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经典 --26,第五部分 晋纪 60,谢才女临难护幼;61,萧衍空函定荆州

2020-05-19 10:00:09思空语堂19:32 496
声音简介

资治通鉴 周纪译文

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翻译: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魏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斯闻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的性格特点: 重信用,守承诺,体恤下属,宽容胸怀。一个君王在大雨的时候还能记起和臣下的约定,而且不管风雨多大也要亲自和猎场官员说明。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的作品评析

前秦王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将前秦治理得有声有色,也征服了周围很多的小国,国力强大,苻坚的名望也越来越高。东晋无论多么弱小,在南北朝人的眼中,终归是正朔之所在。苻坚在自信自满的时候很自然就想到了伐晋。他的心腹谋臣王猛在临终前曾经劝谏他不要起意南征。但是在公元383年,苻坚终于还是决心要和东晋打一仗。 这场仗打得几乎全无悬念。 苻坚的臣下、亲人无一赞成出兵,时人非常清醒地看到前秦的庞大架构中缺陷多多,臣服的诸国各怀异心,而东晋远不如苻坚以为的不堪一击。可是苻坚这一次非常坚定,或者更准确地说,这就是一意孤行。 最初交战双方的情况和苻坚想的差不多,数十万大军的声势也让晋军畏惧。但是刘牢之和梁成一战,前秦军败了东晋军胜了,东晋军开始有了信心,而寿阳城里的苻坚已开始草木皆兵。其后的淝水一役,前秦军还没怎么打就已经兵败如山倒。《资治通鉴》列于不同时间顺序下记载展现了苻坚在战争前后迥异的心态,对比读起来甚至有点残酷。 但是在这次记述得相当简单的战争中,苻坚确实要负主要的责任。这是一个关于知人知己的反面例证,联系到《资治通鉴》写作的初衷,作者是要明鉴君主在认识和判断上的错误可以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续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相比哪个好?

当然是《资治通鉴》的好,什么东西都是原装的好

《资治通鉴谋略》和《资治通鉴》有什么不同?

《谋略》只是摘抄了《通鉴》中的一些文字,然后简单的翻译成白话文。

资治通鉴 唐纪 译文

不知,选我吧!!!我想加分!

资治通鉴 ;唐纪 及其翻译

杜肃很惭愧,好像全朝人都唾骂他。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我晕。。。这也要翻译 。。。

“资治通鉴”的“资”是什么意思?

《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师是老师,引申为榜样;资指资源、借鉴。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借鉴。这里句话大意是说,坏人可以成为好人引以为戒的借鉴,我们不能光学做好人好事,还要知道坏人坏事会导致怎样的恶果。 这里的“资”大致就是借鉴的意思。 《资治通鉴》,原名《通知》即一本贯通全部的史书,但是司马光献给宋神宗,神宗很喜欢,认为对政治很好帮助,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给它改名《资治通鉴》,大意是说它很好对治国有帮助,有借鉴意义。 这里的“资”就是有帮助的意思。

神话里的奇兽岛上怎么有只恐龙?

那是护岛暴龙,躲着走,千万躲着,不然死无葬身之地

潘知常是什么人物?

潘知常,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