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2019-01-02 08:00:02宝宝巴士02:49 155.7万
声音简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拼音版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明月别枝惊鹊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清风半夜鸣蝉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

tīng qǔ wā shēng yí piàn

听取蛙声一片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七八个星天外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两三点雨山前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旧时茅店社林边

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路转溪桥忽现


译文:月光从树梢掠过,惊飞了栖息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了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谈论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叫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小雨,记得以前的茅草屋就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道路一转,上了溪上的小桥,它便一下子出现在眼前。


宋代诗人辛弃疾怎么死的?

生老病死的呗

辛弃疾是南宋?

正在加载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辛弃疾 别名:辛稼轩,辛幼安 籍贯:中国山东 出生地: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140年5月28日 去世年月:1207年10月3日 职业:文学,词人 代表作品:《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是南宋诗人吗

辛弃疾的主要的活动时代就是南宋时期,所以说他就是仿数南宋时代的诗人,而且他刚开始的时候应该笑大羡是出生在原先北宋的范围之内,后面的话也就是到了南宋,他一生大部分的时碰拍间都是在南宋度过的,所以说他肯定也算南宋诗人,其他的词写的很好,所以说他是一个比较全能的人。

辛弃疾是南宋什么人?

很著名的诗人,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声音有什么作用?

1、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慧毁),以前州备声音衬托深更半夜的悄静 2、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迹兆然,生动逼真。

辛弃疾 《西江月》

你要问什么?

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 的心情。 (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局裤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1)夏夜(同时扣住“夏”和桐丛简“夜”两个元素即可) 闲适(或:淡泊、喜悦、欣慰、怡然自得)(2分。每空1分) (2)答案郑唤示例:①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②词人(作者)与同伴;③夜行人;④蛙儿们(2分。两种说法各1分)

西江月辛弃疾

1.见 现 xiàn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别枝:旁枝 3.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辛弃疾是南宋还是北宋

辛弃疾是南宋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的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其代表作有《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古代上承北宋下启元朝的朝代,由赵构创立,定都临安,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5世9帝,享国152年。 辛弃疾的早年经历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时,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辛赞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的 诗意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诗意不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写下来,就行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