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第16讲伤寒兼证3葛根汤31

2020-03-08 22:33:09自然张君10:15 28
声音简介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结、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八章,主要结合《伤寒论》原文,主要讲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与体会,重视解析该书中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

郝万山全面讲伤寒论是哪一年?

应该是2008年。

郝万山讲伤寒论学生用的讲义

李培生、刘渡舟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五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

观郝万山伤寒论读后感

几天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几天后,黄老师发下了这张测验试卷。没想到,我只考了八十几分,下降了十几分。我伤心极了,泪水不断地在眼眶里打转,最后终于流了下来。但是我不想被同学看见,就急忙擦去泪水。终于,一节课过去了。 《寓言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钥匙,帮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帮我开启了心灵的大门;帮我开启了光明的大门;使我品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寓言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钥匙,帮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帮我开启了寓言故事》对我的帮助真大啊!

郝万山讲伤寒论

已发送,很完整版的 。网上下的有很多他发挥的东西都去掉了。 得来不易,请珍惜。

有关郝万山讲伤寒论的问题,急~!100分,有追

你好 摘自:郝万山讲伤寒论 《去杖汤》 芍药甘草汤是酸甘化阴的典型的方子,它有养血柔筋,缓急解痉的这种效果。有一本书叫《朱氏集验方》,它把芍药甘草汤叫去杖汤,怎么能够把它叫做去杖汤呢?那一定是腿疼,用完这张方子以后腿不疼了,然后不用拐杖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汤吧,我觉得他有点太夸张了。 有一年我到外地到一个同学那里,我那个同学在当地当地方官,他说:我的舅舅好多年都是腿疼,你是学医的,你看能不能够给他治一治,他就把他舅舅找来了。这老头拄着个拐杖,真是拄着个拐杖,我说,您这腿是怎么疼啊,他说,我从这个臀部到腿到下部的肌肉一直是痉挛的,受凉也痉挛、也抽筋,稍微用点力气也痉挛、也抽筋,吃了好多好多的 药,也按摩、也针灸,就是没有什么效果。我心想这么重的这种病,这么长时间,那我也肯定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然后我就想到,既然是肌肉痉挛为主,那我就用芍药甘草汤吧,用了白芍30 克,用了炙甘草10克,既然他是肌肉的痉挛拘紧,那我就用伸筋草10 克,为什么呢?他的肌肉不是痉挛吗,我就用伸筋草,既然是在下肢,我就加了木瓜10 克,既然受凉了加重,我就加了炮附子10 克,另外老头儿经常心情不愉快,经常有胸闷,我就加了苏梗6 克还是10 克,我记不太清楚,就这么个小方。你想我只能看一次,然后我就走了,我不能开太霸道的药,我心里觉得我这个方子绝对对他没有坏处,有没有好处我不知道。我说,你先吃吃看看,如果觉得舒服的话,你就多吃几付。如果说吃上几付之后没有缓解,你再另找其他医生治。 又过了四五年,我又到那个地方去了,那个地方自来水管子,就象咱们老北京一样是装在街里,对面有自来水管子的地方,有一个人挑着一桶水过过来。那是一个老年人,一看见我之后,他把水桶放下,说,郝医生,你来了。我说,您是谁啊?他说,您忘了,我是XX 的舅舅,说我那个同学的小名。他说,你忘了那一年我腿疼拄着拐杖,我十几年不能挑水了,后来就能挑水了,现在我拐杖也不用了。我说,谁给你治好的呀?他说,就是你呀!我说,我怎么给你治的呀?他说,你就开了个方子,一共有五、六味药,我说,我开的什么方子?因为我几年过去之后,根本就把这个方子给忘了。我说,你还留着这个方子吗?他说,留着呢,留着呢。我就跟着到他家里一看,他拿出一个小纸板。为什么是个纸板呢?他把我的那个方子底下糊了一层又一层,所有腿疼的人都找他,都知道他过去拄着拐杖,有腿疼,然后北京来了个医生给看好了,所以所有腿疼的人都找他要这个方子。看的人多了,方子自然快给揉烂了,他就糊一层再糊一层,然后他就给别人抄。 我说,你这个方子吃了多少付啊?他说,我吃了60 付。我开始给他开的是6 付,他吃了60 付。他说,后来慢慢我的腿就不抽筋了,慢慢我的腿就热了,慢慢我的腿就不用再拄拐杖了。过去一走路就抽筋,现在我就可以走路了,现在我居然可以挑水了。吃了60 付。我说,你给其他人吃药的时候,别的人腿疼管用吗?他说,管用的人不多,不管用的人多,为什么?这个方子只是治疗经脉拘挛的疼痛的,其他人许多腿痛,或者是风湿,或者是类风湿,这个方子是没有用的。所以他说不管用的人多,管用的人少。结果通过这个病人以后,我才感觉到,这个《朱氏集验方》里头,把它叫做“去杖汤”看起来它是有临床依据的。

郝万山讲伤寒论有名方子,基本上的病情都能用的上的方名叫什么?

