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069

2023-07-05 00:36:44大福国学文化50:08 670
声音简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感于20世纪末人心思想的混乱、佛教正法的凋零,开始在大学讲授中观与唯识的课程。

南怀瑾先生说:今后的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科学势必比今天还要进步。因为物质文明的发达,工商的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一落千丈。不但我们国内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在未来,我们如何迎接这个新的世纪的思潮,使科学文明、科学的思想如何归到哲学的路线?因为哲学是天然地给一切科学作结论。

唯识与中观有什么不同

(以下内容仅是参考,不能确保准确,请见谅。) 具体的我不懂,有一些了解是听说的(曾稍微看了一点中观的内容),可能不是很确切仅供抛砖头: 唯识立了八识的概念,好像主要是在“立”这个方面上下功夫,或者是“有”吧。 而中观则与唯识相对立,好像主要是“破”,破“有”见。所以有不生不灭、不有不无…… 他们两个应该都是佛法的两个方面,具体修学次序和方法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不宜过早涉足,要确保自己能够真正理解,否则,尤其是中观,如果理解错了,可能很容易学偏。。。 以上仅仅是我“道听途说”的内容,具体是否如此,请参考正规文献,那会更加准确,以免我孤陋寡闻自误误人。

应该先中观再唯识还是先唯识再中观呢?

建议您先学唯识,其中又先学百法明门,然后再学瑜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诵,唯识三十诵,解深密经等等。因为我们凡夫较执着有,唯识正是从有说起的。中观则由空说起。唯识较切合我们的思维。当然这只是在下的看法,仅供参考。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以下内容仅是参考,不能确保准确,请见谅。) 具体的我不懂,有一些了解是听说的(曾稍微看了一点中观的内容),可能不是很确切仅供抛砖头: 唯识立了八识的概念,好像主要是在“立”这个方面上下功夫,或者是“有”吧。 而中观则与唯识相对立,好像主要是“破”,破“有”见。所以有不生不灭、不有不无…… 他们两个应该都是佛法的两个方面,具体修学次序和方法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不宜过早涉足,要确保自己能够真正理解,否则,尤其是中观,如果理解错了,可能很容易学偏。。。 以上仅仅是我“道听途说”的内容,具体是否如此,请参考正规文献,那会更加准确,以免我孤陋寡闻自误误人。

唯心和唯识有什么区别?唯识是唯第八识,唯心是唯第六识么

你好! 阿弥陀佛。唯心只是一个哲学术语,比如说唯心主义,万法唯心等等,而唯识指的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由唐代玄奘大师所创建的,在唯识学中,第八识指的是阿赖耶识,第六识是意识。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金刚经是什么派 中观 唯识 如来藏

先有经典后来什么什么派,那是后来人搞出来的,看他怎么说。比如楞严经,大正藏收在密部,因为密宗很重视;当年神秀大师在皇宫读到楞严经,认为对禅宗非常重要,就带出皇宫,流传开来,难道你说是禅宗的吗?净宗的人也喜欢楞严经,其中有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也有弥勒菩萨说唯识,且法师们讲楞严经多用唯识,你就说楞严经是唯识宗的吗?往往是后来某位大师在某经中收益或者开悟,教育弟子慢慢形成风格,才有了宗派,就有人把某经说是什么宗派的。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怎么看待人及其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世界本源,那人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不同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当作第一性、决定一切的东西。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个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是自我认识的唯一途径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明他人的评价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故A正确.自我观察是认识自己的途径之一,不是唯一的,故B错误.他人的评价不一定是对自己全面、客观的认识,故C错误.他人评价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的途径之一,不是主要途径,故D错误. 故选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有关的成语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法 )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德) “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奥地利)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1770-1831)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佛教唯识论与主观唯心论一样吗?

类似,但不一样,佛教的唯识,是通过证悟得出的世界经验,哲学的唯心论是逻辑推理。此外,唯识包含了主客观的双重身份,应该涵括了主客观两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唯识和中观都分别说了些什么?他们的争执点在哪里?

说的是一个真理,是学人自己的理解不同而争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