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故事4

2023-05-17 11:57:08单桂敏艾灸08:30 4309
声音简介

药王孙思邈的介绍

《药王孙思邈》是200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世英。

孙思邈为什么叫药王

遍尝百草 艺术高明

长寿药王孙思邈

2017年5月16日至18日参加“走出铜川的艺术家回铜采风活动”,其间有幸参观了孙思邈纪念馆。 走进巍峨宽阔的展馆内,对我冲击力最为震撼的就是从楼顶垂吊下来的四幅大字“大医精诚”,这是对千古药王孙思邈最为准确的评价和赞誉,仰而望之,肃然起敬。 说起药王孙思邈,在老百姓心目中,他首先是一位令人膜拜的“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救星式人物。 传说孙思邈活了141岁,自然又是一位闻名天下的寿星,还是一位养生方法集大成者。他的养生之术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学家的养生理论,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备受病患侵扰,渴望延年益寿的人们如何去健康养生。 唐太宗颂其为“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其医德之高、医术之精、学识之博、著述之丰,举世罕见。 他是京兆华原人,故乡有以他“药王”名号命名的药王山,也称五台山。山之主峰北洞,虽不怎么高,但登山之道却笔直般陡峭,有以磬玉之称的青石铺就的141级台阶,象征药王孙思邈141岁高寿。 我曾二十多次拜谒这座药王山,攀登在这长寿之路上,心中感念着药王孙思邈“真人高风垂千古”,拯衰救危,一心为着老百姓奉献毕生的那种与天地日月同辉的苍生大医。 孙思邈纪念馆内的展版上有“养生泰斗”“中华寿文化鼻祖” 这样对孙先生的评语,令人注目。 作为一个长寿老人,他的长寿秘诀是:以科学精神,启悟天下人,从中获取养生健康知识,益寿考而添福缘。他将自己一生养生要诀总结成内涵丰富养生理论,千百年来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 有句俗话说:病都是吃出来的。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六讲的是食疗。第一就是节制饮食,吃八成饱。吃太饱了,肯定会染病上身。第二是注意到什么节气吃什么东西。具体得看这个食物它含有什么营养。孙思邈就对当时他能见到的一百五十多种食品,包括蔬菜、各种米面、各种肉类、各种奶类,作过说明分解,我们应当查一下做到心中有数。第三,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第四,主张饮食清淡,少食荤、腥,忌食生、杂。他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益于身体健康。第五,讲究营养平衡。不能过甜、过咸、过酸、过苦。“咸则伤筋,酸则伤骨”。尤其生活富裕时更需注意,以防心脑血管发生变异,让肥胖、营养过剩的富贵病上身。第六,吃饭时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尤其吃饭时不能生气。 接着说养气,实际也就是药王孙思邈六字长寿术。即用口呼气的同时配合意念轻声黙念:“嘘、呵、呼、咽、吹、嘻”六个字,分别排泄祛除六字各对应的脏腑的致病邪气,用鼻吸气补养五脏六腑虚损不足,因而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健身强体,延年益寿。 这六字长寿术是在《黄帝内经》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的养生长寿思想指导下,受《庄子•刻意》讲的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这是孙思邈先生以陶弘景《六字气诀》为基础改编,经自己百年养生长寿实践,传给后世一套实用简便的保健长寿术。 再说养性。他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他主张治病须先治“心”病,治未病之病,不靠药物,而在善于百行。百行就是人的各种行为,就是上述的“五难”。百行端正,则无需药物也可以延年益寿。这就是养生先养性的实际意义。 孙思邈非常讲究生活规律。说: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慢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饮后漱洗,睡不张口。这看似平常的5句话40个字的养生真言,高度概括了孙思邈的生活习惯,也概括了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重要经验。 他还主张抑情节欲。认为过度情欲是患疾早衰的重要因素,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愁、少笑、少乐、少怒、少喜、少好、少恶行”。他还主张常欲小劳,认为锻炼比营养、休息更重要,并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要点。 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缺医少药的乡间,父亲患了夜盲症,母亲更是得了大脖子病。为了给父母亲治病,他从小就立志学医。待学成行医时,他有一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yán)媸(chī),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其中待求医者“皆如至亲之想”确实振聋发聩,响遏行云,令人不得不叹服。药王孙思邈因而成为“大医精诚”的一代名医。 孙思邈“学医疗亲”的孝行不仅是为父母行孝,他的孝行已超越了“二十四孝”,成为一种“医济天下”的天下之大孝,千百年来感天动地。孙思邈的孝行被《中华孝道》邮票收入,其意义应当在此。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养生之首,长寿大法,在于修行道德。“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 另外,孙思邈从小就体弱多病,个人健康基础很差。因为疾病,他久病成良医,创造了一个长寿奇迹。他以自己亲历亲行,告戒世人:自己的寿考自己掌握,注意养生,人人可以长寿。 孙思邈认为健康长寿的人生才圆满,没有遗憾。他算了一笔时间账:“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十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huì)蛄(gū)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生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 这需要人们细细去揣摩理解,对于不注意养生,透支过劳的人,或想等功成名就,老了再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十分善意及时和科学的警告。我们总是被七情六欲所困扰,总是轻视生命之珍贵。其实,一切身外之物只要和生命来比较,那就显得微不足道。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的思想,他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其医著命名为《千金方》,“千金”两字内涵意味深长。以人为本、人命至重是中医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特征。从而我们应当明白,长寿养生的重要,生命是人生第一位的,除生命之外,什么都可以抛弃。 走出孙思邈纪念馆,我频频回望馆前耸立手执药葫芦的长寿老人孙思邈塑像,这也是我见到的最为我认可,最好、最成功的孙思邈塑像。此时,心中的敬意又一次油然而生。我默默自语,对自己说:我得再来拜谒先生。

孙思邈为什么被称为药王?

