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 港珠澳大桥

2024-01-21 19:21:50书香江苏精品听书33:38 3988
声音简介

中国桥

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




前言:  

  你好,欢迎收听由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推荐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阅读活动”荐读图书。今天跟大家分

享的这本书叫《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

 

2019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习近平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公元1279年12月15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被元军押解至珠江口时,留下千古绝唱《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篇关于伶仃洋的诗词让伶仃洋带着悲怆感名扬天下。700年后的同一天,同样是这面海域,2009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伶仃洋畔的广东珠海向全世界宣布:“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就是要讲述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历时30年漫长等待、历经8年艰苦卓绝的建设,承载着香港、珠海、澳门三地人民的期待,终于梦想变成现实的全过程。

这座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跨海大桥蕴含着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轫到2018年梦想成真。30年间,建与不建、如何建、谁来建、怎么建,种种争议屡次让讨论山穷水尽。以港澳回归为中轴,30年间,一座大桥的出现,浓缩的是港澳市民对祖国认同的心路历程。事实证明:伟大的梦想,只能依靠伟大的祖国来实现。大桥的破茧而出,向世人展示了“一国两制”的生命活力。

中国本是桥的故乡。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桥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历史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国这个桥梁古国,聚焦在伶仃洋,是因为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最长、投资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大桥。这是一座凝聚几代人心血、智慧与汗水的跨海蛟龙,阅读此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阅读中国桥梁乃至世界桥梁的活生生的历史。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港珠澳大桥在人类桥梁发展史上展现出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力量


第一部分:情牵梦萦 建桥之路波折满满但梦想会披荆斩棘

珠江入海口,东岸是东莞、深圳、香港,西岸是中山、珠海、澳门。在两岸六城之间,是一片波光粼粼的伶仃洋海域。作为天然屏障,阻隔在海口、香港、澳门之间。1983年,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就首次提出跨珠江口兴建伶仃洋大桥的设想。他的《兴建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是最早的关于跨伶仃洋建桥的方案。然当时的港府并未给予正面回应。而几乎同一时期,时任珠海市市长的梁广大也有此想法。港商胡应湘是基于一个商人敏锐的自身投资视野的考量,梁广大则是站在一个城市和区域战略发展的高度。但是,英雄所见略同。胡先生的想法得到了珠海方面的热烈回应。珠海市全面启动了伶仃洋大桥的各项研究工作。1992年7月,珠海市委托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编制的《伶仃洋跨海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出炉。1993年3月,广东省交通厅与珠海市政府联合召开论证评审会。10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要求做好前期项目建议与论证。1992年至1996年,广东省邀请国际级顶尖桥梁专家前来研讨,从技术上、资金方面各方讨论、确定。1996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宣布:原则上同意伶仃洋大桥项目立项。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让珠海沸腾。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当时的香港政府一口否定了该计划,港督彭定康认为,“2020年后香港才会有类似需求。”回归后的1997年,珠海市长梁广大再次向时任特首董建华提出建议,但“遗憾的是,香港政务司中有人不同意这观点,反对此项目。事情也就搁置下来。”

相反,澳门方面对这座大桥非常上心,澳门大学研究中心顾问黄汉强认为,澳门没有港口,不通铁路,如果珠海北线联通了香港,澳门就成了死角。他牵头成立了伶仃洋大桥澳门关注小组,时刻紧盯该项目进程,并频频发声,要求伶仃洋大桥应该将澳门加入考量。在方方面面得不到积极回应的情况下,伶仃洋大桥之路举步维艰。

从1989年开始算,珠海市政府用了整整8年来研究和论证伶仃洋大桥项目,光是相关资料就有好几吨,花了几千万。跟进相关工作的人员伤感不已。当初风风光光成立的“伶仃洋大桥集团公司”,也在众说纷纭中不知所终。1998年,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卸任,颇多抱憾。

万里海疆,潮起潮落。胡应湘先生一直没有忘记他的梦想,从40几岁的壮年,等待近20年。2001年,他被任命为香港港口及航运主席,又开始提出他的动议。2002年2月,他又将《关于兴建由香港大屿山至澳门、珠海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议》带到了北京。再次掀开了伶仃洋跨海大桥的盖子。一时间,香港各大财团口水战起,同意与反对派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港府态度也越发具体,至此情况已经明朗:大桥之争,并非在桥,而是在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意识到,香港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广东,会被边缘化。香港要保持繁荣稳定,必须与珠江三角洲、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香港的反对派渐渐改变口风。

