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集 师夷长技以制夷 安庆内军械所成功研制开花炮弹

2023-05-31 10:24:09微信哥19:57 5859
声音简介
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以夷制夷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释义】: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读音】:yǐ yi zhi yi 【例句】: 1.两汉政权"以夷制夷"策略运用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2.「以夷制夷」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待其它民族和国家的一种政策。 3.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他的保台计划和实践也以其个人声誉和仕途为转移。 4.土司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以少数民族首领为世袭土官,其实质问题是「以夷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别人的短处就可以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学习西方人擅长的技术来战胜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

用西方人的优势技术来制约西方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各是什么意思?

个人到是很同意一楼的观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两者也有差别,向1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2思想体系不同。 思想体系的体现很明显 制夷仅仅只是表现在制之一字 自强就更全面 。 程度的不同很明显,制夷仅仅只是武器 而自强就需要全面的发展 。 他们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清王朝摆脱现状。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文翻译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何意?

其实现在说起来,这句话应该是取他之长,还施彼身的一种想法。比较而言,和平年代的现在应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了吧…

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何理解

学习别人的技术来对付别人。 如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近代历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湖南籍进士是谁

魏源。没有问题。

胡服骑射:师夷技之长以制夷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邹忌改革……翻开史书,这一次次改革犹如璀璨星光,闪烁在那段激荡人心的战国史上。而本文要介绍的胡服骑射,是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强势推行的一次军政改革,其构思、策划之深谋远虑,其善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的高超智慧,其排除万难誓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大魄力,依旧值得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学习、借鉴。 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政治方面:对外,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强敌环视。首先,赵国与秦、魏、燕、齐等其他诸侯的战争,赵国常吃败仗,丢城失地,面对虎视眈眈的诸侯国,赵国整体实力处于劣势;其次,北方有匈奴、东胡、楼烦、林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犯境,他们时常兴风作浪,围困城池,践踏领土,骚扰打劫;而最严重的威胁是中山国,中山国虽小,却像一枚钉子楔入赵国腹地,它常被其他诸侯国联合,充当进攻赵国的急先锋,严重威胁着赵国的领土完整。一时间,赵国国际关系十分尖锐复杂,可谓危机四伏。 对内,赵武灵王从赵肃侯手上接过来的赵国,国势衰弱,是个内部矛盾严重的国家。三家分晋,赵国得到晋北所有土地,常年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赵国北部国人,很早就适应当地环境,并自我改革,自发学习游牧军队作战方式,且大量与游牧民族杂居、通婚,那里的国人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由此赵国北方形成了以代郡为代表的游牧文化政治势力。而以国都邯郸为代表的赵国南部则靠近中原,国人主要以农耕生活为主,形成了农耕文化政治势力。 而最要命的是赵国境内的中山国,直接横在赵国南北中间,将邯郸和代郡南北地理隔绝,让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难以交流融合,赵国南北分裂的态势日渐扩大,国家有一分为二的危机,这需要赵武灵王铁腕整合,加强南北双方的沟通交流,将其整合为一个依赖重于排斥的整体。所以,提高赵国军事实力,灭掉中山国,打通南北,是赵国最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军事方面:车战,在中国周朝时期曾经是两军战斗的主要战法,战车兵是军队的主力兵种,但经过春秋及战国初年的诸侯国之间多年互相混战,车战开始落后于时代,其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战车制作成本大,而战国时期连年攻战,战车作战损耗很大,给各诸侯国带来极大的财政负担。此外,战车非常笨重,灵活性差,而且驾驶困难,只能在平原作战,地形稍微坎坷点就无法行驶,过分受制于环境。与此同时,骑兵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及与战车兵比较相对低的成本,使得骑兵有取代战车兵的优点及趋势。 尤其是和多个胡族接壤的赵国,在常年与各种胡人的作战中,对于骑兵的优点最为了解,由于胡人作战以骑兵为主,他们都是身穿短衣,作战骑在马上,弓马娴熟,且机动性极强。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骑马很不方便,反应不如胡人军队。因此,在与胡人交战中,赵军常常处于下风。对此,赵武灵王对手下感慨道,“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图片来源于米莱童书团队创作的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在多年与胡人打交道后,赵武灵王渐渐体会到:赵国在对战中被动挨打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战车兵在与骑兵作战中暴露出的问题,使得赵武灵王深刻认识到只有学习胡人的长处,培养自己的骑兵,才能增强赵国军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鉴于这种情况,怀有强国之梦的赵武灵王开始萌发了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的想法。 