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期 布衣圣人墨子】|布衣圣人墨子,胸怀百姓兼济天下

2023-10-20 20:29:53张萌08:55 2877
声音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初年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之交与儒家并列而被成为儒墨显学,影响甚大。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的观点,并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推动了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墨子一生宣讲的足迹遍布华夏大地,他不看重世间物质财富,而是注重真理的传播,倡导节俭和平,反对战争暴政,为广大穷苦百姓着想,引导世人追寻光明与爱。

出身平民,勇于质疑

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但到了他这一辈已与平民无异,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坦然接受自己的出身环境。少年时代的墨子曾做过木工,有着高超的手工技艺,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与鲁班不相上下。他还曾花费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成为我国古代风筝的创始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正是因为从小就与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使得他更能体会底层农工小生产者的不易,为后期追求平等互助的侠义思想埋下了伏笔。

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墨子对文化教育也有所追求。早先他师从儒者,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随着研习的深入,聪颖过人的墨子对这些观点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面对儒者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种种态度,以及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的倡导,大胆提出了质疑。墨子认为君子不“听治”,庶人不“从事”,国家没办法富强发展,居丧数年而无所作为,耽于礼乐而纵情享乐,是不能解决百姓“三患”的。在发现了种种思想差异后,他毅然与儒家分道扬镳,另立新说,开始在各地聚众讲学,宣扬观点。

在宣讲过程中,墨子的思想体系也逐渐完善了起来,他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各诸侯国的暴政,得到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的支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他一面广收弟子,积极宣传学说,一面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以“非攻”作为具体的行动纲领,认为只有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那些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才能得到遏制。

兼爱非攻,呼唤和平

公元前440年前后,风头无两的楚国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实现吞并,请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当时墨子正在家乡讲学,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自己则亲自前往楚国,面对楚王,墨子说:“现在有一个人,丢掉自己的彩饰马车,却想偷邻居的破车子;丢掉自己的华丽衣裳,却想偷邻居的粗布衣,这是个什么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人一定有偷窃病吧!”墨子趁机对楚王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土地富饶,物产丰富,而宋国疆域狭窄,资源贫困。两相对比,正如彩车与破车、锦绣与破衣。大王攻打宋国,这不正如偷窃癖者一样?如攻宋,大王一定会丧失道义,并且一定会失败。”

楚王理屈辞穷,借鲁班已造好攻城器械为由,拒绝放弃攻宋的决定。墨子便提出要与鲁班演习攻守战阵,鲁班组织了多次进攻,结果均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面对性命威胁,他坦言“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也无法取胜!”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楚王攻宋的念头。这便是墨翟陈辞,止楚攻宋的典故。

墨子及其弟子以勇敢和智慧,成功制止了大国进犯小国,是墨家学派和平思想主张的具体实践,彰显了墨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在墨子看来,战争本就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只是一场场血腥的杀戮,这与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战争观不谋而合。墨子为了解救苍生于水火,揭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将个人安危弃之不顾,抵上性命,凭借智慧与楚王周旋,追寻和平主义的伟大理想。

扶危济困,侠义胸怀

墨家最早规范了侠义精神,中国古代歌颂侠义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精神,其兼爱非攻的思想蕴含着兼济天下、博爱他人的侠士胸怀,以义为贵的精神宗旨,标榜着贵义重义、坚守正义的侠士信念,重义轻死的行事风格,流露着献身自我、奉献他人的侠义精神。墨子对自己评价道“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

墨子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不安,秩序崩坏,出身低微的他亲身经历过这些磨难,因而更能体会到百姓的艰辛。墨子及其弟子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平日里积极参加生产劳作,勤于进行实验,作战勇敢,为人们做好事,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因而《淮南子》中有言,“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

墨子的弟子公尚过向越王介绍墨子,越王对公尚过说:“先生如能请墨子到越国教导我,我愿意分出过去吴国的土地五百里封给墨子。”公尚过回去告诉了墨子。墨子问:“你认为越王能听我们的道理吗?”公尚过说:“恐怕不一定。”墨子说:“如果越王能实施我们的主张,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跟其他大臣一样的待遇就行。但是如果越王不听我们的话,而只是要我接受分封,这不是让我出卖义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越国的分封。在普通人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年代,墨子和弟子们依然坚持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始终如一。

名盛一时或许不难,但跨越千年,育人无数,仍闪耀着思想的光晕者,屈指可数。最后 LEAD立德人物君想说,墨子虽然出身平民,却积极探索,勇于提出质疑,他胸怀天下,不慕身外物的精神鼓励着我们,不断学习,用硬本领武装自我,通过学习五环法学会分享,引领方向,给予他人关心与爱。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百姓。 《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市井之人,布衣百姓是什么意思?

就是游手好闲 或者就是平民百姓一样 不过他们是不务正业

即墨姓衣的人是哪个村子的?

移风古城村有,主要在鳌山卫镇槴陀村(hu tuo cun),也叫库头村。

我本布衣非圣贤.下句是什么

我本布衣非圣贤,过而能改善大焉 (备注:化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布衣的布衣将相

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农民)、屠夫、丧事吹鼓手、小商贩、戍卒、小吏等。他们流品很杂,除娄敬外,均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他们在反秦起义及同项羽的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西汉建立后,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布衣将相的出身和经历,对他们的政治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给“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布衣将相之局还影响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使其保持某种布衣的朴素作风。表现在汉初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还不那么森严,注意选拔人才,也较注意节俭。这种作风,是汉初布衣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保证了汉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是汉初治天下的一条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布衣将相逐渐变成新的封建贵族,其腐朽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长起来。武帝时发生的统治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是布衣将相贵族化的产物,它标志着汉初布衣政治的终结。

圣衣神话 白羊胸像 价格

基本上都三百多了,在是神话馆看到是四百……好想买一个,如果时间能退两年好了,那时候才一百多!期盼再版,那时候价格就能降下来,可惜不知道要等多久……

臣本布衣的“布衣”的意思

平民百姓。原指粗布衣服,在这里借代为平民百姓。

电视剧《布衣神相》中李布衣和应天行是什么关系

应天行是李布衣师兄

一介布衣中的"布"指什么?

就是指棉花纺织的粗布,古代穿粗布衣服的都是社会底层的穷人,而富人\官家都是绫罗绸缎.所以布衣就是指贫民.

刘邦是一介布衣,布衣是啥意思

就是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