伤寒论中有名方子就是桂枝汤是治疗太阳病的都用的人

郝万山伤寒论是第几版的

最好最正确的还是《易演伤寒论》这本书

伤寒论主要讲的是实证吗?

不是。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小建中汤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脉之寸为阳,浮取为阳。脉涩如何解释呢? 《濒湖脉学》里形容是“轻刀刮竹”,用刀刮竹子会有磕磕楞楞的不流畅的感觉,自来水管里没水了也会有这种擞动。严重的涩脉是血行有阻滞,比如癌症就会现这个脉象。 这里是轻微的涩脉,主的是血少。说到涩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曾经有一个叫杨文魁的老大夫,到瑞典去看儿子。瑞典的市长听说中国来了个神医,市长会都不开了,来看望他。并且带来了六个病人。老大夫不懂英文,只挨个摸脉,一模就说是癌症,一直摸到第五个都是癌症。都说对了。老大夫心想,这不是试我吗?于是成心好好露一手,摸到第六个的时候,他说这个人五个星期死,后来果然五个星期死了,怎么救都没用。老大夫摸的就是涩脉。这个脉很难,手感不好找。秋天正常就会现轻微的涩脉,大家可以趁这个季节体会下。 好,接着说条文。“阴脉弦”,脉之尺为阴,沉取为阴,弦脉如何解释呢?就是像琴弦一样绷直。弦脉是主饮主寒主气滞血瘀。弦脉临证很多见,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弦脉出现的机理。弦脉事实上是脉象亢盛起来的一种表现。有饮有寒有淤,人体就要亢盛起来调动气血去攻,攻之不下,脉便会一直绷着,和有表证要现紧脉是同一原理。如果血充足,脉亢盛起来就是滑脉,滑脉的触感是血液像珠子一样流利的从血管里通过;如果血不充足,又要亢盛起来,就只能摸到脉管绷紧,里面的血却鼓荡不起来,这就是弦脉出现的机理。弦脉如果回到正常的状态应该是缓或细弱的脉,所以弦脉属于虚的范畴。有是时候会有弦滑脉出来,这是因为血不够却又有热,有热则血鼓躁,于是弦和滑同时出现。涩也好弦也好,总之是津血少。津血少而又有外邪,气血要去体表攻邪,腹内的津血就不够了,于是“腹中急痛”,这是腹部的筋腱缺少津液在痉挛。人体只要痛,津血就会往痛的地方汇聚,这也是人体争夺气血的一种自保功能。下面说方药。说先与小建中汤,若没好,再与小柴胡汤。 《伤寒论》很少有这种不确定的表达。就这个条文,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这里只有一个证,就是腹痛,然后就只有脉象了。腹中痛不是少阳病的确证,亦不是太阳病的确证,但参以脉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津血虚。津血虚自然是要以建中为主,小柴胡汤是以建中为主的方子,小建中汤更是以建中为主的方子。 于是,张仲景给出了一个建议,先用小建中,不行再用小柴胡。这说明一个问题,在临证上,病人的证状似是而非,找不到确证的情况是常有的。作为一个经方家,若能真正参透人体的运行规律,就能根据现有的证状锁定一个范围,纵然一次不中,二次也会中,不会超过三次。我在教学生临证的时候,碰到证不全的情况,我也经常会说出两个相近似的方子,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因为是近似方,就算不准确,病情也会缓解。 如果你能开两次药给病人治好,无疑已经是个好大夫了。就怕你不知道怎么思考人体,不知道方药在人体里的确切作用,治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治好,治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治不好。这样的话,病人就算来十回也还是治不好,就像那些后世中医,一个病治半年一年,迁延不愈的多的是。所以我主张学医要把人体的运行规律,以及方药和人体的确切关系搞清楚,这才是仲景之学的精神。小建中汤事实上是桂枝汤将芍药加倍,并且加了胶饴。桂枝驱外邪,外邪去津血自然就会回来。将芍药加倍是为了增加收敛津血的作用,同时止腹痛;胶饴就是麦芽发酵制的糖,性温,糖是能直接吸收的,温补津血的作用很快。此二药和姜草枣合用,便能速补津血。

伤寒论 柴胡汤是什么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