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杰丨人生是一场哲学的修行——《哲学100问》两季新书出版

2019-10-23 00:19:21书杰13:15 7.2万
声音简介


图书订购:当当网搜索《哲学100问》


哲学课《哲学100问》收听方式:

第1季: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第2季:现代西方哲学

第3季:走向后现代











各位好,我是书杰。


终于《哲学100问》的新书和大家见面了。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期待了很久,今天终于如愿以偿。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我将《哲学100问》第二季音频课程的讲稿,逐字逐句整理成书,同时也完成了第一季图书的改版。


今天我带着满满诚意,将两本新书呈现于你们。感谢你们的一路陪伴。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坚持到今天。


此时,我的心情可谓百感交集很复杂,有激动,有喜悦,也有如释重负之感。这趟充满惊险、坎坷的哲学之路,走得十分艰辛。《哲学100问》的文稿内容均由我逐字撰写、整理,包括逻辑图也由我亲自绘制。这项工作就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巨大的压力曾让我经常整夜失眠,焦灼的情绪时常困扰着我的生活。


我也曾自我打趣说:《哲学100问》的宣传语是“治愈你心灵的焦虑”,但它却并没有治愈我自己。我想原因只有一个:我希望把更好、更完美的作品呈现给所有的听众与读者。我的焦虑,源于对作品精美度的苛求。




向大众讲哲学


面向大众讲哲学,这项工作本身就充满冒险性。既要做到保证哲学本身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甚至还带有美感和诗意,这的确非常有挑战性。所以,从内容策划、架构设计、文本撰写、音频录制到图书出版,每一步我都必须精心打磨,做到精益求精,只希望给大家带来最好的体验。


从《哲学100问》这档课里,你听到和读到的不仅仅有基础的哲学史知识,更有我对生命的真切体验感、有我的情感和情绪的波澜起伏,有我对哲学的热情以及对我生活与生命的敬畏。


《哲学100问》是一部哲学史的作品,更是一件精心雕琢过、融合了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它既深邃又浪漫,它既古典又诗意。




哲学教会我的事


其实很多人都曾问我,做《哲学100问》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个略显功利和快节奏的社会,还要向大众传播看似“无用”的哲学?其实,在我的青春年少时期,我曾有过一段抑郁的痛苦时光。那时我无意中读到了叔本华哲学,仿佛一下子间找到了知己。叔本华的痛苦与绝望的情绪给了我精神的慰藉,我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痛苦的人。


与哲学家的思想交流,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和超脱,我的内心变得温和、淡定与从容。这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或许叔本华带给我的触动只有一瞬间,但正是这一瞬间的触动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向哲学的大门。


当我阅读西方哲学史,当我走进哲学家的思想世界,我真切感受到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智慧给我带来的精神震颤。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开启了一趟充满冒险的思想之旅。


苏格拉底对真理的追求胜过生命,这让我体会到一种超然态度;

柏拉图对“精神恋爱”的渴求,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浪漫的情愫;

马可·奥勒留对生命的沉思,给我带来心灵的宁静;

康德的三大批判,让我深刻理解“人是什么”这个宏大的命题


叔本华教我“摆脱人生的痛苦”,“禁止欲望,获得人生的永恒宁静”;

尼采则对命运持决不妥协的抗争态度,他批判一切戕害生命本能的行为,“面对生活,不妨大胆一些”,因为“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维特根斯坦纯粹忠于自己度过一生,他用“不可说的态度”表达着对人生意义的敬畏;

罗素生命中的三种激情,无时不刻鼓舞我前行。


胡塞尔的“悬搁判断”以及“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教会我看待问题要“消除偏见”,唯有“中止判断”才能“拨云见日”;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让我从“沉沦”中醒来,学会筹划自身面向未来;

萨特“为自由而抗争”的勇气,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

加缪的荒谬哲学,则以更加豁达的态度给予我生活的动力,“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现代哲学家以诗性而多元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现代人都曾面临的困惑——痛苦、欲望、激情、快乐、幸福、语言、生存、自由、荒诞、解放。



正是通过阅读哲学史,我真正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心灵能量,它如泉涌般不断涌现,时时刻刻为我注入生命的活力。


