实验区,我看这是中国改革的一个好办法。我们不搞休克疗法,是一边摸索一边往前走。把成功的上升为政策,再用来指导实践,实践的结果又返回来进一步修订政策,中国的农村改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农村改革40周年,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我觉得这样一种改革探索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来源:新华网

改革推成出新,农村幼儿园应如何寻求自己的发展路子?

太多问题待决绝了  师资问题 生源问题 偏远地区安全问题  费用问题   太多太多问题啊  我决绝不了

农村坟地的改革,如何对待原有坟地?

一般都会撂荒几年在分配给其他的村民去耕种的

2023年会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2023年会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一:农村殡葬改革的问题 最近几年,丧葬习俗改革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农村的土葬制度改革,因为土葬这种习俗已经传承千年,很多村民已经习惯了土葬的做法 二:农村厚葬薄养的问题 最近几年,农村厚葬薄养的问题再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每年的一号文件和部门发布的文件中都有说到“厚葬薄养”的问题。 三:丧葬铺张浪费的问题 人们都非常爱惜粮食,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喜欢浪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粮食这方面,每年都有一些不好的消息传出。

一个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故事(02)!

1978年11月的一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郑重地签下一份“契约”,尝试"大包干"的做法,这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揭开了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和国际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今天很多地方在搞大农业,相对来说,小而分散各自为战的农业模式毕竟不太符合现代农业。在当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有一定合理性。总之要辩证看问题。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今天很多地方在搞大农业,相对来说,小而分散各自为战的农业模式毕竟不太符合现代农业。在当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有一定合理性。总之要辩证看问题。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 生?

(40年)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农村人就是农村人,是怎么都改不了乡土气?

那你就是弄承认是怎么都改变不了乡土气?农村人本来就有股气,有他的独当一面,农村人是个很老实的人,为什么要改变?吐起来不是城里人,有一点交集,不会种地了

农村孩子如何改变命运

一、读书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农村孩子通过读书跃龙门,从此改变命运的例子很多。很多成功人士其实都是农村孩子,出生不好。但是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从而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更好的发展,改变家族命运 二、学技术 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职业已经不止360行。甚至细化出3600行。所以,不需要每个人门门都懂,只要你能把一个技术学好,总有一技之长,你就可安身立命。所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学技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加上现在国家对技术型人才大力支持。可以顺应国家政策,学好一技之长,改变命运。 三、参军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参军报国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而很多年轻人却不愿意去服兵役,因为怕苦怕累。而农村的孩子从小家庭条件差,普遍吃苦耐劳,这是参军的优势条件。再加上现在国家对于部队深化改革,军队一片正气,只要你吃苦耐劳,忠心不渝,必定前途光明,而且也是家族荣誉。 四、创业 我个人觉得创业要建立在一定的学识基础上,最好大学生创业。因为创业具备的很多特质和条件,文化水平低的人不具备。所以不能盲目的创业。比如你初中不务正业,不爱学习,我要创业,我觉得那就很盲目了,弄不好不是创业,而是创伤。所以想要创业,一定要学习很多东西,还要具备一些特质。这个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贵人相助,贵人相助不如跟上优秀团队的脚步。所以不管在哪里,像比你优秀的人学习。见贤思齐焉。你肯定可以变得更好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