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泥步修行

2020-04-17 22:40:49静播频道18:21 50.1万
声音简介

欢迎到主播的小店逛逛,好节目少不了您的支持,点进度条上购物车图标就可以。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静播频道,可以收听更多内容。

主播推荐:

余秋雨先生也算是个争议人物,成名早,是非多。其实,读书也好,听音乐、看电影也罢,我一般只看作品本身,作者的八卦从无兴趣。余先生是一名学者型的作者,文字优美考究,富有深意,有一种装饰后的美感。这本泥步修行》推荐给你,读后心情会很好。

最后附歌:Jocelyn Pook,Russian Red - Loving Strangers

原文:

我们逃离了那么多错觉之山,叩问了那么多正觉之门,最终,应该在何处安顿心灵?


你看,不管是道家、儒家、佛家,每家里边有那么多门派,每个门派都足以留驻长久。但是,在他们近旁,还有很多别致的庭苑。更让大家心旌摇曳的是,既然来自印度的佛教如此深厚,那么,同样滋生在域外的大量精神丛林,又会怎么样呢?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尤其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近代文明……


每一处都可以安顿,但安顿的时间一长又会想念别处;如果转移到别处,又有另外的信号吸引目光。这就证明,任何一处都难以对自己产生全方位的笼罩。


而且,那些门派产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确实与此时此地有极大的差别,硬行笼罩必生虚假。有了虚假,又怎么能让心灵安顿呢?


是否安顿了,只有自己知道。只要还有一些隐隐约约的异光杂色,就很难安顿;只要还有一些浓浓淡淡的陈霉气息,就很难安顿;只要还有一些边边角角的夹生和夸张,就很难安顿;只要还有一些丝丝缕缕的缠绕和纠结,就很难安顿。


安顿,不能全靠已有经典,而必须由自己出场。一遍又一遍,再叩山门,再访庭苑,反复比勘、选择、重组。最终,寻找到一种最自在、最简约的精神图谱,这就是心灵安驻的地方。


这就像一个成熟学者终身不离的私人藏书室,看来只是对世间已有图书的选取,但选取就是营造,营造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这就出现了精神修行的完整程序——


我们破惑,

我们问道,

我们营造,

我们栖息,

我们安顿。


我本人在毕生的修行过程中,也希望找到一种与很多经典密切相关、又不完全相同的精神图谱。然而总是显得过于庞大,一直在努力精简。


精简是一件大难事,但又有点迫切,因为很多学生总想让老师用精简的方式告诉他们人生的秘密,他们拒绝庞大。


就在这时,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自从互联网行世不久,网上不断出现以我的名义发表的格言和美文,近几年越来越多。


我回故乡时,小镇的廊柱上就张贴着不少写着我名字的这种格言。一问,都是从网上抄下来的。


见到新认识的年轻朋友,他们一见面就大声背诵这样的网上美文。


更夸张的是,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任职的何勇先生来电,纽约一家中国餐厅举办我的“诗文朗诵会”,包括歌手演唱。他前去听了,发觉也都是这样的格言和美文,因此用电话来验证……


这事我开始并没有太当一回事,每次听到都一笑了之。几十年深受盗版之害和谣言之害,对于“横抢”和“硬塞”这两件事早已习惯。后来,我请朋友们选一些以我名义发表的格言和美文过来看着玩玩,但一看,心情立即发生了变化。


这些文字,尽管与我的笔墨风格南辕北辙,但在内容上却没有什么污渍,都在谈论“人生哲理”。它们的出现,丝毫不存在过去那些谣言的不良企图,倒是处处闪动着一种涂了粉彩、戴了面具出场的可爱天真。因此,当中央电视台撒贝宁先生采访我时谈到了这件事,我就说:“我是一个通透的山谷,一会儿,飘进来几朵乌云,一会儿,又飘进来几朵白云,都不必惊讶。来过的云,都会悄然离去。”


但是,说是这么说,心底还是纳闷。他们显然是热爱这种文句的,却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好东西”如此源源不断地送给一个他们并不认识的大叔?


我想,误会的起点是他们的语文老师对我的过度推荐。这让他们产生误会,以为借我的名字,可以让他们每天写出来的“人生哲理”引起广泛关注。


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对“人生哲理”的孜孜矻矻,如醉如痴,正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一个重大命题的憧憬和饥渴。


我觉得应该珍重他们的这种情怀。


一般说来,人一上了年纪,就不太愿意再谈“人生哲理”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人生的极其复杂、诡异、多变,简直无理可讲。因此,凡是还在谈的,一定还比较年轻。但是,这种阴差阳错,实在是人世间最荒唐的“话语颠倒”。那就是把一个最艰深问题的话语权,交给了最不应该具备这种话语权的人,而真正有可能具备话语权的人群,却在沉默。


我想改变这种状态。


岁月确实像一道道厚墙,堵着我的嘴,但我相信真正有力的话语一定能把这些厚墙穿越。我修行大半辈子,破了那么多惑,问了那么多道,理应留下一些成果,否则就对不起那些惑,对不起那些道了。


试想,如果换一个人,也像我这样从头来一遍,吃那么多苦,走那么多路,读那么多书,看那么多人,经那么多事,终于熬到了我这样的年岁,却只扯别的,拒讲人生,那是多么浪费!


