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期 彼得大帝】|改革家彼得大帝,开创辉煌帝国的王者

2019-01-24 14:14:58作家张萌08:19 2626
声音简介

彼得大帝被称为俄罗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俄国推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努力学习西方现代化,制订俄国西化政策,把俄国一步步打造成世界强国,开启了这个国家将近两个世纪的黄金时代。

彼得大帝的一生波澜壮阔,被为后世称道的是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不畏非议,在举国上下推行多项改革,为现代的俄罗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打败了欧洲强权,使俄罗斯成为疆域辽阔的帝国,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影响历史进程的伟大君主。

坚毅自信,规划蓝图

俄罗斯圣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立着一座“青铜骑士”雕像,这座雕像刻画的就是彼得大帝,一位开启俄罗斯帝国黄金时代的传奇皇帝。彼得一世名为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彼得四岁丧父,姐姐做了几年摄政王,后来哥哥费多尔沙皇去世,朝局动荡,单纯善良的母亲和年幼的彼得被赶出了皇宫,母子二人命运岌岌可危。在随后的日子里,朝臣们为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殊死斗争。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姐姐引起了大臣和贵族们的不满,此时,正在成长中的彼得回到了皇宫,他发动了政变,掌握了俄国大权。

受年少经历的影响,彼得终生崇尚强权,他骨子涌动着叛逆精神和自信不羁的气质,17世纪末的俄罗斯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欧洲其他国家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资本主义也在兴起,把俄国远远甩在了身后,此时的彼得并没有气馁,他正酝酿一场全面西化的改革。俄国在封闭和黑暗中沉睡已久,彼得已经为俄国的未来规划着蓝图。要变革,就要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让数百万人摆脱黑暗时代。只有这样,俄国才能不断壮大,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

就这样,彼得凭借着对待改革的坚毅态度,终于迎来了俄国辉煌的时代,就像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所言:“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锐意进取,改革创新

俄国百废待兴,彼得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对俄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俄国农奴制发达,经济和手工业长期落后,为了振兴俄国的经济,彼得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尽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微服私访,放下君王的身段,伪装成一名普通的下士,到西欧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见识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事物。身在皇族的彼得从小就对船舶和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经说过“海军和陆军就像我的双手”,旅行期间,他在东印度公司当了一段时间的船长,还去英国造船厂工作过。不仅如此,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

复杂的生活环境让彼得意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游历西方期间,他还写了很多的书籍来改变俄国原有的生活习俗、服饰。比如他要求俄国人剃掉自己的大胡子,穿西装代替长袍,并且举行舞会,提倡文明社交。1698年,签订反瑞典同盟归来的彼得,受到了大臣和贵族们的热烈祝贺,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彼得还亲自拿起剪刀,剪掉了大臣们和贵族们的大胡子。在他看来,蓄须是俄国人守旧的象征、也是落后的标志,他甚至制定了高额的胡须税,同时,废除旧式服装,以欧式服装取而代之,身着旧式服装的人也要缴税。不仅如此,彼得还专门写了一本生活教科书,从教育俄国人建立良好品德到生活方式,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彼得的强制推动下,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说:彼得大帝是用野蛮来改革俄国的野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彼得大帝的改革,为俄罗斯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目光长远,震古烁今

彼得的改革大刀阔斧,俄国上下溢出诸多不满之声,他制订的许多政策甚至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彼得的目光是长远的,历史的进程也证明了他的正确性。他改变俄国落后的社会风气,主张西方化,从宫廷人员开始推行西装,渐渐地,俄国终于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顺应了西方的文化和风俗。

当时,世界现代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彼得一向重视军事,他把俄国海军按照西方的形式进行改编,军服和火器一律按照现代标准配备,用西式军事训练法训练,很快便培养了一支规模可观,实力不容小觑的俄国海军。就这样,年轻的彼得为俄国突破了封闭的地理环境,争取了周边海域的控制权,还多次在海上战役中大获全胜,赢得了西方世界的尊重与称赞。

今天西方的很多史学家们,都把彼得大帝看做是俄国沙皇中最伟大的一个。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跟随历史脚步前走的君主,更是一位高瞻远瞩,具有先见之明的统治者,他站在时代的前列,准确的抓住了俄国发展的脉络,这才有了俄罗斯将近两百年的辉煌历史。

最后LEAD 立德人物君想说,要学习彼得大帝的气度和远见,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对自己有信心,坚定不移地去学习,不要害怕创新,变革必将带来新的机会,尤其是在5G时代,我们要学习和构建产品人、运营人和营销人硬本领,做到知行合一,抓住时代发展的潮流,让自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彼得大帝改革的内容

彼得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具体改革措施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肆中袜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 。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间,先后征兵53次,约有284.000人被强征入伍。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技术和指挥能力,彼得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国去学习军事,并以重金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1721年,在俄国著名将领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 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1716年颁布了著名的《军事法规》。它总结了北方战争的经验,包含了队列和战术训练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原则。1720—1722年,又陆续颁布了《海军章程》,对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 彼得在领导海军建设的同时,并注意对陆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根据北方战争的形势发展,几次调整统帅机构。1720年,成立了以缅什科夫为院长的“陆军院”,加强对陆军的领导。同时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对于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新建立的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参政院拥有很大权力,从国家中央机构到地方行政系统,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都属于参政院管辖范围。 参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间又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院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此法令颁布之前,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其目的除扩大国库收入外,还旨在保证文武官员的来源。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裂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1721年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的职衔。政府根据管理世俗事务的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以此取代总主教的权力。这个宗教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培绝局长一职,从非宗教人士中挑选。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的局长及局内其他高级官员,象世俗官员一样,由沙皇政府任命。于是,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造船、兵工、采煤、制鞋、纺织、锯木等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豪商大贾、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于商人和工场主的市政制度,规定从第一行会中选出市政长官,由商人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又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他认为“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西欧文化,发展国内生产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为此,他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结果: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一、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二、实行均田制,分给农民土地,以农为本发展生产。三、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加速民族融合: 1、说汉话、禁用鲜卑语;2、穿戴汉族服饰;3、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氏;4、鲜卑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族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礼法、尊孔兴办学校;提倡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孝文帝大的改革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他本人能力好

孝文帝有哪几项改革

一、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二、实行均田制,分给农民土地,以农为本发展生产。 三、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加速民族融合: 1、说汉话、禁用鲜卑语;2、穿戴汉族服饰;3、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氏;4、鲜卑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族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礼法、尊孔兴办学校;提倡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曾经辉煌的玛雅帝国!为什么一夜之间都消失了?

据传移民外星了

对孝文帝改革的看法

孝文帝的改革是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的看法

最主要的就是他的改革,客观上是封建化改革,也就是客观上是一种进步的改革,但是最终却事实上导致了北魏的灭亡,所以对于他的改革的看法是很复杂的。

想要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该看什么书?

魏书。资治通鉴。

有一部小说中男主角叫顾清辉,小说叫什么,主要讲女的穿越到一个女帝身上,看见女帝悲惨一生,然后重生到

重生之遭遇病娇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顺应了民族融合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