他尝遍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并经实验从2000多种植物中选出有200余种入药。

药王孙思邈的资料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传说生于54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药王孙思邈徒弟都有谁

药王孙思邈徒弟孟诜。 孟诜(shēn),汝州梁县新丰乡人(今汝州市陵头镇孟庄)。少敏悟,博闻多奇,举世无与比。进士擢第,解褐长乐县尉,累迁凤阁舍人。 孟诜从小爱好医学,为官后四处奔波,对南北方草药药性和南北人不同草药的适应有了更多的实践和实证。在长安任职后与孙思邈有了接触的机会,并拜孙为师。神龙初(公元705年),孟诜致仕,归隐伊阳之山第,以药饵为事。 孟诜生平尤其重视各类食药禁忌,提倡“守中致和”,所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 孟诜晚年以千岁松脂茯苓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以“孟氏岐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药号“孟余堂”,由孟氏后人传承至今,已经入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余堂的招牌方剂“三宝”和“回春五方”成为中医食治经典,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 孟诜善于养生,年虽晚暮,志力如壮,常说:“《中庸》之尊贤,必以修身为本。”又说:“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

孙思邈简介_孙思邈简介_孙思邈著作

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据新唐书载,他出生于西魏,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北周元老独孤信称他为圣童。他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孙思邈简介,妙解数术,兼好释典。 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孙思邈简介,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岁时立志学医,终身勤奋不辍。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 相传,孙思邈曾经作过唐太宗的御医,周宣帝,周静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与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赐之。卢照邻奉他为师。 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收集药方五千三百首。《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共有三十卷。 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他特别强调医家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系统的论述了医德规范。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把医德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还强调以德养性、以德养身。较之汉晋医家,孙思邈对医德的论述,可以说是最全面的了。而这些基本医疗道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他将《伤寒论》的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之中。在他一生行医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妇人与儿童疾病的诊治,他认为这是关系人类繁衍的大事,故曰:“先妇人小儿……则是崇本之意也。”在针灸学方面,他不仅强调针药并用,还创设了新的穴位,创制彩色经络图,还常配合 *** 、灸治。同时,他还是食疗治法的积极倡导者。他反对魏晋时期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孙思邈还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宝鸡金台观内的药王像,牌位为“药王广援妙济真君之位”。 临终时,孙思邈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并遗有大量的医书,人尊其为“孙药王”。在陕西耀县药王山(原称五台山),有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并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二月二药王庙会"。此外在耀县还建有“真人祠”、圣母殿与祖茔碑。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妙应真人。 今台湾仍有祭祀孙思邈之庙宇,并称之“天医妙应真人”,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其祭典,称之为“孙天医圣诞”。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谓的“保生三真人”,认为孙思邈与吴夲、许逊在成神之后成了结拜兄弟。在厦门一带认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孙真人、老二“红面”吴真人、老三“黑面”许真人,但在台湾其排行则因地而异。 医虎喉:据说孙思邈一次夜间出诊的时候,遇到一只似乎要向他求救的老虎。他仔细一看发现老虎被人骨鲠住,便帮老虎治疗取出骨头。之后老虎为了报恩而成为他的侍者。 开棺救活产妇:传说孙思邈一次出诊偶遇出殡队伍,发现棺材渗出鲜血,乃请求开棺并救活棺内难产的妇人与腹中的婴儿。 更多 >>

药王孙思邈生平

药王孙思邈生平历史人物简介 生平简介: 孙思遭 (541年或58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川)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孙思憩通过走访记录民间医疗经验,完成著作《干金要方》,唐朝建立之后,与朝廷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遭不仅精通内科,对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也很擅长。他开拓了多个医学记录: [1]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2] 第一个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3] 第一个完整闻述医德的人,等等医术成就不一而足。 人物评价: 孙思邈不仅医学成就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唐李世民曾称赞过:“故知有道者,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后世为什么成孙思邈为“药王”?

孙思邈一生在医药学方面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他系统的整理收集了6500多个药方,长期居住民间,为百姓治病,潜心研究,治愈了大脖子病、夜盲症、脚气病等当时的疑难病症,并对针灸、养生、食疗、炼丹等作了研究。后世的人们都非常尊敬他,称他为“药王”。

孙思邈为什么能成为“药王”?

孙思邈编写了《千金方》,孙思邈在古代也算是一位集中医之大成的医学家,而且编写了《千金方》这一中医学中伟大的著作。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