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黄帝创先河 后人书族谱

2022-09-12 00:12:33听见石家庄20:28 267
声音简介

老祖宗的血脉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开涿鹿,中华三祖合釜山,中华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页,就在这片燕赵大地上开始了。历数风流人物,着眼五千年前,当时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中,头一号就是全能领袖——黄帝。

五千年前,历史正当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晚期,当时我们东方人类已经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社会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母系氏族逐渐被父系氏族所代替,父系社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文明逐步发展,养殖业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河北的磁山文化遗址、南杨庄文化、北福地文化都显示出物质的积累。在当时的社会当中,私有财产逐渐产生,并由此产生了部落之间争夺宜农土地和牧场的战争。总而言之,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文明产生、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兼并与融合,逐步形成了华夏、九黎、苗蛮三大部落成鼎足之势。华夏部落集团以黄帝为首,活动于黄河流域的西中部地区。蚩尤则是九黎部落集团的首领,活动在现在的山东、江苏一带。炎帝则是华夏部落联盟的又一位首领。黄帝、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三祖,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轩辕氏在中国妇孺皆知,他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从严肃的历史学角度来说,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个声名赫赫的大号代表的也许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因为从伏羲氏、到轩辕氏、神农氏,每一个人物跨越的时期都在百年之上,如果每个名字背后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岂能活得如此长久?


这位华夏始祖的身世传奇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可能他原本只是黄河流域某个部族的酋长,后来,因为征服了越来越多的部族,他的身世也越来越神化。在黄帝的身上,也被赋予很多后世封建社会帝王的元素……


(梁勇主讲 韩伟解说)

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读后感?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四千多年前的一个部落的首领,与炎帝共称为华夏民族首领。据说,黄帝从小就很聪明,懂得很多道理。长大后,他很热心,被推举为首领。他教会人们盖房子,驯养家畜,种植五谷。

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这篇故事给我们启发是什么?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共同发源地。所以我们要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凝聚人心,把祖国建设强大。

黄河颂的作词与谱曲人是谁

光未然词,洗星海曲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1938年11月,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创作特色 《黄河大合唱》借助了一个永流不息的黄河形象,把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之魂凝聚到这个作品中,黄河不息它就不息。黄河不沉默它就永远不会沉默。黄河因为有了这首作品,有了黄河精神的审美形态,《黄河大合唱》因为黄河,又有了长流不息的现实形态,这两者相得益彰。 节目特点:大型网络众筹节目《黄河大合唱》在编曲创意上,以《黄河大合唱》原作为基础,选取《黄河船夫曲》、《黄河颂》及《保卫黄河》三个乐章的精华部分,进行重新编曲、配乐,通过融入古琴、琵琶、阮、二胡、编钟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和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以及吉他、架子鼓、电子音乐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中华大地传唱了70余年的《黄河大合唱》,2015年9月1日起由10096名华人以3D虚拟的形式在全球网络唱响。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时代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运用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民间因素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和演出的新音乐运动蓬勃兴起。新音乐运动是以聂耳和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运动,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歌曲介绍: 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创作过程: 1938年冬天,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山游击队区的山沟坠马受伤,送往延安边区医院诊治, 1939年1月,冼星海去探望他并要求合作,光未然边把原来打算要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经过修订开会研究定下歌词。 于1939年3月36号开始只用6天脱稿。与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14年,冼星海在苏联又对其加工整理,还为此合唱加了一个序。 《黄河大合唱》分为几部分?各自的标题是什么?各部分是什么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部分---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部分---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部分---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混声 合唱) 第六部分---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一、黄河大合唱时代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 年 11 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 日根据地.途中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从3月26日听到诗稿后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成为一代经典。 二、知识拓展 《黄河大合唱》分为七部分,以下为各部分简介: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部分---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部分---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部分---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混声 合唱) 第六部分---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黄河边上的民族英雄故事,介绍几个给我吧!急啊!!!

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黄河边上的民族英雄故事,介绍几个给我吧!急啊!!!

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黄河边上的民族英雄故事,介绍几个给我吧!急啊!!!

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开创先河是什么意思

做了前人没有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