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建安神医董奉

2024-02-15 20:38:25甘草李岸04:26 4.4万
声音简介

董奉,远不止医术,这才是杏林神医的传奇故事

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杏林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却非同凡响。 说是在东汉末,有一个叫做董奉的名医,从小学医而且信奉道教,年青的时候当过一个地方的小官,后来因为淡泊名利,回乡归隐专给穷人治病,而且还不收钱。 要是小病医好了,就让病人在他家后院种一颗杏树,要是大病被治好了,就种5颗杏树。 几年之后,他家后院竟然种了上万棵杏树,成了杏林了。 因为董奉医术高明,道德高尚和华佗、张仲景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但是董奉的传奇故事滑春远不止于医术,因为董奉本身还有道家的传奇色彩。 当时董奉所在的县城,有一位官吏离开了40年以后,再回来遇见董奉,发现董奉还是40年前的样子。 这位官吏就特别好奇地问董奉是不是得道了,民间相传,其实那个时候董奉已经得道了。 但是董奉只是含含糊糊地应付了一句:“这是偶然的事儿罢了。” 另外还有相传,刺史士燮因为得了暴病突然死去,已经停尸三天了,正准备下葬呢! 正好董奉路过,进去看了一看,然后把三个药丸,放在刺史士燮的嘴里,灌了一些水咽下去以后,不一会儿士燮的手脚就能动了,脸上也有了活人的颜色。 过了半天直接就能坐起来了,再过四天以后就能说话了。 后来士燮说:“他在刚死的时候就感觉跟做梦一样,有十几个穿着黑衣服的人过来抓他,然后把他扔进了一个大红门的监狱里,还把他塞进了一个小单间纯让笑里。 然后用土把大门都给封上了,一点光都看不见。 然后突然就听到外面有人大喊,太乙真人派人召见,然后听见外人有人在挖土,挖墙,最后把他弄出来了 他一出来就看见一辆带着红伞盖的马车,车上坐着三个人,还有一个人拿着符节,招呼他上车,然后一路把他送到家门口,然后他就复活了。 遇到这样的高手,士燮一边跪拜一边拉着董奉,不让他走,无论如何也要报恩。 然后就给他盖了一座楼侍奉他,一天三顿供奉干肉,枣,和酒。 一年后,董奉离去的时候,士燮问他需要什么,董奉就找他要了一口棺材,第二天董奉就死了,下葬七天以后,突然有人带话给士燮说董奉非常感谢他。 士燮打开董奉的棺材以后,就在里面看见了一条画着人形的绸子,后面还有一道符。 更神奇的事情是,民间甚至传说,董奉能通天求雨,后期基本上都是以道士的形象出现。 有一次一个地方干旱太久,地方官员找到董奉,希望董奉能降雨。 董奉指着自己的露天屋子,说:万一要是下大了,贫道这屋子还不得被灌了啊? 当地的县令马上派人拉竹子,木头,砖头,水泥。 但是干活的时候发现,没有水和泥。 这个时候董奉说:不用着急了,晚上就下雨了。 结果晚上真的下来倾盆大雨,高高低低的田地都得到了水的滋润。 民间传言,最终董奉做含腾空升天,成为神仙。

董奉传给的启示和董奉的精神

就是要大公无私哦..

华佗、张仲景、董奉,这建安三神医谁的医术最高?

我认为华佗的艺术最高,因为他一生都在救死扶伤,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在给关羽治疗中毒的胳膊时,更是开创性的进行刮骨疗伤。

董奉的介绍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老毁判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余宏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侍改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1

董奉的典故

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就可以说他“誉满杏林”。“杏林”这个词起始于东汉建安时期的董奉。 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收费,治好后只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消悔旁周围种杏树。轻症愈后种一棵,重症愈后种五棵,不几年,竟种了十万棵。等杏树挂果,董拿橡奉并不卖,而用来换粮食,一斗换一斗。他在杏林中建草房置竹囤,兑换者自将粮食倒入竹囤,摘一斗杏而去。换的粮食则用来赈济穷人,穷人们盛赞董奉仁义。董奉居杏林,犹如后来唐玄宗在梨园排戏。“梨园”成为戏剧界代名词,“杏林”则是前纤中医界代名词。现在,在董奉的老家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还植有成片杏林,建有董奉草堂。

董奉和什么成语有关

不知丁董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董狐之笔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董奉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他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五株杏树。天长地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董奉的师傅是谁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1] 本 名 董奉 别 称 董平 字 号 字君异 号拔墘 所处时代 东汉,三国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 出生时间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去世时间 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 主要成就 后世称颂“杏林春暖”,建安三神医之一 职 业 医生,中医名家 信 仰 道教

读了《董奉传》有什么启示?

钱只要够用就行,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董奉的典故

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就可以说他“誉满杏林”。“杏林”这个词起始于东汉建安时期的董奉。 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收费,治好后只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周围种杏树。轻症愈后种一棵,重症愈后种五棵,不几年,竟种了十万棵。等杏树挂果,董奉并不卖,而用来换粮食,一斗换一斗。他在杏林中建草房置竹囤,兑换者自将粮食倒入竹囤,摘一斗杏而去。换的粮食则用来赈济穷人,穷人们盛赞董奉仁义。董奉居杏林,犹如后来唐玄宗在梨园排戏。“梨园”成为戏剧界代名词,“杏林”则是中医界代名词。现在,在董奉的老家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还植有成片杏林,建有董奉草堂。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