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育学原理】2.2教育的基本要素

2024-02-22 21:09:00凯程考研04:04 5.5万
声音简介

凯程《333教育综合应试解析》主要介绍考研333教育综合中的全部知识,适合于备战333教育综合的考生,全书分为教育学考试中的四部分知识。每部分包括复习指导、重点难点、大纲变化、考情分析、推荐书目、知识框架、凯程提示、真题真链等栏目。

主编:徐影老师,主播:丹师姐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详细介绍如下: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能称其为教育者。 2、学习者:比起教育者来,学习冲哗者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哪吵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散缓行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美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什么作用?

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美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育审美心胸和审美眼光:第二,培养审美感兴能力;第三,培养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审美趣味。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性; 基础性; 发展性; 全面性; 未来性.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你认为有哪些?

注意孩子的思想,注意孩子的人际关系,注意孩子的学习态度,注意孩子的学习能力,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

9和0的故事教育要素?

9和0的故事 0,1,2,3,4,5,6,7,8,9,10个数字娃娃排着队做游戏,9当队长,9当了队长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特别看不起0.一天,9对0说:“0,你怎么配合我们在一起,你一点用处都没有。”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泪水汪汪。这时,1看了很生气说:“我说9队长,0也是我们的队员,你不应该欺负他。”谁让你说话来着,9大声地说:“瞧你瘦的像根火柴棒,没头没脚的,两个加在一起也不过是2.”0在一边说:“只要我和1在一起就比你大了,什么?9跳起来说:“一万个你加在一起也还是个0,你怎么能和我比呀?不信咱们就比比看。”0说着跑到1的后面去,好,比就比,9气的横眉竖眼的说:“现在就请布娃娃当裁判。”于是,他们三个走到布娃娃面前,9抬起大脑袋指着1和0说:“布娃娃,你评评看,他们两个在一块儿能比我大吗?布娃娃仔细一看笑着说:“当然比你大了。”9说他们两个比我大,我不信。布娃娃说:“他们两个在一起就是10。”说着拿出9块积木堆在一起,又拿出10块积木堆在一起,问9你瞧: 哪一边大?9瞪着眼睛抿着嘴巴不说话。你说话呀,到底是你9大还是人家10大,你不说去让小朋友来说。小朋友,你们说:“是9大还是10大?”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合作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广义来看,所谓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来看,所有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所谓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真正的把学生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什么是素质教育?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素质教育: 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2、基本特征: 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

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简介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评价 参考资料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简介 4作者简介 5主要内容 6评价 7参考资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类别 文学 语言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上海新华书店出版 页数 215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 简介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的第一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做人”是教育最起码的任务,要研究人是什么?人的活动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十七条原则中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了。如比较教学法一条,陈鹤琴也对做人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做一个立身社会的人打下初步基础。又如在“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酌效率”一条原则中,陈鹤琴指出,“在团体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在团体中养成的”。这说明人不是一般动物,他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再如“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就指明了人的活动是要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发现,去探讨,去追求知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要求学生从研究时事中得到宝贵的教训,从探讨抗日与欧战有关的史地中得到宝贵的活知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就是中国人,而不是崇洋媚外的人。此外,十七条教学原则滑郑行或者是以培养儿童道德,或者是以传递现代科学知识为目的的,如此造就出来的人便是具有民主思想、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了。这种人显然不是古代的中国人,而是现代的中国人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二大目标。它继承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并发展到求进步。这在十七条教学原则中也有体现。比如为首一条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就是让儿童自己在做中学。丛悔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一旦获取了新的知识,人就进步了。照陈鹤琴看来,“做”有纽带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他的这种理论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提出“做中学”的命题就在杜威的“做中学”完全重合了。对于杜威的“做中学”虽然不能全盘否定,但这样的命题只强调了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略了人类的间接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去甚远。不过陈鹤琴在强调“做中学”的同时,首先强调“做中教”,即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又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从而纠信哗正了杜威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三大目标。陈鹤琴把它直接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第六条。其他各条原则,如“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等都含有同样的意思。不难看出,陈鹤琴非常重视向大自然、大社会的探求,而反对旧教育的死肯书本。不过,陈鹤琴并不反对学习书本知识,而只是反对教师的教学死死地把眼光钉在书本上。他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标本。“这个小菜场,是你的标本,是你的仪器,是你的宝库,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活教材,这就是活教育。而不是抛开书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从头探索。他在谈到教授历史、地理这两门课程时指出,我们要从研究抗战、研究二次世界大战去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也就是从“现在”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历史、地理上去。在这里陈鹤琴强调直接经验,但并没有否认间接知识,是较为合情合理的。 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8月公费留学美国,先入霍普金斯大学,研习政治、市政、经济、地质、生物等,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受教于克伯屈、孟禄、桑戴克等,获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等课程。1920年,喜得长子一鸣,于是,便以一鸣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808天的观察和实验,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在该书中,陈鹤琴利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父母怎样教育小孩子,做了科学的说明与指导,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1923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教育中国化进行长期深入地实验。通过实验,他总结出幼稚园的课程、读法、故事、图画、设备等方面的经验,对如何办好幼稚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并写出了《我的主张》一文,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儿童心理的十五条教育原理,对建立中国化的幼稚园教育起着指导作用。1928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创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兼任第二院院长。又与陶行知等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地。1940年,他筹创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始了中国幼稚教育制度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陈鹤琴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教育派别。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历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币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陈鹤琴于1982年逝世后,他的文章著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为《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共300余万字。并于1983年至1985年先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是他的代表作,收辑在该文集的下卷中,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主要内容 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

红色基地教育有哪?

青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有五处: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循化县红光清真寺:西路红军纪念馆青海藏医文化博物馆:西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原子城西宁市烈士陵园:西宁市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