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_汤汤周晴-汤汤奇异童话系列

2019-06-05 17:42:17中版去听25:29 73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20 喜点/集
声音简介

为什么汤问的主人公是殷汤 而讲的是周朝的故事呢

古代的书籍没有目录,或者说没有后来发达的目录学,一本书有很多篇,如何命名就成了当务之急,为了方便快捷,于是便取篇首的几个字或者一个词作为篇名,依次排列,成为最初的目录,如《论语·学而》就是取开篇“学而时习之”的“学而”二字,没有具体的意思。当然古书的目录在书的最后一章,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一篇目录。

汤汤乎若水中汤汤和若的意思是啥意思?

“汤汤”读音:shāng shāng ,浩浩汤汤、水势壮阔的意思。 [浩浩汤汤]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若”,像、如同。

《列子汤问》中的经典成语

不讲!

《列子.汤问》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列子·汤问》,表面上讲的是商汤和夏革的对话,以及夏禹和夏革的对话。并藉由对话,讲述了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 商汤,古时商部落的杰出首领,殷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称殷汤、成汤、汤武、天乙等。 夏革,字子棘,汤武的大(音dà)夫。是古代官职的大夫,而不是现代医生。 夏禹,即大禹,大禹治水故事中的那位大禹。古代传说中的华夏诸族领袖,与尧舜齐名的上古贤君。

还有哪一些古文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

你是问里面的寓言故事是吗? 《愚公移山》 《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薛谭学讴》 《伯牙鼓琴》(《高山流水》) 《纪昌学射》 《妻不识夫》 《周穆王西巡》 《造父驾车》 《疑邻盗斧》 《扁鹊治病》

《列子.汤问》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列子·汤问》,表面上讲的是商汤和夏革的对话,以及夏禹和夏革的对话。并藉由对话,讲述了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 商汤,古时商部落的杰出首领,殷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称殷汤、成汤、汤武、天乙等。 夏革,字子棘,汤武的大(音dà)夫。是古代官职的大夫,而不是现代医生。 夏禹,即大禹,大禹治水故事中的那位大禹。古代传说中的华夏诸族领袖,与尧舜齐名的上古贤君。

《 列子·汤问》 中有哪些故事?

《愚公移山》 《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薛谭学讴》 《伯牙鼓琴》(《高山流水》) 《纪昌学射》 《妻不识夫》 《周穆王西巡》 《造父驾车》 《疑邻盗斧》 《扁鹊治病》

出自列子汤问的成语

1、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 2、成语名称 响遏行云 成语出处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成语造句: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 3、声振林木-出处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4、歌声绕梁-释义 绕: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出 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5、指通豫南-介绍 【directly go (lead) to the southern part of Henan Province】 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6、 果于自信 发音 guǒ yú zì xìn 释义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出处 《列子·汤问》:“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 7、偕生之疾-偕生之疾 词目 偕生之疾 发音 xié shēng zhī jí 释义 偕生:与生俱来.先天性的疾病. 偕生之疾-偕生之疾出处 《列子·汤问》:“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 1、柔心弱骨 发 音 róu xīn ruò gǔ 释 义 形容性情柔和. 柔心弱骨-其它 出 处 《列子·汤问》:“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 2、绕梁三日-解 释 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绕梁三日-出 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3、穿杨贯虱-简介 穿杨贯虱 战国时养由基射箭能百步穿杨,纪昌射箭能正中虱心.事见《战国策·西周策》和《列子·汤问》.后因以“穿杨贯虱”形容技艺高超. 4、喜跃抃舞-释 义 抃:鼓掌.喜欢得跳跃、鼓掌、起舞.形容极度欢乐而手舞足蹈的情状. 喜跃抃舞-出 处 《列子·汤问》:“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5、巧同造化-释 义 巧:技巧,技艺;同:一样;造化:指宇宙的造物能力.形容人的能力很大,可与宇宙的造物能力相比. 出 处 《列子·汤问》:“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列子汤问》作者是谁

《列子·汤问》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那么《列子汤问》作者是谁? 1、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3、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关于《列子汤问》作者是谁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列子 汤问篇表现什么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包含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的书籍。《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以飨博物君子。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于事”,适形避世。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