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父母,接纳家族系统

2020-07-04 18:06:09胡耀中辟谷传道三十年03:21 2.3万
声音简介

如何让孩子接纳自己,父母应该如何接纳孩子

每位父母从心中,想的更多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但每一位家长不一定能做到。 所以沟通和交流很重要,也是接纳孩子的最好办法。

如何接纳不完美的父母

没谁完美 我都存或或少缺点 主要调整我态 追寻我应该幸福 如何接纳不完美的父母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的

父母如何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

这位知友,父母如何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做错事的时候。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你能原谅自己的,就一定可以原谅孩子;而你不能原谅自己的,也要试着原谅孩子。 孩子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对孩子说明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要表达清楚,是非黑白分明;但不要忘记告诉孩子,我相信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也允许你做错。 这时我们该怎么做?用身体来连接。因为孩子即便小,做错事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我们这时要抓起他的手,说:孩子刚才你把另一个孩子打伤了,这个是错的。我们用声音、身体语言来和孩子交流。 大是大非的很多事情,一定要说得清清楚楚,孩子做错事何止一次,但是他接受到的信息是,他纵然做错了一次两次三次,他也是被接纳的。 孩子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时候 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待时,我们一定会失望,但问题是,我们还能不能再接纳他?这是检验真爱的时候啊! 如果,他达不到期待我们就不爱他了,他达不到期待我们就不喜欢他了,我们今天是如何恐吓、威胁他的,他将来就会如何恐吓、威胁别人。 对孩子有期待,也许我们觉得是应该的,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是可以的我小时候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孩子做不到? 其实,我们的期待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没必要非要满足我们的期待不可。就拿我的儿子来说吧,因为男女有别,我小时候会的东西,他不会,但我忽略了他有他会的东西,等他长大了,我才发现这些他会的东西可能会非常有用。 我们作为养育孩子的父母,不可能对孩子完全没有期待,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待时,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喜爱:爸爸妈妈爱你,接受你做不到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接纳。

不接纳别人就是不接纳自己

今天看《亲密关系》,读到“接纳”一词时,我努力地思考这一段话“学着接纳你的伴侣,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着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学习接纳别人就是接纳本来的自我。我们对别人的不满意,其实是对本我的不满意。我液明记得樊登老师在另外一本书讲过“投射”一词,大体也闹哪告是这个意思。我们对别人不满意的,恰恰也是自己需求最旺盛的。 比如我之前很难接纳先生对我时间管理不满意的问题,觉得我整天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什么东西也没干。他经常说:你晚上睡觉时想想你一天好像团团转,数一数做了几件事情呢?没有,对不对?家务一件也没做,陪伴孩子也没陪他们出去散步过,或者读书讲故事,都没有。 当时他说我时我很不服气,却又很无奈。不服气的是每天早出晚归工作累得要命还被他这样说。无奈的是我确实没做出什么成绩来。这就是不缓郑接纳别人也不接纳自己。 我陷在这样一个死胡同里打转。 直到今年来,我坚持早起,读书,写作,反思自己。慢慢学习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践行成长型心态。感觉做事情能坚持了,做的事情也更多了。在个人成长和孩子教育上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我切实感觉到接纳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好处。不懂的就承认不懂,然后多请教别人。学到的就去实践,并在这过程中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的。多关注自己做事的态度,少埋怨别人。 我仿佛隐约依稀理解了“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还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怎样才算接纳自己及怎样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就是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完全地接受自己,适当地宽容自己——说白了就是自己喜欢自己,自己把自己当成是可以理解、尊重、扶持和鞭策的忠诚的朋友,自己与自己心平气、和平共处;接纳自己就是对自己不苛刻、不求全责备,不以小疵蔽大德,不以微瑕掩碧玉,不以自己之短比他人之长,不把过去的错误拿来横亘于此时此刻幸福、快乐和愉悦的追求与享有之前,不忽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功,不夸大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说白了,就是别跟自己过不去!

