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平湖秋月

2019-05-28 11:59:35红居堂03:03 14.2万
声音简介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西湖平湖秋月谁写的?

宋王洧《平湖秋月》 宋王洧《平湖秋月》原文: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

二龙湖爱情故事秋月和谁在一起了

《二龙湖爱情故事2021》王秋月最后和郑胖子在一起了。 郑胖子对王秋月表白,说在追她那条路上自己也不会放弃,王秋月继续说如果没有之前艾晴晴那件事,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其实挺在乎他的,郑胖子激动的握住王秋月手发誓这辈子只对她一个人好,问她愿不愿意做自己女朋友,王秋月说不愿意,想和他结婚。 剧情简介 张立东与王春花在经历了几年的爱情长跑后眼看修成正果,不料失联多年的王春花父亲——王忠德却突然归来。李铁钢觉得机会来了百般讨好未来“老丈人”,想尽一切办法与张立东争抢女婿之位,但这些伎俩都被张立东逐一化解。 为了让李铁钢放弃,妹妹小梅向哥哥介绍了自己的大学闺蜜,没想到却引来了一场风波,张立东王春花的感情又一次受到的冲击,但二人情比金坚,携手一同度过了层层难关。

平湖秋月名字的由来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平湖秋月的介绍

平湖秋月:闲适的人们,在湖心搭建起精致的亭台水榭,白日泛舟水上,夜晚灯火笙歌,在优雅甜美的气氛中,轻闲写意地挥洒着美妙地时光。

平湖秋月诗句

描写平湖秋月的诗句有: 1.占位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裹,一色湖光万顷秋。 2.尽日湖亭卧,心闲事亦稀。起因残醉醒,坐待晚凉归。 3.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4.春水初生绿似油,新蛾泻影镜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饱弄金波万里流。 5.风轻月溢碧波柔,暮色如烟笼画幽。堤白情牵摇岸柳,山孤独恋望湖楼。 6.长镜摇波一玉盘,平湖霜落北山寒。楼亭秋舸星疏影,笑掬青辉棹夜看。 7.杭州四月好风光,锦雨舒心浅韵妆。毕竟西湖烟雾绕,皆因灵隐烛香扬。

秋日湖上的作品原文

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裂汪游①,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②肆知仔,猛团谁与问东流?

平湖秋月是谁的

王大壮 静驻断桥翘首白堤西, 素笺书札依稀追忆起, 如妆红亭里烛影映飘絮, 留恋石櫈小憩, 品味那杯龙井, 倾听油纸伞边的雨滴; 孤山南麓溟朦暗香起, 沧桑岁月如今归梦依, 落花虽有意忍踏作浊泥, 犹忆西窗别离, 何惜折菡香满衣, 残梦未醒酒独斟叹息; 平湖映秋月茶香带墨语, 转眼一丝涟漪扶醒了沉寂, 波中画舫描摹水明楼御笔, 棹歌舟中观素雅月影一盘棋; 平湖映秋月梅屿来相依, 碧波倒影残宵枯叶谁拾起, 掬水凝月冷怎堪花雨, 穿牖风拂面纱不懂你眉角神韵, 篮舆惟我独坐怅望待天明。

秋胡戏妻是什么意思?

《秋胡戏妻》是一折戏剧,由元代戏剧作家石君宝编撰。 故事概要: 荣归故里 秋胡辞别了妻子和家人,上京求取功名。赶考归来,已是榜上有名,功成名就了。一想到回家经过一段休假之后,便可去上任,春风得意,一路乐得屁颠儿屁颠儿往回走,快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却鬼使神差地生出 了一点儿不大不小的岔子。 调戏佳人 在家乡田野里,秋胡远远地望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正在陌间采桑。秋胡死死地盯了那女子看,简直都看得有点儿呆怔了,于是便忍不住走上前去,立在那女子的旁边,嬉皮笑脸地向那个俏女子求起爱来了……。 没想到那个能采桑的女子,不但偏偏是个已嫁了个人的女子,而且还是个挺要面子的女子。更要命的是,她学那《素女经》学习得很好。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口将他顶撞回去,可是采桑的女子是极美的——“容仪婉美,面如白玉,颊带红莲,腰若柳条。细眉段绝,”可谓光彩照人,谁见了也得动三分凡心的。更何况是正在春风得意劲儿上的知识分子秋胡呢! 可秋胡却不怕她的回避,一再地从她的这一边绕到另外一边去窥视,为的是将那女子的妖媚容颜看得清楚些。 秋胡的调情话说得文绉绉的,意思已经直露得不能再直露了,换一句乡野间的俚俗话翻译过来,便是:——我想抱抱你,成哩不能成? 秋胡自然是结结实实地碰了一鼻子灰。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变得加倍地严重了——那田间采桑的女子并不是一个陌路的女人,竟恰恰是秋胡的结发妻子! 佳人系发妻 等两人先后都回到家里之后,不管是他,还是她,一切都明白了。 一场天大的尴尬! 她劈头盖脸便是一句:“一马不配两鞍,单牛岂有双车并驾?” 秋胡说什么好?嗯,不错,你这女人家很能经得起考验的,要是换了旁的什么女子,就不会像你那么坚决果断地断然拒绝啊…… 可是,他的妻子不饶他了,不饶自己轻薄的丈夫了! 发妻投河 这收场的场面便是秋胡的蓬头垢面的妻子在众目睽睽下直直地奔出家门去了。直直地往家门前的那条水流湍急的河奔去了!她嘴巴里喊着:——我不活了!我没脸活人了啊! 此时顾恩不顾身, 念君此日赴河津。 缅怀烈女 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这便是传统的贞节观的艺术化体现。 但是,比这个悲剧更大的悲剧则是:从那以后,许多地方就建起了一座座“秋胡庙”。 名字叫“秋胡庙”,却不是纪念秋胡的,而是纪念秋胡的妻子的。因为秋胡的妻子没有名字,所以秋胡的名字就成了那颇为死心眼儿的可怜女人的名字了。故事起源于山东。但是后来流传得却极广,据考,全国有不少地方都有“秋胡庙”。于是这可怜而蒙昧的贞节烈女,至少拥有九州十八县的籍贯。

《秋胡戏妻》讲的是什么故事?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石君宝著。这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写秋胡新婚才3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10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今仍在舞台演出。

秋胡戏妻的介绍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石君宝著。这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今仍在舞台演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