而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中原人习惯穿宽袖子的长袍,行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胡人习惯穿窄袖子的短衣、长裤,脚蹬皮靴,不管是生活起居,还是狩猎作战都非常方便。而培养骑兵就不能穿宽幅大袖的衣服了,必须像胡人那样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样才能骑马作战。因此,军事的发展规律以及赵国自身的军事需求也促使了服装改革的推行。 如火如荼的改革进行中 想要顺利推进改革,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条件。对此,赵武灵王调整了其父赵肃侯四处为战、锋芒毕露的外交策略。首先,那时候战国其他诸侯已经开始互相称王,但赵武灵王却低调不称王,下令赵国人都称他为“君”。其次,通过协助燕国、秦国分别迎立燕昭王和秦昭王为君的机会,赵国成功与燕国、秦国两个邻国结成盟友,避免被诸侯孤立。最后,赵武灵王采取“稳定东、南、西,集中力量向北方胡地进行扩张,扩大版图,充实国力,再徐图逐鹿中原”的温和外交策略。通过以上这些策略,赵国极大地缓解了与中原各国的矛盾,并趁着诸侯国忙于互相争战的有利时机开始进行国内改革。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易服令,在赵国全境推广胡人的服装,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于骑射。这一举措受到了重服饰礼仪的赵国宗族的强大阻力,众多臣属惊呼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却从赵国国情实际需要出发,反对法古不变,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并亲自说服宗族,以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广服饰改革。 图片来源于米莱童书团队创作的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决心推进军事改革,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选拔了部分原有车兵和步兵,同时收编了胡兵,组建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他还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作为训练场所,按照骑兵作战特征训练骑兵部队。 另外,赵武灵王还颁布了系列法令配合改革,比如步兵转骑兵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提高骑兵兵源的素质;骑兵待遇提高到相当于贵族待遇的水平,而且赵国的军官主要从骑兵中提拔,大大提高了国人加入骑兵部队的积极性;此外,他还推广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等等。 对症下药,立竿见影 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百姓随即养马蔚然成风,骑马射箭风靡全国,尚武精神得到发展。赵国很快就培训出上万名装备精良、弓马娴熟、纪律性极强的骑兵,其战斗力十分强悍,赵军的机动性与奔袭能力大大增强,其他诸侯国的步、车兵和北方零散部落在其狂飙般的攻击下,一时间均非对手。 于是,赵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但消灭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南抑魏齐,又向北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可由北向南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 至此,赵武灵王终于将赵国国土南北连成一片,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以及经济发展,赵国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三晋之首,更是一跃成为当时仅次于秦、齐的第三号军事强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胡服骑射的深远影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它在战国七雄中开军事改革潮流之先,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这次改革也给后世带来了很多深远影响。 首先,是它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赵武灵王在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同时,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胡人的互相依存、杂居,减弱了中原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中原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进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其次,是它对中原服饰制度的影响:胡服除了适应狩猎、打仗需要外,在生产、生活起居中,对比当时中原的服装也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很快就被中原人民所接受。胡服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原的衣冠制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中原服装的多样性。我们今日的服装与此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刻。 图片来源于米莱童书团队创作的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然后,是它对中原军事与交通的影响: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骑兵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取代车战兵,可以说是变革了中原地区的作战方式。随着骑射的推广、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人们骑马不仅比步行明显更快,而且可以达到马车到达不了的地方,在当时道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大方便了各地的交往与联系。 最后,是它对中原文化思想的影响:赵武灵王没有因循守旧,勇于革新,他认为传统的东西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只要有利于形势的发展就应该大胆改革。 他亲自策划和领导的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长处,通过变法图强,最终打败了胡人,这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的“师夷技之长以制夷”的鼻祖,即使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依旧值得今人肯定、学习。 其余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