我想了多次,决定反对浪费。


既然经历如此丰厚,那么,我要写出来的句子,一定与那些年轻人的文笔有很大不同。简单说来,由于年龄和经历,我的人生感悟都带有某种终极意义。


终极意义是什么样子的?在形态上很容易产生一个误会,以为那是几组复杂的公式、一堆深奥的结论。其实,在我看来,只要一涉终极,便有梵呗圣乐响起。天地大道的归结处,必是空寂诗境。


由此也唤起了我内心一个小小的欲望,即试着用我自己的笔墨,让那些一直对我充满好意的年轻人看一看,这个长期被他们冒名的真身如果亲自动手,写他们很想写的那种句子,将会是什么模样。


我已经老了,但他们也会渐渐老去,我用我的文字在路边等候。


忽然想起,他们冒充我的名字发表的句子中有这么两句:


       你的过去我无法参与,

       你的将来我奉陪到底。


这是口语化的质朴情诗,据说已经流传很广。我想借用来告诉这些美文的作者:奉陪到底的“底”,就带有终极意义。


“底”,就像是严冬雪原,不见了花,不见了树,不见了水,不见了鸟,不见了路人与足迹。也就是说,一切安慰性、误导性、干扰性的因素都删除了,天地间只剩下了终极生存的最后理由,人类生灭的最后支撑。


下面,就是我安放在路边等候,决定奉陪到底的文字。

……

    《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用优雅的哲理散文写成。他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


    “破惑”部分,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遇到的“灾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诱和危险。作者逐一回顾自己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如何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问道”部分,作者从佛、道、儒和魏晋思想家的多重智慧中筛选出直接有助于修行的精神助力,这也使个人修行融入了千年共修。这一部分,又可看作是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当代萃取。


    “安顿”部分,是全部修行的总结,也就是追踪修行者在经历了重重“破惑”、“问道”之后如何实现心灵安顿。本书提出了“生存基点”、“因空而大”、“天地元气”、“本为一体”、“相信善良”、“我在哪里”、“日常心态”这七个方面,概括了一个修行者终于上升为一个觉悟者的精神构建。


    近年来网络上不断涌现标有余秋雨教授名字的大量诗句、美文、格言,内容全都有关人生修行。余教授说,只有这一本才是真的。


媒体推荐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人。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


    秋雨先生的作品,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他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正用得上李义山的诗:“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


                            


余秋雨和马兰有孩子吗?余秋雨和前妻有几个孩子?

余秋雨的前妻李红1979年和余秋雨结婚1984年诞下女儿,1992年7月和余秋雨离婚。 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是余秋雨的第二任妻子。 和第二任妻子马兰没有孩子

你怎么看待余秋雨呢?

现当代少有的大家,比起古代那些辛酸的文人墨客,秋雨算是春风得意,有美女马兰做陪,家财万贯,功名利禄样样皆有。一句话——成功文人的典型!

余秋雨是谁

baidu一下不就知道的很全了吗?..............

求余秋雨《我等不到了》

余秋雨《我等不到了》,求。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余秋雨是哪个地方人

浙江余姚人.

余秋雨写了有哪些书?

《文化苦旅》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

已发送,请注意查收

余秋雨我在等你是哪本书

《我在等你》是余秋雨的一本散文集,出版于2011年。原文如下: 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 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 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 我就是这样坦然, 你舍得伤,就伤。 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我,我不会留你,我知道你有你的理由; 如果有一天,你说还爱我, 我会告诉你,其实我一直在等你; 如果有一天,我们擦肩而拍晌过, 我会停住脚步,凝视你远去段手的背影, 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 或许人一生可以爱很多次, 然而总有一个人, 可以让我们笑得最灿烂, 哭得最透彻,想得最深切。 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 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 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 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 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 流水冻了,我在握贺嫌河畔等你。 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

紫星树有什么作用

紫星 特征特性: 株高65-75厘米。叶片直立,灰绿色,叶面蜡粉多而厚。鳞茎(葱头)扁圆形,横径8-9厘米,纵径6-7厘米,有光泽,鳞片肉质白色。单头重250克,耐储运。中抗霜霉病和紫斑病。生育期280天左右,亩产6000公斤。 栽培要点: 适宜我国长城以南地区种植。邯郸附近9月上中旬露地播种育苗,亩用种量500克。冬前浇防冻水,入冬后注意防寒。翌年3月上中旬移栽,株行距13-15厘米见方。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