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 江城子》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2022-04-28 18:31:04薇雪5511:47 1928
声音简介

苏轼游西湖,一美妇弹筝求词,苏轼援笔写下浪漫奇绝的千古名篇

老沙侃文化
苏轼一生两度在杭州任职,杭州也成为他做地方官时间最长的城市,他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杭州留下了永远的印记。苏轼带人疏浚了已经淤塞过半的西湖,不但留下了三潭映月、苏堤春晓等西湖美景,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千古绝唱,而且还留下了发生在西湖的浪漫故事。《甕牖闲评》载:“(东坡与客同游西湖)……有小舟翩然至前,一妇人甚佳,见东坡自叙:‘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无由得见。今已嫁为民妻,闻公游湖,不避罪而来。善弹筝,愿献一曲,辄求一小词以为终身之荣,可乎?’东坡不能却,援笔而成,与之。”苏轼写给那妇人的是一首美妙绝伦的《江城子》。


苏堤春晓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首词大意是: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轻,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凤凰山下雨初晴

关于这首词的来历,还有另一个版本:据《墨庄漫录卷一》载:东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坐孤山竹阁前临湖亭上。时二客皆有服,预焉。久之,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亭前。靓妆数人,中有一人尤丽,方鼓筝,年且三十余,风韵娴雅,绰有态度。二客竞目送之。曲未终,翩然而逝。公戏作长短句云云。

从词的内容来看,第二个版本的可能性更大,但我更喜欢第一个版本,因为它更浪漫,更富有传奇色彩。但不管来源于哪个版本,都不妨碍这首词的美丽。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这首词上片主要描绘弹筝女子的美丽。“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开头三句不仅写湖光山色,而且将人物置身于一个色彩明丽、风光如画的优美背景中,烘托出人物的清纯美丽。开篇即显示出大家手笔,信手写来,挥洒自如,却收神奇功效。“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既是实写,水面已经绽放的荷花,在雨后初晴的晚霞中,娇艳欲滴,盈盈动人。又是喻人,以雨后盈盈欲滴的荷花比喻弹筝的美人。“年且三十余,风韵娴雅,绰有态度”(《墨庄漫录》)的弹筝人,正如已经开过且经雨水滋润的荷花,开得正艳,丝毫不见枯萎,饱满充盈,娇艳欲滴。这个比喻,意义双关,雅谐共存,真是妙极了!


何处飞来双白鹭

具有同等表达效果的还有下一句:“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这一句接着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就连大自然中的白鹭也被倾倒,不知从何处飞来,羡慕的看着她。同时这一句也比喻与词人同行的两位客人,他们被弹筝人的美丽所陶醉,呆呆地、目不转睛地盯着,竟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下片重点写音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筝声是突然而起的,为什么是“忽听”,因为刚才人们都陶醉在弹筝人仙女般的美貌当中,忘记了自身的存在。此时筝声突起,猛然把人们拉了回来。但是刚从陶醉中醒来,却马上又进入哀伤中。


忽闻江上弄哀筝

筝声是哀婉的,传达着深深的苦情,令人不忍去听。接下来两句,进一步烘托这种哀伤之情:“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连大自然中的烟云都被感动了,以至于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样哀伤的曲子有谁可以弹奏?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依约是湘灵”一句,既写筝声的哀婉幽怨,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苦含情遣谁听

写到这里,按常理应该继续写筝声,或回归到写人,但词人一反常规,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用“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结束了全词。这样行文,收到的效果绝非通常写法所能达到的。弹筝人飘然远逝,入眼的只有青翠的山峰,但耳边却还回响着那哀怨的乐曲,余音淼淼,缠绵不绝。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不绝。“人不见,数峰青”两句,是化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中的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神来之笔。


依约是湘灵

《省试湘灵鼓瑟》写的就是湘灵鼓瑟,这两句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如横空出世,使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同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在这里,词人不但不着痕迹地化用了这两句,而且将这两句的妙处原原本本地继承过来,既上承“依约是湘灵”句,又回应开篇“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同时以景结情,余音袅袅。从这个角度来说,又称得上是化用的最高境界。


人不见数峰青

总之,在这首词中,词人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词人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美丽,表达更生动具体。整首词读后令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苏轼《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的翻译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赏析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传来的乐声含着悲伤之情,这哀伤乐曲,谁能忍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杭州的苏堤春晓”也叫苏公堤。为何叫苏堤呢?有谁知道不?

 这个跟“苏轼”有关系哦,我是从《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里看来的。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有哪些?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默写

苏轼和西湖的苏堤的故事与苏轼和三潭印月的故事分别是什么?

  以下是两个故事:   1、苏堤的故事: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2、三潭印月的故事   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显示湖泥再度淤积情况,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标记,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致。 中秋之夜,园中的工人会乘船到达三个塔,并在每个塔中心点上一支蜡烛,圆形的洞放出了蜡烛的光芒,远看像月亮一样,而每个石塔有五个洞,而三个石塔总共可映印出十五个月和影,加上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最后一个嘛,是游人的心中月。 十八个月亮这一奇异景致,只有在月朗天青的中秋之夜才能观赏到。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西湖泛舟,领略“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美境是最惬意的事。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灯光从塔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往返。 此时的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的心中月相辉映,神思遄飞,一向为游客所心仪,三潭印月因此得名。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是什么?

是西湖上的一道堤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的时候组织百姓重修过 所以叫苏堤 不远处还有一道白堤 就是因为白居易啦

苏晴是女主小说,她有两只宠物,一只叫小白,一只叫凤凰

重生之我的事情我做主

谁知道《记得苏堤春晓》的故事呢。

讲的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唐玄宗确实比杨玉环大许多,并且唐玄宗第一次见杨玉环是在她十四五岁..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西湖在灿烂的阳光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西湖周围的山在雨中云雾迷茫,非常奇妙。如果把西湖比成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论风雨晦明,还是花朝月夕,都令人神往。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朝诗人苏轼写过很多《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下是其中一首。 全文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唤罩销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诗人对西湖的特点作了极其准确而又精到的艺术概括,达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闷肆此外还运用了恰当新颖的比和游喻,赋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资质,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对西湖进行美的升华。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二:水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粗裤抹总相宜。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神判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游凳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