与此同时,三地学者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建桥方案一个又一个,“单Y”方案雏形,就是那时提出。也算是后来港珠澳大桥的“鼻祖”。

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准备工作,同意粤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明确由香港方作为召集人,三方各派代表为成员。兜兜转转谈了20年的建桥计划终于有望“坐实”。而博弈才刚刚开始。各方利益、各场暗战打得硝烟四起、针锋相对。光是“港珠澳大桥”名字的排序,就能扯出无数对决。面对珠三角的“龙头之争“,让香港人意识到,三地和则共赢,反之将被边缘化。而广东和澳门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这一切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走向,谁都想争取最大利益。于是,各种大大小小的”争论“,一方面让一切扑朔迷离,一方面也在推进目标的前进。港珠澳大桥的最佳方案达成,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三地不同的管理模式、通关模式与机构隶属关系。在大桥设计方案终于确定之后,资金方案又开始无穷尽的磨皮与胶着,起起伏伏,最终终于算基本解决,报国家批准。

2008年8月,港珠澳大桥的融资方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国家公布的批准结果出人意料:方案最终决定不考虑“唯利是图“的财团投资,放弃企业投资加政府补贴方案,改由政府投资建设。2011年,全部融资问题解决。为孕育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庞大的港珠澳大桥工程计划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书看到这里,真是惊心动魄的开场,步步维艰,却又步步通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不屈不挠的意志,而强大的祖国是最有力的支撑。


第二部分:风正扬帆接受挑战,建设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做世上维艰之事,攻天下难攻之桥。港珠澳大桥初步设计总设计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孟凡超,带领他的团队,开启了“将一个梦想变成现实”的征程。公规院设计过许多世界级桥梁作品,50年间完成过50多座大桥、特大桥的设计,有一批高精尖人才。然而,面对变幻莫测的伶仃洋,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困难严峻。桥的位置、登陆点、技术标准、造价,这些基本要素,综合三地的不同诉求,交通、地质、水文、工程技术等领域,碰撞出无数火化。《为学》开篇讲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是一道延绵55公里的难题。没完没了的论证、设计了一稿又一个稿。无数方案否定之后,终于定稿:桥岛隧集群。然后,论证海底隧道的架构方式:沉管。这6.7公里的沉管海底隧道,如何保障能在这莫测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台风频发区经受住考验?另外,大桥的走向、海洋地质勘探、航空限高、白海豚保护……一系列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其实也是解决粤港澳三地政策体制的不同的问题。经过多次的协商,最终决定在重大技术标准上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举个例子,中国桥隧设计寿命是按照100年来设计的,但英标建筑寿命要求120年。港珠澳大桥打破内地的”百年惯例“,就把这个寿命标准提高到120年。技术标准也全部就高不就低,这就解决了三地政府的需求,也解决了社会的需求。”三地协调机制“成功开启。而“就高不就低的120年桥隧建设‘’,实际工作中是巨大的挑战。用孟凡超的话来说就是,“难度直逼工程和技术的极限。”

这期间,是专家团队们“五加二,白加黑”的夜以继日的工作,一个一个难关的攻克。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艳成绩:国内首次实现的海上大规模钢箱连续梁桥;大型钢圆筒围岛快速成岛法;隧道基础建设;沉管结构设计零漏水;全国第一个双壁锁口钢围堰;钢箱梁在制造过程中实现无马焊接;大直径预应力粗钢筋及波纹管定位成套技术和预制构件的竖向干接缝匹配模具技术……超级工程背后是艰难的国家创新之路。科研技术、工程建设工作可谓“过了一关又一关”,但崭新的成果也是不负辛劳、关关向着前方推进。

8年的港珠澳大桥建设,8年的科技创新,在这些世界级别的工程难题下,是中国设计师与工程建设者们迎难而上的一一攻破,创新比重前所未有的占到总工程技术的15%,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其中新技术创新65项,发明专利100多项。

在设计所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意志、担当、坚持,是每一个大桥建设者的信念。这些“大国重器”,包含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为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也使我国由过去的桥隧大国,变成“桥隧强国”。

叶建洲是东莞预制项目经理,大桥的桥墩由他们提供。他2年来长期驻扎工地,带领他的团队倾力打造了港珠澳大桥“第一墩”。他的团队讨论方案、研究措施,论证、实验、实践、改进优化……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将整座大桥的“基座”打造得纤毫不差。高精度、高难度、高风险的开合,他们做到了。

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只要心中有责任,梦想便能实现 。”这,也是所有大桥建设者的心声。



第三部分: 云水激荡砥砺前行,大国工匠托起国家重器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桥梁届的“珠穆朗玛峰”,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首条海底深埋沉管隧道、世界最大海中桥隧工程……

而完成这些壮举的建设者们,他们都遭遇了些什么?