于是就有了《哲学100问》这档精品课程以及图书的呈现。


我想说,哲学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是一门冰冷的、枯燥乏味的、离生活很遥远的理论。


其实,哲学充满着诗意的美感、有着人性的温度,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进去与走出来


对普通大众来说,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培养反省生活的思考力,以便能更好地“去生活”。


如何度过这一生,是我们学习哲学中要思考的一个终极命题。如果不是专业学术工作者,普通大众学习哲学要能“学进去”,但也要能“走出来”,做到进退有度、收放自如。


所谓“学进去”就是对哲学史的基本理论、脉络做一个整体的把握,从中汲取对自身生活有益的营养。对普通大众来说,学习哲学做到这一步,就足矣了!


要学进去,但不要“陷进”去。


如果你“陷进”哲学出不来了,那不行。若没有专业的驾驭能力,哲学中晦涩的理论和拗口的术语,有可能会把你引向一个更大的深渊。这对于你的日常生活是无意义的,甚至会让你陷入更大的困惑中。所以,我们要适当地“走出来”,对哲学中无法理解的、太过于晦涩的理论要学会适当“放弃”。去吸收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意义的理念,就足矣了。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哲学思考,才会让你我的内心获得某种温和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度过这一生。


所以在《哲学100问》中,我一直都是用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去阐述哲学,而绝非晦涩术语的技术性堆砌。


对普通大众来说,只有先能踏入哲学之门,先能明白哲学的道理,才能达到理论指导生活、知行合一的目的。


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是我们第二季图书的主题。这也正是我一直希望通过哲学的阐述,带给大众的审美体验。

 

无论合适,我们都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以诗意而审美的方式栖居于大地之上,去更好地生活,去做一个果敢、笃定、激情、温和的性情中人。


生活的路或许还很坎坷,人生也并不能处处顺遂,世界可能还充满着各种荒诞……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丧失生活的勇气。


我们都要以审美的姿态,应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这才是一个哲学人应有的生活态度。



感谢遇见


人生虽然漫长,但也短暂。如何才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生活得更具品质感?我想,开启一趟关于哲学的修行,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愿每位朋友有哲学相伴的日子,不再孤单不再害怕。

愿生命中的那朵美丽之花,都向你绽放!

这一次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在茫茫人海中和你们的遇见。


最后不要忘记来订购这两本充满诗性与美感的西方哲学史,希望《哲学100问》能无时不刻滋养着你的心灵,带给你温暖。


感谢你们,再见!


书杰

2019年10月




图书订购:当当网搜索《哲学100问》

100句富有哲理的人生格言

古今中外的100位哲学家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黑格尔

复旦哲学系张汝伦教授丨“哲学有用吗

当然都有用 哲学里大有可资读书人品尝玩味的乐趣,甚至就连形而上学的虚无飘渺也自有其动人之处,不幸我们都是肉身凡胎,七情六欲一下子就使我们从思想的高空堕入为了生计而锱铢必较的市场中来了。很多人都知道,

