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赚钱逻辑,让人与人的财富产生巨大差距--2019.5.13

2019-05-13 20:11:29桑尼先生_独立理财师17:02 181
声音简介

如需阅读完整图文,可搜索关注桑尼的公众号:全球资产配置管家(ID:SunnychanCFP)

贫富差距扩大

5个赚钱逻辑思维

投资理财思维



正文共:4110 字 28 图

预计阅读时间: 10 分钟


《财富自由之路》的作者博多·舍尔,在书中引用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句话:

“整天工作的人,没有时间来挣钱。”

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不知为什么,后脑勺竟然直冒冷汗。

除此之外,舍尔还在书中补充道:

每个人获得的东西恰好是他值得获得的东西。虽然我总听到有人抱怨:“我远比我现在获得的东西有价值得多。”但这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如果你“值得”更多,那么你早该获得了。

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舍尔危言耸听。反之,他还留下了一条非常客观的经济原理:一个人的收入恰好体现他在经济市场中创造的价值。

市场并不偏爱或讨厌你,它只会根据你的价值来付酬劳。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不能用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但市场是无情的、客观的,它起码能反映一个人所具备的经济价值。

这个道理十分浅显,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

所以,这句话最冷酷之处,便在于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忙碌工作之余,也要多去反思每个人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与价值逻辑。

比如,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什么方法才能赚钱”的问题,而只有,“要怎样解决某一个问题”以及“怎样调动自己能调动的一切资源”这两个问题。

看钱不是钱而是工具,就是一种能力。

许多人商海沉浮数十年,即便倾家荡产依然还能东山再起,靠的也不是具体的门路,而是比一般人高出一个层次的思维和意识。

就像《1942》里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长工说的,“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给我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想在中国赚大钱,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和共通的观念,按照重要性排列大致有:

红利思维

从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初,搞投机倒把的个体户是第一批发财者,而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被逼无奈才出去闯的。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发财的人又从体制外回到体制内。依托村或者集体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体制内的声望或者职务(村长,支部书记),集资办起了加工厂的人成为第二批暴富者,这一波机会和体制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苏南模式(华西村)最为典型。

▲ 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

90年代早期的价格双轨制改革和90年代后期的国退民进。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国有资本变卖的机遇,抓住了廉价买卖产权的机会。

2000年开始到2005年。加入世贸又给出口加工业带来历史性的机遇,货代、纺织品出口都养肥了大把没有文化的沿海小老板。

2005年的时候随便开个什么矿,之后的商品大牛市会让你的钱多到用麻袋装。

至于商品房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和每个家庭的财富息息相关以前老有人说看新闻联播致富这个梗,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的暴富机会,中国在过去20年出现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机遇几乎全都和政治格局变化息息相关。其基本特点是一波流

一波三五年让你赚个饱,但这波赚完还想继续赚,几乎不可能。煤矿、进出口加工,这才几年而已,现在已经在生存线上挣扎。

稀缺思维

在中国,要预测社会未来的走向,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思路就是:

“中国在走美国的老路”。

这也就是所谓的CTC(“Copy to China”)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国最近20年所有新兴行业的一条发展主线。

这条主线之清晰、之连贯,和前面所说的靠政治趋势赚钱的一波流的短暂易逝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国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开始,一直到前些年的第二次互联网泡沫,几乎所有成功的,体量在百亿美元以上的新兴企业,其产品最初的雏形,都是一个“中国版的美国XX”。

▲ 乔布斯 扎克伯格 拉里佩奇 贝佐斯

解决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

赚钱这回事,其根本意义,是“为他人解决问题”,而所谓利润,无非是为他人(社会)解决某一问题的酬劳。

而从无到有,从0到1的事情,从满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远比从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最紧缺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故而得到的回报也不可同日而语。

BAT这些搬运工起家的巨头,解决的都是从无到有的局面,之后那些跟风的早已在格局上输了,只能吃几口残羹冷炙而已。

ROE思维

如果从财务上来解释这一点,那就ROE(股本回报率)=利润率*周转率*财务杠杆比率。

注意这三者是乘数关系,所以利润为负的情况下,你的失败也会被这个放大器给放大。

但即便如此,所有赚了大钱的人,几乎没有不用到杠杆的,敢下注本来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文章中说过,穷人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开始考虑要如何筹措资源。

熟练运用财务杠杆的前提,就是敢于去动“本不属于自己”的资源的意识,或者说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别人手里的资源来为我所用。

▲ “朋友们啊我为你们操碎了心”巴菲特

巴菲特扣除杠杆的收益率不过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资源所限制,说明自己无法掌控资源的流向,依然只是资源的奴隶。

再谈一下周转率。即使是低利润,只要有高周转率一样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发展。

比如很多人排队的绿茶和外婆家,菜价便宜但翻台率高。当利润很微薄的时候,提高周转率依然可以提升ROE。

卖珠宝和卖烤串哪个赚钱呢?很难定论。珠宝的单品利润算下来可能比较高,但周转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润率低但周转率要大大增高。

假设同样的资金投入卖珠宝和卖烤串,并且假设珠宝3个月一个资金回笼的周期(从生产到物流到销售),烤串一天一个周期(从生产到销售),那么在假设两者都可以销售出去的情况下,也许卖烤串比卖珠宝更赚。

此外,中间型行业和智力型行业通常有望达到更高的ROE,主要是因为资产较轻的关系。

了解自己

没错,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钱更重要。

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了解远远没有自己以为的多。

能赚钱不代表自己就能从钱中获得享受,对金钱的态度其实是一件特别个人化的事情。

大部分人也许可以做到正确衡量各种资源的时间价值、却往往对自己的时间成本毫不在意,对自己的收益偏好毫无概念。

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基础之上;同样的资金、时间,由于掌握信息的差异,对自己来说,用在哪里最值得,用在哪里对当下、对未来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复摸索和实践的。