212天外海成岛。刷新了钢圆筒运输里程、单体体量、振沉精度、振沉速度这四项“中国速度”。让我们认识这个名字: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他们完成了120个直径22米,高40米,重量450吨,相当于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钢圆筒结构的制造和运载。5万公里风雨路,从上海长兴岛,到珠江口伶仃洋。总航程可绕地球一圈。一次运载顺利的话,六天六夜。这期间,海上风云变化,工程先后8次与台风、热带风暴较量。2011年12月21日,钢圆筒振沉完工。从第一个钢圆筒到第120个钢圆筒,岛隧建设者们仅用了212天。这一年,一系列报道赚足国内外传媒眼球:天下第一锤、世界最大钢圆筒、千分之一精确记录……

然后,深海沉管安装。对于海底双向六车道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的要求是:对接滴水不漏,南北向偏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在过去的4年里,他率领的团队已经实现了33节巨型沉管浮运安装。而仅剩下的12米出现了17厘米横向偏差,但是结构并未受影响,仍旧滴水不漏。要不要重新来过?国外专家并不主张。但是,这12米决定了此前7年多建设长跑的关键和成败,林鸣决定不留遗憾,壮士断腕!再来一次“拔出线头,深海穿针”。近40个小时的连续施工后,数据出来了:南北偏差2.5毫米,东西偏差0.8毫米,比精调之前的误差降低60倍。而此前的全球各地管沉安装,都是装下去就万事大吉,出现漏水就想办法堵。而我们,实现了精度达到毫米级的零漏水。次日,世界沉管隧道领域的顶级公司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发来贺信:“最终接头方案带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设计和施工创新、高效的理念,是对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将来中国和世界隧道行业都可从这个项目受益。”林总说了一句话,“心满意足了!”从2013年5月2日首节沉管安装,到2017年最后一节对接成功,突破一个个技术盲区:深水深槽、大径流,强回淤,随时发生的台风。1400个背水一战的日日夜夜,堪比“神九天宫一号对接的沉管安装,顺利完工。

这就是中国力量。

随后,在港珠澳大桥桥梁段,机械化吊装大面积展开。建设者们像拼接积木一般,用大国工法将坚硬的钢铁化作珠江口上壮观的彩虹,搭建一条架接港珠澳三地的海上天路。主题桥梁工程开始,钢箱梁、组合梁一节一节向前铺设。让我们再记住这个名字:中铁大桥局。沿线大桥7座不同造型的标志性塔桥的全部就位,是大桥人排除万难、另辟蹊径,采用国内桥梁从未使用的“竖转提升”技术,完成的吊装。现在在大桥上看到的那青州航道桥上熠熠生辉的“中国结”,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上的飞跃的“海豚”,九州航道桥扬帆起航的“风帆”,背后都是中铁人的汗水与力量。


接着,港珠澳大桥的极限穿越来了!在珠海往返澳门的拱北口岸,下方不足5米处,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255米的拱北隧道暗挖段默默开挖了5年,耗资4亿。曲线管幕+冻结法、超大断面、超浅深埋……255米隧道集中了全世界路上桥隧开挖的全部难题。有专家说,这是在“豆腐脑”上动手术。操刀者,是前身为铁道兵第八师的中铁十八局。“面对这种项目,作为搞工程的人来说真是三生有幸,百年一遇啊!你的职业生涯哪有那么多的第一次啊?哪有那么多挑战极限的机会啊?”中铁十八局的副总工程师兼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指挥长潘建立这样面对挑战。他和他的团队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了许多个施工纪录。2016年12月28日,这条隧道用世界首创工法刷新了7项技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断面最大、国内地质情况最复杂、管幕根数最多的曲线管幕隧道——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顺利贯通。

接着,2017年4月17日,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旅检A区钢结构主题施工全部完成。记住这个名字:中建钢构公司。他们的技术团队完成的施工质量,仅是美国AISC规范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一座桥,三个地区,如意牵手。天幕预制模块、双曲面钢结构,口岸的新地标:云垂海立的桥头堡,准备好迎接大桥时代的到来。

香港段在错综复杂的环境起起伏伏,然而历史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2018年1月20日,“香港终于完成了历史任务。”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如释重负。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共同合作的超级工程。每一方都在亲身参与当中收获良多的经验与感悟。现在,所有尘埃均已落地。港珠澳大桥就要脱茧化蝶。


