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008集 卷一 臧哀伯谏纳郜鼎(精读此文,懂得人最大的过错)

2023-07-14 16:20:04龙庙山精品故事15:43 1.2万
声音简介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创作背景


  《臧哀伯谏纳郜鼎》选自《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的春天,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艳”的妻子。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害怕,就干脆把殇公也杀了,另立宋庄公。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鲁桓公接受了宋国送给的郜鼎,并把它安放在太庙里。鲁国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样做“非礼”,会导致官员腐败,甚至导致国家败亡。于是对桓公进行劝谏。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介绍

《臧哀伯谏纳郜鼎》出自《左传·桓公二年》。其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且“纳于大庙”的“非礼”行为。文章从礼制视角,用七个排比句,说明“纳郜鼎”“灭德立违,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这篇谏辞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气势恢弘,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桓公二年是多少年?

桓公二年,指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中一些字的发音为何字典里没有

首先那些字是不是通假字? 然后你查的是什么字典?如果你查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之类就可能没有那些字的古音和大概通假到哪个字的注释

有关纳谏的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臧僖伯的介绍

臧僖伯(?- 前718年)鲁孝公的儿子,臧哀伯的父亲,臧文仲的曾祖父。名彄,字子臧,谥僖。臧僖伯是鲁隐公时的重臣,以知书达礼而著称。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

历史上的关于劝谏,纳谏的名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古文观止中难懂的成语?

晦涩难懂 晦涩(huì sè): 意义隐晦,不顺口。 难懂:难以理解。 晦涩难懂:文字隐晦很深,难以理解。

成语错用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 [tàn wéi guān zhǐ]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 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请已。” 例 句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流畅,读后让人~,连声叫好。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蔚为大观 反义词 海底捞针

虚心纳谏是什么意思?

B,这题我们老师讲过类似的,唐太宗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存百姓什么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善于纳谏的成语

从谏如流 【拼 音】:cóng jiàn rú liú 【解 释】: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出 处】:汉·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自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 【示 例】:我校领导民主作风好;能~;所以群众有什么意见建议;都能及时反映.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