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丨既贺新春的延续,又是最美的“情人节”

2019-02-19 21:30:00民生周刊07:53 3817
声音简介

主播:昱萦,《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郭鑫



1

今天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我必须为它说句话,中国情人节不是七夕,而是今天的元宵节! 

 

七夕是什么节日?少女乞巧的日子。啥叫乞巧?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


姐妹们聚在庭院中,以瓜果贡品拜织女,以求在以后的织布绣花领域拿到好成绩。


这就像状元拜文曲星、木匠拜鲁班、打群架的拜关二爷一样。大家比赛穿针引线,如有人使出必杀技“对月穿针”,一边望月一边将线穿过针眼,就叫得巧。


那会儿要是有淘宝,“双7”购物节的热门商品应该是巧手织布机、贤惠针线盒……


而少女的祈祷也应是:织女在上,请保佑我在下次缝纫大赛中超过隔壁阿梅。


而并非:织女在上,请保佑我得一枚如意郎君……


谁不知织女情路最坎坷啊!所以七夕是女儿节,不收花不拉手不烛光晚餐,与汉子们没有一毛钱关系。


农历七月七一般在八月份,咱北半球最热的时候,古代又没有空调、商场、电影院,易中天教授都说了,这让“情人怎么约会?拥抱都不行。”


所以,真想过花前月下觅郎君的节日,那要到元宵节。



2

在古代中国,姑娘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平时难有机会见到男青年,连李清照都只能“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怕被人发现还得假装闻着自己门口的青梅;青年男士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日也见不到姑娘,更别提谈恋爱了。


而到元宵节(古代叫“上元节”)就不同了。


全城张灯结彩,连皇帝都会出来与民同乐,平时被禁足在家的女孩们自然也就可以光明正大、无所顾忌地看灯游戏、逛吃逛吃、赏汉子了。男青年们也终于能见到平时隐身于家的少女们了。


正月十五的灯市上有各式各样的花灯,在唐朝还有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全城狂欢。


你想想,绣了一年花很少见过男人的女青年,和干了一年活很少见到姑娘的少年郎,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之间多么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啊。已经确定恋爱关系的男女们更是趁此机会抓紧花前月下了。


从文学作品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元宵节情人约会的影子。


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绕不开温婉的上元佳节。他的《青玉案•元夕》,尤其是最后一句,已经成为了各领域争相引用的经典。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来上元节就是制造邂逅找对象的节日啊!我当年还天真地以为宋朝就已经有宝马车了。

 

大文豪欧阳修也躲不过“情”这个坎。据说他因为怀念夫人写了下面这首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去年二人还相约共赏花灯,今年却只剩自己。

触景伤情,不禁潸然泪下。


传统戏曲中,《陈三五娘》中二人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进而一见钟情;《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影视剧中,《大明宫词》里的少女太平在元宵灯会上揭开了心上人薛绍的面具,《仙剑奇侠传三》中徐长卿与紫萱的三世情缘起于元宵灯会的一见钟情。


中国古代并不歌颂自由恋爱,全因天时地利,元宵节便成了无冕情人节。

 

最后补充一句,今时不同往日,花前月下不必再等到正月十五。


当然,节日不过是个由头,爱对了人,每天都是情人节。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的来历与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的故事: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里的“元宵”分别指的是什么意思?

元宵,原先只是古时的印度的摩喝陀国为了他们的国教佛教而设的一个日子,在那里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元宵在我国最初的叫法其实就是指汤圆,说起汤圆,没人不知道它的模样及形状,想必还会令人不自觉的流口水。

元宵闹闹元宵元宵不闹不元宵

新春喜喜新春新春不喜不新春 【自己酝酿从中的妙处】

元宵是什么意思 元宵的意思

1、元宵有两层意思,一为中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蔽梁节;二为一指戚种食物名称。 2、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唯并陵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3、元宵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

元宵为什么叫元宵

因为它是在元宵节吃的,所以叫元宵

元宵节的来历与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   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二次元梦的延续怎么用

三线全部通关才行。先是fate线,在是凛的UBW,再是樱的HF天堂。三线敏察升全过梦的延续启动士郎在梅林的桥老帮没备助之下找到了理想乡的saber。

09元宵对朋友祝贺的信息

一声声锣鼓一阵阵沸腾 一幕幕焰火一盏盏彩灯 随着二月丝丝缕缕的微风渡进你的心窝,串串企盼祝福你: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的起源,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或故事

汉文帝平定吕后时定的

回延安 贺敬之 的出处

《贺敬之诗集选》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