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姚崇:力排众议用烧埋发灭蝗灾

2023-07-02 23:53:17史客郎07:27 69
声音简介

蝗灾有这么可怕吗?为什么总是消灭不掉它呢?

蝗灾确实很可怕,蝗灾过后,粮食作物被一扫而空,什么都不会剩下。灭不掉的原因是因为其繁殖速度太快而且数量巨大。

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干旱 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 生活习性 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习性。 (2)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4)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5)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暖冬后蝗灾易泛滥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什么有蝗灾呢?

发生蝗灾的蝗虫都是群居性昆虫,就是说它们喜欢大量个人聚集在一起生活。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群体的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会大爆发,然而当环境过分适宜,天敌减少等状况下,其数量会积聚增加,最终爆发蝗灾。 蝗灾一般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因为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蝗灾发生的原因

这个是旱灾吧

水灾之后是蝗灾

(1)绘图略 一年内,夏季发生的频率高,冬季发生的频率低(2)黄河河滩地区,春季干旱利于雌蝗产卵、夏季多雨利于蝗虫幼成长(3)①加强蝗情监测,及时掌握、反映蝗虫发生和防治动态;②改变雌蝗产卵地的生存环境;③加强治蝗技术研究(喷酒农花、飞机灭蝗、生物灭蝗等)等

成语力排众议?

力排众议,汉语成语,拼音是lì pái zhòng yì,意思是竭力反驳、排除各种意见。出自《三国演义》。

三国中力排众议的故事?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 ”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根本不理睬。只有诸葛亮,早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谁不尊敬?现在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使几个弟子,硬把他赶了庄去。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上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力排众议的成语典故?

出 处 宋·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

成语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

力排众议 [lì pái zhòng yì] [释义] 力:竭力;排:排队;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 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

为什么鸭子可以消灭蝗灾,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鸭子灭蝗”这次四字词语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网友们大呼有趣,并争相转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早在2000年,新疆爆发了一场重大蝗灾事故,很多草原植皮被祸害,因而牲畜们缺少食粮。当地居民动用了很多方法,收效甚微,显得束手无策。幸好的是,浙江省及时伸出援手,利用航班将3万只鸭子空运至事发点。功夫不负有心人,鸭子好像是蝗虫的克星,它们猎杀和吞食了大量蝗虫,在这一年的8月份,基本上消除了蝗灾,保存了大量的优质草原植皮。如今,非洲再次爆发蝗灾,已经祸及印度和巴基斯坦,距离我国只有一步之遥。虽然有完美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阻隔着,但为了以防万一,我国已准备10万只鸭子在边界严阵以待,只要发现蝗虫入侵迹象,马上开展“灭蝗”行动。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蝗灾很早便出现了,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天灾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和研究,其中便包括蝗灾。可以这样说,蝗灾是我国的常客,无论是哪一个朝代,每隔一年就会爆发一次。有记录显示,我国至少出现过257次蝗灾事件,对农业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便来认识其中的几起蝗虫灾难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便会将最近发生的大事记录在档案中。《春秋·桓公五年》说:“秋,大雩,螽。”大雩就是大旱,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鲁恒公当政的第五年的秋天,天气一反常态,非常炎热,降雨量极少,因而爆发了蝗灾,老百姓打算用来过冬的粮食皆被蝗虫吞食。在《春秋》一书中,总共记录了12次蝗灾事故,每次都规模不一,但是都对农业造成很大的损害。 元代时期,蒙古族入住中原,也是蝗灾发生次数最高的一个朝代。元代立国只有短短的96年,但在此期间出现了42次蝗灾,平均是每隔2.3年就出现一次。所以在元朝,总体而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引发重大饥荒,社会动荡,农民们揭竿起义,最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到了明朝,蝗灾似乎爆发的次数没有那么频繁了,根据《明史五行志》记载,明朝年间共有蝗灾50次,平均约五年一次。但是,相传明朝崇祯年间,爆发了一场极为恐怖的蝗灾,那是出现了一种可吃人肉的蝗虫,一拥而下,一个活生生的小孩子变成了一堆白骨,可怕至极。另外,虽然明朝蝗灾出现次数虽少,不过每次出现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蝗灾亦是加速明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是蝗灾爆发频率最大的朝代,几乎每隔2年就会出现一次蝗灾,危害程度不下于元代时期。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