求100条人生哲理

1**2**3**~99**100**

100个哲理小故事

有只鸟儿被猎人活捉,鸟儿开口对猎人说:“高贵的老爷啊!你食用的牛羊已不知有多少头,也不知有多少骆驼已被你宰杀,尽管你仍然不满足,仍嫌吃得不够,但我这么点骨架实在不够你塞添牙缝,不如我对你说出三个忠告,你把我放掉吧!到时你就会知道我是否聪明。这于你并无多少损失,却得到了精神收获。” 猎人问道:“你的三个忠告如何告诉给我呢?” 鸟儿答:“在你手中时我先说第一个;当我飞上屋檐时,将说出第二个;之后,我飞上枝头,再说出第三个。这三个忠告将保你终生幸福。” 说完此话后,还在猎人手中的鸟儿便说出第一个忠告:“你不可轻信人们的空谈。”说完后,猎人便将它放走,鸟儿飞到屋檐上。这时鸟儿便说出了第二个忠告:“逝者不可追――就是说,对于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不要再后悔。”接着说道:“你可知道:在我身体里面有一颗巨大的珍珠。我可向天发誓:你只要有了这颗珍珠,定能保你的子孙幸福。你竟将它丢失,损失实在太大了。” 猎人听了这话后,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鸟儿道:“你怎么竟听不进我的第二忠告――‘逝者可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必后悔!”之后,它便飞到院中一棵树的枝头,笑着说:“我的第三个忠告是:不要相信任何的无稽之谈――我全身重量连三个第拉姆(1)都不到。如果说肚子里装着一颗硕大的珍珠,岂非笑话!” 猎人如梦初醒,这才停止了哭泣。说道:“请将你的第三个忠告说出吧!” 鸟儿说:“我不是都说得很明白了吗?”说完,便展翅飞走了。如果一个傻瓜沉睡不醒,忠言对他犹如在盐碱地上播种。愚蠢的缝隙难以弥补缝缀,播撒智慧的种子等于白费。 鸟儿的三个忠告,基点有两个:一是以事实为准――不听信任何谎言和人们不负责任的言论;二是着眼于现在――不沉溺于过去,不论悲伤或荣耀。有了这两点,就能乐观安逸,健康长寿,就像鸟儿所祝福的:“将保你终生幸福。” (1)第拉姆,古代伊朗的一种重量单位。选自《玛斯纳维启示录》

英国著名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是( )

A

问一个哲学问题 三个哲学问题是什么

唯物三个终极问题 1.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 2.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3.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唯心三个终极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后三者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 也有其他类似的问题,看看这个寓言中的三个问题 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 1 什么人最重要? 2 什么事最重要? 3 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 1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 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 3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哲学小故事及其哲理

曾经很多次的想过自由这个问题 非常想做个自由的人 经历长时间的思考得出了一个近似可笑且肯定的答案 以前想法律是一个禁锢 它不能让人自由 因为它限制人的行为 后来知道自由不是没有道德 没有良心 只是逾越道德底线的时候才会触碰到它 因此它不是禁锢自由的砝码 那人应该是自由的了 可是不是 生存就要上班工作 于是工作又是禁锢 我找到了不要上班就能生存的方式 有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 那么我应该是自由的了 离自由更近一步了 这个时候我发现时间是禁锢 物质是禁锢 思想是禁锢 甚至连人必须吃饭都是一种禁锢 天啊 我怎么生存在牢笼里 我要的是自由啊 怎么自由离我越来越远了 那自由究竟离的远了还是近了 全看自己的心态 心境 那究竟什么是自由那 心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可以身不出房门 却神游太空 我可以与富贵不奉侃侃而谈 与贫贱不辱谈笑风声 自由不是没有禁锢 而是决定禁锢你的是什么 百分之百的自由是没有的 因为世界不属于自己 百分之百的自由是有的 因为心境属于你 心境如果不自由就连你想自由的想法都是禁锢 自由不是每个人都有 最究竟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心态 心境 原创

哲学 是什么?怎样才能思考到哲学?

你去看苏菲的世界吧

法家哲学的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法家哲学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在韩非子之前 一般说来荀子的思想已经充满了法治的精神 荀子可以说是儒与法的过渡性人物 唯其说仍保留对人性得以礼乐教化而于品德上有自我超升的可能性 并且推尊周孔 尚贤贵民 因之不能严格称其为法家人物。 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有李俚 吴起 商鞅 申不害 慎到。李俚根据当时各国法律编著《法经》 成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法典。吴起善用兵 重视明法审令与耕战之策 较李俚更进一步。商鞅在秦变法 强调并推扩法律至上的观念 以重刑止罪 及坚守平等原则 行之有年 秦国大治 奠定秦国未来一统天下的富强基础 并且建立了法的超越性及普遍性。申不害以综核名实与言术著称 认为这是君主御用群臣 谋求政绩的重要统治方法。而慎到是由道入法的关键人物 他的主要观点在因循与重势 也就是说明因人之情 循人之欲与君主统治权力赖以行使的威势在法治体系中的决定性地位。 1.“定分”、“立禁”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 2.“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须臾忘于法”。 3.“刑无等级”、“不赦不宥”的法律适用平等思想。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还有“以刑去刑”的思想。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