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董狐直笔

2022-10-17 12:47:30学海看世界07:07 40
声音简介

董狐直笔是一个什么故事?董狐直笔又是什么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史官,相传在春秋时期,晋灵公继位后不管政事,不仅残暴还只知吃喝玩乐,而后相国赵盾管理政务后多次上言,人家晋灵公正开心的时候你天天说些不开心的话人家肯定不高兴的,结果赵盾就被追杀,之后在弟弟赵穿的帮助下将晋灵公用计杀害后才好,后来史官董狐记载“秋七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 ”赵盾说这不是我做的呀,你何必这样写,而董狐却说晋灵公是你弟弟杀的,你逃亡也并没有逃出晋国,并且并不更改自己的记录,赵盾只得作罢。意思就是在强权下也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直说法,不被改变和动摇。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面对董狐的记录,赵盾是有苦说不出加哭笑不得,“这。。当时所有人都知道我正在被暗杀呢,我在逃亡呢,这人怎么会是我杀的呢?太冤枉了”而董狐却坚决不吃这一套,“你可是相国,不做实事却逃跑,还没有逃出国内你就还是晋国的相国,晋灵公是死于你弟弟手下,却像是无事发生一样没有惩罚,不是你背后主谋的又是谁呢?”最后赵盾被噎的无话反驳,只得作罢。 “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后来孔子在编订《春秋》时也夸奖过董狐,刚正不阿,虽然艰难却勇敢的记录实事。但与此同时孔子也表达赵盾其实也挺好的,解救了一国百姓,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你可以看出晋灵公真的是不怎么样。其实从历史事实被保留完整的角度上看,存在董狐这样越多的人,历史就会保存的越完整与真实,所以孔子也才会这样说吧。 大家都知道很多历史都是史官记录下来的,所以后面在位的史官都如果被形容董狐直笔都会十分自豪与光荣。在如今这个年代,我们也应当有这样的精神,尊重每一位能将事实记录下来的人!

董狐直笔是什么意思

说到董狐直笔其实是一个成语,小编算是初次见到了,好吧,孤陋寡闻了,但是这都不是问题,因为可以学习一番啊,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这个董狐直笔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还有就是这个董狐直笔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不要错过了! 董狐直笔的意思其实就说的叫董狐的这个人十分的正直,书写的东西也都是事实,都是如实记载的,尊重历史,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这样的。 具体的故事要追溯到春秋时期,话说当时的晋灵公十分的残暴,相国赵盾看不下去了表示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所以就劝说晋灵公要改变作风,但是这个晋灵公竟然不听劝阻,还要杀了赵盾,没有办法的赵盾只好准备出逃了。这个时候的赵穿又刺杀了晋灵公,这个赵穿就是赵盾的堂弟(也说堂侄)。当时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了晋灵公,赵盾知道后非常的不服气,要求董狐重新写。但是董狐说了,你赵盾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了,你却不去讨伐贼人,你就是主谋,这件事情就算死了也不会改写的。 故事大致就是这样的,这赵盾其实看情况说,是没有杀晋灵公的,但是是他堂弟杀的啊,赵盾又不好去讨伐堂弟,所以这个事情就显得十分的尴尬,但是这背后的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这个董狐的正直大家也是看得很清楚的,不畏强权啊!

董狐直笔讲述了什么?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位史官。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一个骄横霸道的人。他七岁就即位为国君,长大后也幼稚无知,蛮不讲理。国相赵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但晋灵公根本不听,日久,还对赵盾怀恨在心,几次三番设计除去赵盾,但未成功。赵盾知道晋灵公想杀他,为了避祸,只好逃离了都城,在外地暂住下来。赵盾的堂兄弟赵穿决心杀掉昏君。有一天,晋灵公在桃园中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赵穿秘密派去心腹士兵,向灵公发动了突然袭击,把他杀死了。 赵盾在外地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赶回京城。由他主持另立了晋成公为国君,自己继续担任国相。 董狐将这件事记入史册时,很明确地写道:“赵盾弑其君”(封建时代,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称“弑”,“弑君”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行),并将这一记载公布于朝廷。赵盾见了大惊失色,立即向董狐解释自己并未弑君。董狐说:“我身为国相,出走没有离开本国,回来后也不惩处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你不负该由谁负呢?” 孔子曾称赞说:“董狐真是古代的好史官呵,记载事件实事求是,不加隐讳。”他还称赞赵盾说:“赵宣子(即赵盾)真是古代的好大夫呵,因为法而受了恶名。真可惜呀,如果他当时逃离了国境就好了,可以不负责任。”

董狐直笔讲述了什么?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

董狐直笔的故事 董狐直笔成语典故

1、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后世用此来比喻史官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2、董狐直笔,汉语成语,拼音是dǒng hú zhí bǐ,意思是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直笔讲述了什么?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位史官。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一个骄横霸道的人。他七岁就即位为国君,长大后也幼稚无知,蛮不讲理。国相赵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但晋灵公根本不听,日久,还对赵盾怀恨在心,几次三番设计除去赵盾,但未成功。赵盾知道晋灵公想杀他,为了避祸,只好逃离了都城,在外地暂住下来。赵盾的堂兄弟赵穿决心杀掉昏君。有一天,晋灵公在桃园中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赵穿秘密派去心腹士兵,向灵公发动了突然袭击,把他杀死了。 赵盾在外地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赶回京城。由他主持另立了晋成公为国君,自己继续担任国相。 董狐将这件事记入史册时,很明确地写道:“赵盾弑其君”(封建时代,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称“弑”,“弑君”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行),并将这一记载公布于朝廷。赵盾见了大惊失色,立即向董狐解释自己并未弑君。董狐说:“我身为国相,出走没有离开本国,回来后也不惩处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你不负该由谁负呢?” 孔子曾称赞说:“董狐真是古代的好史官呵,记载事件实事求是,不加隐讳。”他还称赞赵盾说:“赵宣子(即赵盾)真是古代的好大夫呵,因为法而受了恶名。真可惜呀,如果他当时逃离了国境就好了,可以不负责任。”

董狐直笔的介绍

董狐直笔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这就是董狐直笔的典故。 成语: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董狐直笔出自史记的哪一章

应该不是出自《史记》吧,应该是《左传·宣公二年》,原文: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董狐直笔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释义用法 春秋时,晋国的赵穿在桃园杀死晋灵公。当时赵穿的族人赵盾 (宣子) 正在逃亡,还未出国境,听到这个消息就返回来了。因为赵盾是正卿,因此史官董狐记录说:“赵盾杀国君。”孔子称赞董狐是古代的优秀史官,因为他写史无所避忌。后以此典称颂敢于秉笔直书的史臣。    用典形式   【董狐笔】 唐·杜甫:“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宋·文天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董狐执笔】 宋·苏辙:“董狐执笔何时易,马援征蛮未遽来。”   【董狐直笔】 宋·黄庭坚:“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狐董仗毫端】 明·瞿式耜:“逄 干思柱后,狐董仗毫端。”   【笔挟董狐直】 清·唐孙华:“笔挟董狐直,书过袁豹半。”

董狐直笔成语典故

1、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后世用此来比喻史官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2、董狐直笔,汉语成语,拼音是dǒnghúzhíbǐ,意思是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