自我接纳的自我接纳的概念

自我接纳是指对自己、对现状、对环境的接受,承认它们存在的事实,不否定、不抱怨、不无条件的想要去改变。 评估一个人是否自我接纳,需要在他/她受挫的情境下去观察,人在成功的时候,是不会想到去否定、抱怨、无条件的改变的,相反会非常享受这种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仍然抱怨,那要评估的是这个人抱怨的目的,而不是是否自我接纳。

《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教育

在北京参加教育论坛,有位年轻的父亲问我:当父母按照自己的理念教育孩子,却和整个社会的理念发生碰撞的时候,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自己在家里教孩子要有礼貌、宽容,可是孩子在外面会受别人欺负;又比如,不送孩子去补习班,想让孩子有快乐童年,但是孩子有可能考不上好大学,最后被社会淘汰…… 我个人认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父母都要坚持自己正确的育儿理念,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养育孩子是百年大计,不在于一时一刻的得失。 孩子有礼貌、宽容而被别的孩子欺负,这其实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父母要适时地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孩子如何去应对没有礼貌的孩子,不要对于孩子“吃亏了”的结果太在意。孩子在打打闹闹中能学到很多与人交往的技能。从另一个角度讲,孩子没有礼貌在成长过程中更可能被欺负,被同伴看不起,被老师批评,被孤立,没有礼貌的孩子难以交到朋友,心里会出现极大的挫折感。 如果想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真正要着眼的地方是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家里尊重孩子、接纳孩子,使孩子的自我得到健康的成长。宽容有礼不等于懦弱,我们周围总有那种自己非常善良有礼但是别人并不敢随便欺负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是如此。父母只要把孩子的自信心、自我肯定建立起来,他会发展出自己的社交模式。 关于孩子的学习,有的父母认为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就能提高成绩,然后考上好大学,不上补习班就考不上好大学。这种推理不仅不成立,很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孩子在课外补课,比其他孩子多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暂时会让孩子的成绩领先。有研究表明,学龄前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的孩子,一年级时会在学业上领先,到了三年级这种优势就消失了;到了五年级以后,这些孩子往往落到后面。原因是:第一,这些孩子在应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入学早期,因为老师的授课内容已经学过,难以养成上课聚精会神听讲、课后用心做作业的好习惯;第二,小时候学的内容少,时间充裕补习可以看到效果,等到了高年级课程难度大,作业多,即使补习了也没有时间消化,这时候自我学习的能力就更为重要了;第三,大强度地给孩子加码,早早地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破坏了,孩子会厌倦学习。 一个有快乐童年的孩子,他的学习兴趣被父母保护好了,那么他会有强劲的后劲,一生都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求知欲,有创造力,这样的孩子终身都在学习,提高自己。父母需要下功夫培养的是孩子的良好品 德和性格,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自信、有爱心、勤奋有礼的人,这样的人根本不会被社会淘汰,因为无论社会怎么发展,都需要这种人。这样的孩子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而成功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育成绩。成绩不是不重要,但是把成绩当作唯一衡量孩子的标准就错了。人育好了成绩不好没有关系,成绩好人没育好一定会出问题。 说到底,是父母对未来的焦虑、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动摇了自己明知是正确的育儿理念。因为随波逐流是最能让人安心的,所以,很多父母明明知道很多事情对孩子不好,却还是让孩子去做,这样能让自己焦虑的心得到些安慰,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 所以父母要在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上下功夫。不用去比较孩子之间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和其他父母比较谁对孩子更有信心。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相信孩子的未来一定充满光明,相信孩子一定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那么他的孩子就真的可以做到。

接纳与接受什么区别?比如接纳自己,接纳现实,要是换成接受怎么了?

就是知道这个世界有些事情怎么也改变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面对他

什么叫接纳自己?

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包括出身,外貌等等,然后面对,后天因素上,比如性格脾气等,好的保持并努力更好,不满意的就努力改变,让自己成为阳光向上,散发快乐的人。

“接纳自己的所有”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接受自己所有好的,不好的的一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