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2019-01-14 16:29:22传承网01:50 20.4万
声音简介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狄不杰敢于直谏你还知道历史上的哪些诤臣敢于直谏?

最有名的还是唐朝的魏征,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还有伍子胥,曹刿,比干,寇准,包拯,海瑞

诤友典故?

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 “诤友”的“诤”,辞典释义为直言规劝。所谓“诤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 真正的朋友是一生的财富,诤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坦诚相见,对朋友的缺点、错误决不粉饰,敢于力陈其弊,促其改之。诚如古人说:“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意思是说,交朋友不在多,贵在交诤友。如果人们能结识几个诤友,那么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少走弯路,多出成果,事业发达。然而,在各种这样的朋友中,最难结交的便是诤友。典故出自: 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鞲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贷,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元,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与何过!”谈者美之。

谏君书是什么?有没有古代的文章?

谏君书,即是用来向君主进谏的文章。 如: 秦 李斯的《谏逐客书》 唐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宋 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等等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是什么意思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语出《旧唐书 褚遂良传》,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是什么意思?

自己认为的三昧。

章孝慈和章孝严儿子?

章孝慈有一个儿子。章孝慈与其夫人赵申德有一子一女,儿子章劲松及女儿章友菊。

有关“孝道”的文章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有无数关于孝道的文章,尤以齐鲁文化最多。在浩如烟海的齐鲁文化经典及相关典籍里,关于“孝”的论述俯拾皆是。《孝经》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大学》中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诗经》中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中有:“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睦于父母之堂,可谓孝矣。”“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劝报亲恩篇》中有:“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首孝悌,次谨信。”   《增广贤文》中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孝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如下: 子颤没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如下: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蠢洞禅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品读: 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带尘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 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自然。

有关“孝道”的文章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有无数关于孝道的文章,尤以齐鲁文化最多。在浩如烟海的齐鲁文化经典及相关典籍里,关于“孝”的论述俯拾皆是。《孝经》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大学》中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诗经》中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中有:“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睦于父母之堂,可谓孝矣。”“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劝报亲恩篇》中有:“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首孝悌,次谨信。” 《增广贤文》中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关于孝道类的文章

孝经、黄香扇席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