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金庸小说人物姓名来源考

2019-12-27 07:50:08英明神武安心觉罗11:23 3424
声音简介

请问容姓氏的起源及发源地是哪里,本人姓容?

你好-v-容姓的来源有五: 1、来源于舜的后裔,出自虞姓。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仲容的,他的后代便以容作为姓氏。 2、以官职为姓,周朝的礼乐之官官名为容,其后便以祖上的官职为姓。 3、来自古代的容国。古代有国名叫容,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后来以国为姓,成为容姓。 4 出自黄帝的史臣。黄帝的时候有一个史臣名叫容成,是太岳的后代,相传他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他的后代以容为姓。 5 春秋时期有一个以南容作为字的人,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于是相传成为容姓发源地是河北哦

种姓 种氏家谱 种姓起源 种姓名人 种姓的来源 种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种(Chóng)源出: 1、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仇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以避难改载仲为种,望出河南。”种姓本为仲氏,以次为氏。仲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后人,为避仇改为种氏。 二、迁徙分布 (缺)据《姓氏考略》云:种姓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一带)。 三、历史名人 种 暠:字景伯,河南省洛阳人,仲山甫之后。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种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始为县门下史。 时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时与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两人都被举孝廉,致身通显,并号名臣。未几出暠为益州刺史,乔却迁官大大司农,再迁为大鸿胪。是年八月,顺帝不豫,数日即崩,年终三十,在位与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后为皇太后。两龄嗣主,如何亲政?当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临朝。进太尉赵峻为太傅,大司农李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越月奉顺帝梓宫,出葬宪陵,庙号敬宗。 种 放:字名逸(?-1015),(《郡斋读书志》作明逸。此从宋史本传)自称退士,河南省洛阳人。(《郡斋读书志》作长安人。此亦从宋史)生年不详,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父令举进士,辞道:业未成,不可妄动)。住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隐终南山,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咸平中(1001年左右)征赴阙,累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后真宗召为左司谏,辞归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诸生列饮,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数行而卒。诏赠工部尚书。放好为诗歌,有集六卷,《文献通考》又有《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录》等,并行于世。 种师道:字彝叔(1051-1126),北宋名将。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善察形势,沉毅有谋。初以荫补官,历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因被诬入元佑党籍,罢废近十年。后起为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政和六年(1116年),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徽宗命率军修筑席苇平城(后改为静夏城,今甘肃平凉境),城未就而夏军骤至,乃列阵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畔,佯欲决战,暗遣军出夏军后,扬言宋援军至,乘其犹疑之机,前后夹击,大败夏军。六月,再破夏军于藏底城(今陕西志丹北),升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四年,从童贯攻辽,因建议被拒,兵败雄州(今河北雄县)。六年,建议联辽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军大举攻宋,起为京畿、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率1.5万兵救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进至洛阳,闻金军已临城下,遂虚张声势,沿路张榜,号称百万,张旗击鼓而进。金军不知虚实,移师增垒自卫。至京,授同知枢密院事、京畿两河宣抚使。因反对割地议和,建议乘金军回师时半渡而击,被钦宗罢为中太一宫使。不久复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出屯滑州(今滑县东)。八月,金军复大举攻宋,请钦宗暂避长安(今西安),朝廷召其还朝。十月病卒。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云:种氏望出河南郡。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 【种姓宗祠通用对联】 〖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讲习终南,名贤却聘; 制置河北,宿将善谋。 ——佚名撰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洛阳人种放,字名逸,沉默寡言而好学,七岁能写文章。父亲让他考进士,他推辞说:“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父亲死后,他奉养着母亲隐居到终南山,以讲习为业,达三十年。咸平年间,被朝廷征召,历官给事中、工部侍郎;真宗时,任左司谏,他辞别朝廷,又回到山中。下联典指北宋末种师道,字彝叔,种放哥哥的曾孙,官至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而有谋略,靖康年间,金兵南下,他进宫献计,但朝中因他年龄大(当时人称“老种”)不能尽用他的计谋。京城陷落后,徽宗拍着胸口说:“都是因为没听种师道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啊!”

平姓起源于什么姓

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子诺封于平邑( 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

我姓“行”,请问有没有人知道,行姓的起源?