第四部分:与桥同行 大桥人圆一个世纪梦

担当是一种责任。从前期筹备的6年,到后期建设的8年,从前期的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这个强有力的机构与大桥风雨兼程,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他们不负使命,一起走过坎坷14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舍弃了自己当时拥有的打拼出来的职位与前途,他们筑梦,他们逐梦。他们的坚强意志化作一道穿江过海的绚丽彩虹,见证这个超级工程的诞生。

这些名字会被大桥记住。他们的眼界与坚持,他们的努力与胸怀。被历史机遇垂青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团队表现出来的活力与魄力,是这个超级工程的“中枢”。他们把模糊的设想变得清晰,他们提纲挈领提出宏达愿景:为一国两制三地的伶仃洋海域建设一座融合经济、文化、心理之桥梁,使得香港、广东、澳门成为世界级的区域中心。

他们秉承“世纪工程,质量第一”的宗旨,在建桥初期就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发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19个管理制度。实行“正度监管、发轫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证体系。港珠澳大桥的文化基因包含了三个特点:敢为天下先,设计理念、管理模式敢于创新,工程技术、工艺工法敢于突破。廉洁透明,每个决策都摆上台面,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清晰、公开、透明。最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120年的承诺,深海钳工、吊装侠、焊神……一批大桥技工彰显大国工匠风采。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让他们耐得住这份漂泊与寂寞,为超级工程保驾护航恪尽职守。若干年后,这座桥连同这段独特的职业履历会给每一个海事人留下深刻的人生回忆,足以让他们骄傲一生。

这里,还有个关于海洋大熊猫——白海豚保护的故事。和青藏铁路修建中的藏羚羊保护一样,港珠澳大桥建设期的白海豚保护也备受世界瞩目。这一环保命题也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在大桥建设初期36个课题研究中,有6个课题涉及白海豚保护。为此,整个工程团队做足功课,尽最大努力力求让“白海豚不搬家”。为了达到这个愿望,花费3.4亿元。最终数据显示:港珠澳大桥8年工程换来的是海洋环境零污染中华白海豚“零伤亡!大桥人做到了!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珠海宣布,大桥正式开通。跨越一国两制三地,总长55公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伶仃洋海面。预示着这一片区域,将迎来经济与人文,双重腾飞。

8年时间,从协调到管理,从设计到科研,从施工到监理。港珠澳大桥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桥梁建设经营团队,超过100家建设单位5万多名建设者为之奋斗了3000个日日夜夜,书写了世界桥梁建设的“中国名片”,圆了一个世纪梦。


结语:

至此,我将整本书的脉络与主要内容为读者梳理了一遍。书中大量非常专业的工程项目与高精尖的科技引用,专业解读留待大家回到书里细细品读。大国重器不是说说就行的,需要先进技术与详实数据的支撑。在写作中,作者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以一个门外汉为起点,潜移默化,由浅入深的表述了港珠澳大桥的恢弘过人之处。大国工匠也不是说说就行的。他们是真正的国家建设的灵魂。

这本书,可以作为港珠澳大桥的百科全书,作者历时5年,采访了130余人,将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以全景式方法展现出来。从大桥论证到立项,从动工到开通,作者为读者也架起了一座联结建设者与大时代相通的精神桥梁。让读者身临其境,与大桥人同体验、共经历。

最后,人民的福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的支撑。国富民强也不是说说的,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祖国的信赖与支撑。两者荣辱与共,不可或缺。

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在看书的时候也会多做一些思考,多去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我想这会打开我们的眼界与格局,对我们家国情怀,对大国重器,对科技创新,对脚踏实地,这些关键词,有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刻的理解,未来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会有一些促进作用。

 

(荐读者:周水欣 播报人:


港珠澳大桥成就和意义是什么?

