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归根诵读 · 太公六韬 · 武韬

2023-07-29 20:46:34清禄16:01 1474
声音简介

 

卷第二武韬

 


武韬·发启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qiàn)而守。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zhì)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武韬·文启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武韬·文伐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jī)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xiàn),乃伐之。” 


武韬·顺启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

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武韬·三疑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必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 

“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dàn)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惠施于民,必无爱财。民如牛马,数馁食之,从而爱之。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六韬是哪六韬??

《六韬》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之一,也叫《太公六韬》。内容由《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组成

六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分别指那六个人。

文韬-张良,武韬-韩信,龙韬-周瑜,虎韬-张飞,豹韬-岳飞,犬韬-司马懿

六韬 兵法:文韬 舞韬 龙韬 虎韬 豹韬 犬韬的内容?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战国姜尚撰。韬原意为弓套,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韬略、谋略。其真实作者的姓名已不可考,这也为此奇书更增添了奇的色彩。六韬指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

六“韬”各是什么?

文、武、龙、虎、豹、犬

六韬的介绍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12《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但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六韬作者是谁

《六韬》一书,相传为周初太公望(即吕吕、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所以又称《太公兵法》。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虽为真书,但作者到底是什么人,它产生于什么年代则是值得研究的。此书旧题姜太公撰,这个说法令人难以苟同,因为《六韬》的思想、语言、名物制度等,均与西周的时代不符。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此书大概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

六韬的内容有哪些?

“六韬”,就是六种秘密谋略,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全书以太公同文王、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分六卷,共六十篇。第一卷为《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 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第二卷为《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五篇。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战略问题。 第三卷中便阐明了武装力量建设的有关问题。第三卷《尤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在本卷中,除了论述信赏明同、以法治军以及重视武器装备等问题外,重点阐述了将帅问题。 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第五卷《豹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中,着重论述了各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第六卷《犬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篇中,论述了车、骑兵的组编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

是三韬六略还是六韬三略

是“六韬三略” 六韬三略 词义: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词音: liù tāo sān lüè 出处: 《后汉书・何进传》李贤注:“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隋书・经籍志》:“《三略》,下邳神人撰。” 使用举例: 六韬三略,淹贯胸中,唯吾所用,何担孙武子十三篇而已哉。(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二折)

姜子牙的六韬指的哪六韬?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

六韬的解释六韬的解释是什么

六韬是一本古代兵学经典,它包含了六篇不同的内容,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解释和理念。这些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六韬的思想。 第一篇《奇正》解释了如何运用奇正之术来制胜战争。奇正即利用巧妙的策略和正规的军事手段相结合,迅速打击敌人的弱点,取得战争的胜利。通过奇正的应用,我们可以在战场上获得以少胜多的优势。 第二篇《九变》解释了如何灵活应变以应对战争中的变幻莫测。九变即指根据战场形势和敌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军事行动,从而保持主动权并取得胜利。这种灵活性与机动性是在现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后,第三篇《虚实》解释了如何善于使用虚实之术来迷惑敌人并获取优势。虚实即指通过布局和假象来欺骗对手,使其产生错觉,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纳如数和空间。这种战术的运用可以让我们在战场上保持优势地位。 接着,第四篇《兵法》解释了如何精通兵法并且善于指挥作战。兵法即指掌握军事技巧和战略思维,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战斗中取得优势。通过对兵法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官,并且在战争中获胜。 第五篇《军谋》解释了如何制定有效的军事计划和策略。军谋即指根据敌情、地形和自身条件来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灵活调整。良好的军谋是成功作战的关键之一。 第六篇《三略橡颂》解释了如何处理与敌方的外交关系以及内部管理问题。三略即指处理敌洞首友关系、内外合作等方面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我们可以减少摩擦,增加支持者,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六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解释和思想,可以在战争和军事领域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解和应用六韬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战争中的各种挑战,并取得胜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六韬的解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