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眉山丹棱幸福古村 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2022-09-09 22:13:57方志四川27:51 208
声音简介

眉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出品

《尘封的眉山故事第2期:眉山丹棱幸福古村  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幸福古村位于丹棱县城西十二公里,丹顺公路穿村而过。该村以其远代的古道文化、典型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的民俗文化,被称为“农耕文明的活标本”,正在吸引世人的注意。

古道通连

自丹棱县城出发向西,经石河、官仓山、中隆、黄金沱进入顺龙乡幸福古村,沿赵桥河溯流而上至顺龙场,被称为“丹顺古道”。将这条古道延伸,上可达雅安,下可抵眉山。旧时,从丹棱县城运往顺龙场、白岩场、顺河场等几个集市的货物,以及顺龙山区运往县城的粮食、土杂、特产、牲畜、木料等,都要经过这条古道,丹棱县运往雅安的土特产如茶叶、红橘等,以及自雅安运往丹棱和眉山的土特产如药材、皮货等,以行走这条古道为近路。

丹顺古道,在幸福古村境内有近五公里的路程。赵桥,是丹顺古道的必经之地。这座长满青苔和藤蔓至今依然完好的石拱桥,静静地横跨于赵桥河上,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繁忙。清嘉庆年间,有赵某者慨然以建桥为己任,倡首募众,邀集石匠,开采石料,砌石建桥,不逾月而桥成。“赵桥”之名由此而起,赵桥之人以“赵桥”之名而引以为荣。从此,这条上可达名山、雅州,下可至丹棱、眉州的古道,再已不受阻于激流洪水了。赵桥,如今已成为幸福古村的标志之一。

如果今天你再重走丹顺古道,那将是一种自然美的享受。古道过处,满眼葱郁。曲径通幽,蛇行龙游。高山峡谷,怪石嶙峋,溪流潺潺,绿树青青。烂漫山花,满山遍野,梯地农家,尽收眼底。


传统农耕

山村农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村民耕作所使用的农具包括草制、竹制、木制、铁制生产用具,家家户户都不可缺少。犁田用犁头、耙子,挖土用锄头,挑土用箢篼、扁担,脱粒用拌桶,晒粮食用晒簟、风桶,运输用箩篼、背篓,遮阳用草帽,避雨用斗笠、蓑衣,行路穿草鞋,磨面打浆用石磨,舂糍粑用锥窝,舂海椒面用砂盔子,挑水用水桶,下河摸鱼挎渔笆笼,砍树用弯刀、斧头、锯子……秋收之后农家还要把成串的玉米棒吊在屋檐下使其风干。

据村民介绍,赵姓人家建成赵桥之后便修建赵氏祠堂,并于祠堂附近栽上一株银杏树,这株银杏,树高五六十米,树围四五米,每年可采白果上千斤。有趣的是,树干于两米之上分为两股杈并立直上,于十多米处又连理在一起。老远望去,银杏树两大主枝上的枝杈互相穿插,共同撑起一顶郁郁葱葱的树冠,似亲密搂抱长相厮守,因而被人们称之为“夫妻树” ,成为幸福古村的标志之一。

民俗传承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赵手荣偕妻子李氏自麻城来到丹棱县顺龙鹰嘴岩下落业,之后生三子、男耕女织生息繁衍。至今,赵姓已传至十四五代,成为赵桥附近的第一大姓。赵氏祠堂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腊月初三落成,祠堂正房为三间瓦屋,中堂供奉赵氏祖先牌位。清明和岁末祭祖均在此举行。平时,赵氏祠堂则用来开学堂,延请私塾先生教学。赵家十二代传人赵宗福老人说,民国三十四年赵家聘请在赵氏祠堂教书的叶明光先生纂写《赵家族谱》,从赵家第十代起的排行是:隆宗登吉庆,手明承秉悟,富贵永良臣,田石万民腾,文学开儒仕,联芳枝马怀,荣华春光彩,金玉得奇才。

赵姓在赵桥落业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徒,先后又有李家、龚家、熊家、朱家等在此落业,于是,这里便形成以赵姓为主多姓融合的一个小山村。诸姓聚居,和睦融融,友爱治洽。每年冬腊两月备办年货,而杀猪请客更是热闹非凡。

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至今却还保留着一些原汁原味的乡音,如民谚“黄风早雨大太阳,操早饭(意‘吃了早饭’)落雨赶不得场”;如土语词汇“动手(意‘刚才’)”“吃糖(意‘得行’) ”“儿法(意‘为什么’) ”等等。

山歌,是村内保留的民歌传唱歌咏活动,边干活边唱,既鼓舞干劲又使人开心。唱词和唱腔在一年四季各有不同。蔚为壮观和动听的要数大春生产的中耕除草和施肥季节的“薅草歌”。村民劳作在田间时,此山的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待唱完一段后,再由彼山的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如此周而复始。唱腔字正音圆,常伴有“呀啊喂—”的高腔拖声更是动听。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大多为颂扬新生活,也有挖苦、奉承、赞美对方的,其中不乏情歌,甚至还有史诗般的叙事歌词。唱者满心欢悦,听者忘掉疲劳,连过往行人也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放下担子,领略这山乡风情。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这幸福古村中更是珉玉珠串,如鹰嘴岩、牛角寨、赵桥、夫妻树、黑滩子、和尚洞、寡妇桥、蛮洞子、叫化沟、观音岩、古井、高歇台等。而几乎每个景点都有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或故事。如:修赵桥完不了工的时候,是一位神人找来了刹尖石;诸葛亮站在牛角寨山顶往西射出一支箭后,盘据牛角寨的蛮夷才循着箭飞去的方向退往雅安打箭炉以西;赵桥人邱锺霖参加武科考试时,监考官误将武生邱锺霖回答“不重”听成“不中”而使邱失去武状元的资格……等等。发掘和记录这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而传承下去,无疑将是村落文化建设的一件大好事。

眉山丹棱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故事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你感觉在农村幸福一点,还是在城里比农村幸福?

我觉得在农村是比城市幸福的,因为农村的人们生活都比较朴素,并且生活环境也比较好,空气质量特别好,鸟语花香的,

关于种地或者是农村耕作用的成语

春种秋收 耕读世家 精耕细作

你觉得是在农村幸福,还是城里幸福?

各有各的幸福,在城市里会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在农村里适合工作累了的时候跑过去逃离喧嚣一段时间

大学生和农村女孩(没文化的)的婚姻能幸福吗?

能啊!爱情跟学历有什么关系。真正相爱的两个人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农村幸福院的介绍

农村幸福院是由村民委员会主办和管理,立足于、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也能同时让农村非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农村幸福院不同于现有的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农村幸福院,每个功能室使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平方米。每个农村幸福院在坚持互帮互助的原则上,配备1名专职服务人员及数名兼职服务人员,同时积极发动党团员、爱心人士、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日常服务。

你感觉在农村幸福,还是城里幸福?

我感觉在城市里比较幸福一些,虽然城市的生活非常的复杂,但是也非常的方便,都是有利有弊的,而且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条件。

农村大学生娶个打工妹会幸福吗?

够了 你的条件不错了 还有 两个人的生活 物质是一部分 相爱最重要

农村哪一类老人过得最幸福?

农村里过得很幸福的老人往往是性格开朗,为人友好慈祥的人。他们年轻时非常注重自己的孩子教育,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是很有出息的,所以等父母老了以后就只管享福了。

有人说农村人的未来是最幸福的,你怎么看?

我也觉得,在农村有地有房,过的潇洒自在,消费又低,还可以每天种种菜种种花,多么悠闲自在。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