港珠澳大桥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1、方便三地之间人员车辆经济交流、有效吸引香港资金到珠江西岸城市投资、可有力的促进澳门、珠海乃至珠江西岸的经济发展! 2、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加深了内地与港澳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见证了中国工程技术发展前进的步伐和神,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国力正在不断壮大,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3、成为了又一条内地与港澳的联系纽带,节约了港澳两地与内陆之间的时间距离成本,更有利于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商贸、旅游等活动,加深地区人民友谊,促进了其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最具活力经济区。 4、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一大见证,这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相比之前我们有青藏铁路等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如今,港珠澳大桥的唤模亏建成更是彰显了国人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5、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标志,体现了我国正走向民族复兴强盛的新阶段,中国从建铁路都没有资金、技术支持的落后国家发展到了今天建成世界工程的国家,这体现了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 港珠澳大桥营运设施总体布置如下: 1、管理养护中心: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横龙路,设有综合办公楼、数据灾备中码喊心、路政服务窗口、宿舍、多功能礼堂等房建设施;具备办公作息、调度指挥及路政管理等功能,是大桥主体工程的控制枢纽。 2、大桥管理区:位于珠澳口岸人工岛,设置有收费站、收费及养护办公楼、救援楼、备品备件仓库及养护基地等;具备收费、养护、救援等管理功能。 3、西人工岛:具备监控、养护、救援及政府部门(消防、边检、海关、交警、边防等部门)联勤办公等管理功能;以实现营运管理功能为主,不对外开放。 4、东人工岛:首层具备养护、救援、路政及政府联勤办公等管理功能,二至四层为预留商业开发;东人工岛后续将根据三地政策的放开,适时启动对外旅游观光及市场开放的功能。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的一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长约29.6公里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建成后将会为 G4-京港澳高速以及 G94-珠三角环线高速的一部分。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 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将形成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新的公路运输通道。 港珠澳大桥属于G94珠三角环线高速的一部分,设计时速每小时100公里。工程路线起自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接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珠海连接线,止于珠海洪湾,路线总长为55公里。 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的起点是香港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整座大桥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港珠澳大桥往珠海方向通过隧道穿越拱北建成区域,最先将与规划建设中的京港澳高速广珠西线相连,再通过延长线接驳,将与珠海境内现有的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规划建设中的机场高速、高栏港高速等一系列干道连通,直贯整个珠江西岸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区域。 港珠澳大桥全长为49.968公里,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达35.578公里。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及珠海接线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100公里。

港珠澳大桥的介绍?

港珠澳大桥(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 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 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2018年12月1日起,首批粤澳非营运小汽车可免加签通行港珠澳大桥跨境段。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 大桥项目总设计师是孟凡超, 总工程师是苏权科, 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是林鸣。

港珠澳大桥的简单介绍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于2018年10月24日开通运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于2018年10月24日开通运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

港珠澳大桥是谁建的

孟凡超。 港珠澳败含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大桥项目总设计师是孟凡超,总工程师是洞答苏权科,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是林纳枯慧鸣。 港珠澳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为什么要建港珠澳大桥

使交通发达,更便利呗。

港珠澳大桥拥有什么?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 相关介绍: 港珠澳大桥分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 其中,三座通航桥从东向西依次为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和九洲岛航道桥;海底隧道位于香港大屿山岛与青州航道桥之间,通过东西人工岛接其它桥段;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分别位于近香港水域与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岛位于两端引桥附近;通过连接线接驳周边主要公路。 线路走向图港珠澳大桥采用石散石湾—拱北明珠的线位方案,线路东起香港新界离岛区大屿山石散石湾,接香港口岸,经香港水域,沿23DY锚地北侧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至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止于珠澳口岸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的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还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有15公里为全钢结构钢箱梁,也是目前世界最长钢铁大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线路走向介绍: 港珠澳大桥分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其中,三座通航桥从东向西依次为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和九洲岛航道桥;海底隧道位于香港大屿山岛与青州航道桥之间,通过东西人工岛接其它桥段;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分别位于近香港水域与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岛位于两端引桥附近;通过连接线接驳周边主要公路。港珠澳大桥采用石散石湾—拱北明珠的线位方案,线路东起香港新界离岛区大屿山石散石湾,接香港口岸,经香港水域,沿23DY锚地北侧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至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止于珠澳口岸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还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有15公里为全钢结构钢箱梁,也是目前世界最长钢铁大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线路走向介绍: 港珠澳大桥分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其中,三座通航桥从东向西依次为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和九洲岛航道桥;海底隧道位于香港大屿山岛与青州航道桥之间,通过东西人工岛接其它桥段;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分别位于近香港水域与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岛位于两端引桥附近;通过连接线接驳周边主要公路。港珠澳大桥采用石散石湾—拱北明珠的线位方案,线路东起香港新界离岛区大屿山石散石湾,接香港口岸,经香港水域,沿23DY锚地北侧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至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止于珠澳口岸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建造者?

港珠澳大桥建造超级工程总设计师是孟凡超。2004年初,孟凡超开始主持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于2009年12月完成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孟凡超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深水区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港珠澳设计、建设的近15年时间,孟凡超全程参与其中。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是林鸣。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