1、百家姓中有姓"行"的。2、"行"姓来历:后汉记中已有记载行氏人,名曰:行巡

谁知道曾姓起源那个姓?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以国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曾阝为曾,称曾氏,仕于鲁。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曾 阝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曾 阝”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从此曾 阝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曾阝为曾,称曾氏。曾 阝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于姓的起源?山东于姓来自哪里?

于姓起源: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叔被封在?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邰村,后来,?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于姓起源于河南沁阳 旺于山东

单姓的来源和单姓的名人又有谁?

单姓的来源(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zhen]于单夷,为甸内候,因氏焉。于周襄[xiang]公、穆公、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士。又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mie]于单邑。(2)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所改。单姓的名人有:汉代以舍人从刘邦为郎单究;唐代济阴人王世充部将单雄信;清代萧山人《希姓补》作者单隆周等。

单姓的来源和单姓的名人又有谁?

单姓的来源(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zhen]于单夷,为甸内候,因氏焉。于周襄[xiang]公、穆公、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士。又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mie]于单邑。(2)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所改。单姓的名人有:汉代以舍人从刘邦为郎单究;唐代济阴人王世充部将单雄信;清代萧山人《希姓补》作者单隆周等。

有谁知道关于曾姓的来源和曾姓的传说

曾(Zēng)氏——新百家姓排名32——是轩辕的后代、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

白姓起源及简介 姓白的名人有哪些

白姓起源及简介 白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支;古人白阜、姜姓、芈姓和赢姓。 第一支出自古人白阜。相传出自炎帝大臣怪义的儿子白阜,自阜也为炎帝之臣,为神农氏通水脉,其后有白氏。这支白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但白阜的后裔一直无闻。 第二支源出姜姓。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后裔姜尚于齐,是为姜姓齐国。春秋时,秦穆王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东拒晋国,西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穆公之重臣蹇叔,是为百里奚推荐、用重金从齐国请来的齐国贵族,其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同为秦国名将,白乙丙之后以字为氏。公元前278年,白乙丙裔孙白起率秦军攻人楚国国都,因功封武安君,后忤昭王,又为相国范雎所忌,赐死于甘肃灵台西的阴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念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后来这支白姓发展为自姓中著名的望族。姜姓白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第三支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胜,在公元前487年被楚惠王封在自邑。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西南,因楚国的邑大夫称公,故称白公胜,其后裔以邑为氏。这支芈姓白氏的历史有2500年。 . 第四支出自赢姓。秦文公(公元前765一前716年在位)之子公子白之后裔.以其字为氏。这支赢姓白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历史上白族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白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由于由西域和西北民族的白姓加入,在甘肃、青海东部的黄河以西活动的白姓,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东迁南下进入中原,东部的山东、南部的广西已经有了白姓的分布。到宋元明时,白姓基本上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各地,其主体仍在四川和西北地区。明末白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白姓大约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一百二十位以后。陕西为白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白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四川,这二省占白姓总入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省。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形成西部秦川晋、东部鲁豫皖两大块白姓聚集区域,白姓的主体在西北。 当代白姓的人口已达280万,为全国第七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50%,其中分布于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这六省区又集中了26%的白姓人口。河南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16%,为白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豫冀、秦晋两大块白姓的聚集区。 白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陕甘宁大部、河南西部、河北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黑吉蒙交界地段、湖北西北、四川北段、云南南部,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4%,居住了大约43%的白姓人群。在四川大部、云南中部、陕西南段、重庆北段、湖北北部、河南东部、安徽西北、山东西部、河北东北、辽宁西部、黑吉中部、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新疆西北,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4%--0.6%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会国总面积的16.2%,居住了大约25%的白姓人群。 历史上姓白的名人 白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秦国名将白起(公孙起),魏国水利专家白圭;北朝北魏太原太守白邕;唐朝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宰相白敏中,朔州刺史白道生;五代后周中书令白文珂;元朝戏曲作家白朴;明朝水利专家白英;清朝书法家白云上;北伐名将、民国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行政法学家白鹏飞;当代京韵大鼓演员白云鹏、白凤鸣。 姓白的男明星 白凯南、白彪、白诚铉、白允植、白鹰、白道彬、白正男等等。 姓白的女明星 白百何、白雪、白歆惠、白灵、白冰、白智英、白冰冰、白露娜、白静、白茹、白雪仙、白燕等等。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