穷人往往把“钱”看的太“值钱”,把“钱”以外的资源,例如自己的时间,看得太不值钱。

很多人喜欢把赚钱、理财、投资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三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点亮的技能树也不尽相同。

就我的观察,会赚钱的人不一定会理财;会理财和会投资也是完全两码事,会投资的人你若让他凭自己做生意,很可能亏的一塌糊涂。

自己到底最适合做哪一样,也需要摸索。

很多人对创业有着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明明是个不够自律、厌恶繁琐的人,非要去做生产型企业,殊不知这可以算是最繁琐的一种商业模式,从原料供应,采购,生产,库存,物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毛利润率又低,必须钻到每一个细节中去扣成本,可以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对自己不了解,花下去的人生成本是无法挽回的。

防骗意识

这里的“骗子”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出于零和动机打你主意的、想从你这里榨取资源的人。防骗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在人生的始终。

投资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识的事情,不然有钱人不会在人口比例中占少数。

对于投资,其零和性要比赚钱大得多,所以有时候不止要看到趋势,还要评估周围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这个趋势,更要考虑到周围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对方知道。

如果说赚钱还是人和外物之间的事,那投资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间的游戏。

更加复杂诡异,不仅要防马路上的骗子、短信里的骗子,更要防资本市场的骗子,伪装成“创业家”的骗子、伪装成“好企业”的骗子、伪装成“合伙人”、“好朋友”的骗子、伪装成“情人”、“伴侣”的骗子、甚至是伪装成“养老金”、“社会福利保障”的骗子。

▲ 防骗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

怎么阅读财务报告,怎样判断信息的真实性,知道怎么查一个生意伙伴的诚信水平;这些东西之重要,可以说分分钟能让你半生心血付之东流。

但可惜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极少有地方系统的学习,只能靠自己一笔一笔“学费”去交。可又不能因为怕被骗,就因噎废食,那样会失去很多机会,就算不投资必败,通胀也会吞噬你的财富。

过去我们小时候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以上怎样和钱打交道的知识可谓一片空白。

大部分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自己也不懂这些东西。既然自己一辈子也没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说教会下一代了。这样导致的社会差距只会进一步扩大。

总的来说,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对于金钱的观念越发沉重。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所谓“谈钱色变”。我们害怕谈钱,是因为担心钱会成为衡量我们价值的唯一标准。

然而,事后看来,我觉得这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担忧。

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金钱亦不过是我们人类所创造的一种产品、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背后同样运行着某种隐藏的统一性规律。

金钱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并不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大小,而是它能让我们看清这个人为市场背后的价值运行规律,让我们能够更合理的正视它、运用它、反思它,最终用更正确的方法实现自我价值。

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说:“我们真正恐惧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

在股市,什么样的思维逻辑会创造巨额的财富?

A股市场的生态环境已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每周3家左右的核准制下的新股发行,又是4、5家甚至6、7家的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新股越来越多,一年A股会新增2、300家新股。不仅仅会产生巨量的未来解禁的大小非,而且还因为A股家数的急剧增多,新优质企业的加盟,A股的流动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此背景下,必然会使得A股的估值体系发生巨大变化。比如说原先小盘股溢价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再比如说重组题材股的溢价现象也会渐渐减弱。另外,过于关注静态估值的现象也会减弱,如此种种,就需要投资者改变原先的投资、选股逻辑。 就目前来看,寻找持续创造增量价值的上市公司将是未来A股市场最为关注的投资逻辑。这其实也可细分两类,一类是能够持续创造增量价值的行业,就是所谓的目前热捧的赛道投资模式,包括科技创新、大众消费类(包括食品饮料、医疗服务等);另一类就是优质个股,包括管理层的优秀、行业的龙头等等。也就是说,未来的投资逻辑就是能够持续创造增量价值的行业中的龙头股。

赚钱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人一辈子只能赚4种钱,你看看能赚哪种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财富,地位,长相,性格,大家都是24小时,同样的两双眼睛。差距这么大

有一部书,也有电影,《了凡四训》,立命改命之学,看了你就有答案了。命运需要自己改变。

我看了一本书,富人和穷人的差距不是财富,是思想,,

富人或穷人的观念是二八定律。

孩子逻辑能力差怎么办呀?

逻辑能力差一般形象思维会优秀一些。。人无完人。。看孩子多大了,,不一定非得逼孩子。。适当做些训练,改进些就好了,逼过度了,也许把他天生优秀的一面给破坏掉了呢,那不是毁了一个天才了吗。。

孩子逻辑能力差怎么办呀?

不知道这位家长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你的孩子就一定要逻辑能力很强吗,那什么叫逻辑能力强呢。 对于孩子,我觉得,不是我们要他做什么,或成为什么;而是他要做什么,成为什么。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他,边鼓励,边鞭策,首先做好自己。 希望能帮到你。

逻辑性差怎么办

多分析 尤其遇到事情 多分析前因后果 包括做一件事 事先多想,先进行什么 在进行什么,最后做什么 一件事完成后,也要复盘 哪里没做好,经历几次后 会提升不少

逻辑性差怎么办

现在再训练太晚了。要是应付考试我劝你别为自己不会的再浪费时间,逻辑性不是一点就透的东西,是积累的。你现在要抓紧有把握可定能拿分的,其它的再争取。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学习虽然那啥,但人生不止为了考试

有什么好看的小说吗?要逻辑性或者情节性比较强的,男女主教不要相差太大的

《凡人修仙传》

说话的逻辑性是怎样产生的

时间顺序来体现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