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03 | 刘建:吠陀时代—哲学、文学与宗教的源头

2019-08-06 19:00:06大先生说17:18 1.9万
购买 | 239 喜点
声音简介

印度哲学的历史渊源

印度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哲学(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750年)、中世纪哲学(公元750年~18世纪)、近代哲学(约18世纪~1947年)、现代哲学(1947年以后)四个时期。 巫白慧在《印度哲学》中指出,现代印度意识形态领域中最主要的哲学思潮是“新吠檀多主义”。它是吠檀多哲学在现代的条件下,沿着近代特别是由辨喜所开辟的路线而构成的新形态。它的主要特点为:它把理论(智弥曼差)和实践(业弥曼差)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在内心直觉上下工夫,求得对绝对之梵的亲证。“新吠檀多主义”在继承传统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的科学思想和西方各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印度现代社会的特点,赋予吠檀多新解释,使其在印度思想界继续保持主导地位。新吠檀多主义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 奥罗宾多高士 ( 1872 ~ 1950 )和拉达克里希南( 1888 ~ 1975 )。

“吠陀”一词来源于哪里以及吠陀经是怎样形成的?

“吠陀”一词源于梵语,原意是知识。吠陀经是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亚次大陆迁徙的过程中创作的,刚开始主要是以口头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斯罗蒂”,即所闻之意。后来,一些雅利安学者对这些口传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再创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献体系。

四吠陀的介绍

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四部根本圣典。又作四韦陀、四围陀。雅利安族初住于印度西北境时,崇拜日月风云、水火山川等自然现象,相信有神灵而对之祈祷现世幸福。所崇拜的神灵,从自然物的当体开始,渐相信其具有道德的性质,能司赏罚与夺。因而,逐渐产生赞颂神灵及祈祷祭祀等诗歌,经汇集成四部宝典,即四吠陀。

吠陀经原文及译文

吠陀经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人的愿望各式各样:木匠等待车子坏,医生盼人跌断腿,婆罗门希望施主来。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铁匠有木柴在火边有鸟羽煽火焰,有石砧和熊熊的炉火,专等着有金子的主顾走向前.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纯森(神)流出来。 译文:我是诗人,父做圆亩亲是医生,母亲忙推磨,大家都象牛一样为幸福而辛勤。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马愿拉轻松的车辆,快活的人欢笑闹嚷嚷,男人想女人到身旁,青蛙把大水来盼望。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 《吠陀经》(梵语:वेद腔竖,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吠陀文学

是指吠陀文献中富于文学性的成分,主要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以四大吠陀本集为主,再加上注释、阐述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吠陀文献”。《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愿意为知识、学问,后来转化成教义、经典之意。通常听说的吠陀,是指四大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其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也最有文学价值。

“吠陀经”是什么?

“吠陀”一词源于梵语,原意是知识。吠陀经是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亚次大陆迁徙的过程中创作的,刚开始主要是以口头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斯罗蒂”,即所闻之意。后来,一些雅利安学者对这些口传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再创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献体系。

吠陀

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最重要、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是印度人民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为“知识”、“启示”。《吠陀》是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老,这一段时期通常称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较晚产生,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著作《吠陀》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代。它使用的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

吠陀

是婆罗门教的最高经典,被视为雅利安人的圣书,也是婆罗门教法的基本渊源。吠陀共有四部,即犁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吠陀

“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时间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世代口传下来。吠陀文献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吠陀》

印度上古时期文献的总称。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即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译为“明”或“圣明”。《吠陀》作为文献名称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文献;广义则兼指本集所附加的其他上古文献。其中《梨俱吠陀》约编纂于公元前12—9世纪,其反映的时代,即公元前1500—900年代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后三部本集吠陀产生较晚,其反映的时代,即公元前900—600年代被称为晚期吠陀时代,期间还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如“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一起构成印度上古珍贵的文献。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