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唐) 卢仝

2022-05-05 16:59:59妍婷姝14:31 2743
声音简介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作者: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有谁知道卢同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的全部内容?(《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高丈五睡浓军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入山蛰虫惊春风起 须尝阳羡茶百草敢先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且奢 至尊馀合王公何事便山家 柴门反关俗客纱帽笼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唯觉两腋习习清风 蓬莱山何处玉川乘清风欲归 山群仙司土位清高隔风雨 安知百万亿苍命堕巅崖受辛苦 便谏议问苍苏息否

有谁知道卢同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的全部内容?(《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快感。   饮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卢仝《七碗茶歌》是哪一年写的?

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孟笋对卢茶的典故

孟笋对卢茶的典故如下: 孟笋对卢茶的典故源于唐朝诗人卢仝,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之吟,最脍炙人口。 孟笋是三国时人孟宗的故事,孟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母亲病中想吃鲜笋,因正值冬季,没有笋可采,孟宗在竹林里伤心痛哭,感动上天,地上竟然生出几棵嫩笋。后来人们遂用孟笋来形容人子事亲尽孝,至诚感天,并将之列入二十四孝中。 这个典故表达了孝顺父母、至诚感天的道理。同时,孟宗以孝行为主,不但在物质上满足母亲的需求,更通过自己的至诚之心感动上天,实现了母亲的愿望。这种孝顺的行为和至诚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将孟笋和卢茶放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种和谐的平衡,强调了美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寓意可以启示人们认识到自然和清新之美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同时也要注重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平衡发展,以达到内外兼修、形神兼美的理想状态。 孟笋和卢茶的寓意: 孟笋代表了柔美与清雅,它展现出一种优雅和品味,象征着自然和纯净之美。同时,孟笋也传达出清淡和雅致的味道,代表了一种优雅和品味。这种寓意可以启示人们追求清新、优雅的生活方式,注重内在品质的修养。 卢茶则代表了美丽与清新,它展现出一种高贵和优雅的气质,象征着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纯净。同时,卢茶也传达出一种柔和的线条和优雅的气质,给人一种温柔和文雅的感觉。这种寓意可以启示人们追求外在和内在的美丽和清新,注重自身的形象和气质。

优孟马谏的原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黙,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陈谏议教子

偿:归还,补还。 而偿其直: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陈谏议教子的翻译!

太尉陈尧咨是翰林学士的时候,他有一匹恶马,不能够驾驭,踢咬伤了很多人了。一天早上,他的父亲谏议进入马厩,发现这匹马不见了,于是质问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说:“翰林学士把它卖给商人了。”谏议马上对翰林说:“你是贵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这匹马,旅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给别人啊。” 立刻命令把马取回来,把钱退给买主,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这种淳朴敦厚而又深具长者风度的作风跟古人的那种古风有些类似。(后半段意思不太明朗,仅供参考。) [注释:1、翰林学士:为皇帝的亲近顾问。2、驭:驾驭乘骑。。3、谏议:规劝皇帝提出建议的官员。4、圉人:养马的人。5、内翰:即翰林学士。6、遽:马上,赶快。7、左右:亲近随从。8、旅人:旅途行商的人。9、取马:取回马。10、终老养焉: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

陈谏议教子的翻译!

太尉陈尧咨是翰林学士的时候,他有一匹恶马,不能够驾驭,踢咬伤了很多人了。一天早上,他的父亲谏议进入马厩,发现这匹马不见了,于是质问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说:“翰林学士把它卖给商人了。”谏议马上对翰林说:“你是贵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这匹马,旅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给别人啊。”立刻命令把马取回来,把钱退给买主,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这种淳朴敦厚而又深具长者风度的作风跟古人的那种古风有些类似。(后半段意思不太明朗,仅供参考。) [注释: 1、翰林学士:为皇帝的亲近顾问。 2、驭:驾驭乘骑。。 3、谏议:规劝皇帝提出建议的官员。 4、圉人:养马的人。 5、内翰:即翰林学士。 6、遽:马上,赶快。 7、左右:亲近随从。 8、旅人:旅途行商的人。 9、取马:取回马。 10、终老养焉: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

卢仝的人日立春写了哪个节日?

这里写的是冲力创,也就是说冲锋以后之之后的季节。

孟子懂得分寸进谏的例子

孟子进谏梁惠王: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