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

2020-08-26 20:01:12读者11:15 20.1万
声音简介

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李玫瑾教授:毁掉孩子一生的往往不是游戏或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总会犯错,总会做出一些让父母生气的事情,那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小吴的儿子刚好八个月,最近这段时间宝妈正在教小孩如何自己吃饭。小吴也算是一位很细心的宝妈,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总会看 育儿 书籍,都说孩子会吃辅食之后,就要让他们慢慢习惯自己吃饭。 因此宝妈也决定不再喂小孩吃饭,可在让小孩学会独立吃饭这件事情上,宝妈很是头疼。这天小吴准备好孩子的辅食之后,让小孩独自坐在餐桌上自己吃饭,没想到小孩吃了几口之后玩心大起,把辅食全都倒在了桌上。 小吴看到之后非常生气,不仅拍打了小孩好几下,而且还说出了过分的话:"连个勺子都不会拿,养你有什么用?长大了还能干嘛?"孩子还小,听不懂妈妈在说什么,但看到妈妈生气的表情之后,害怕地大哭起来。 很多人认为孩子沉迷于 游戏 或者贪玩会毁了他们的一生,但李玫瑾教授却说:毁掉小孩一生的往往不是这些东西,而是自己的父母,家长毫不在意小孩的自尊心,说出伤害他们的话。 第一:否定小孩 有些家长总喜欢去否定小孩,不管孩子做什么,不管小孩提出什么想法,家长总要去批评几句,要么说孩子不懂事,要么说他们不听话。家长觉得自己这样否定小孩,可以激励他们,让他们更优秀,但其实这样只会让孩子对自我产生怀疑。 第二:威胁孩子 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小孩时总喜欢去威胁他们,恐吓他们:"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就把你送人"。家长说出的这些话也许是玩笑话,但小孩却会当真,因为他们缺乏判断能力,觉得父母这么说就是要真的放弃自己,内心会过度焦虑。 第三:大庭广众下嘲笑他们 成年人有尊严,有自尊心,孩子也有。有些家长毫不在意小孩的感受,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嘲笑他们,特别是当小朋友做出一些幼稚的行为,家长会把他们当做一个笑话大肆宣扬,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对小孩来说,父母的语言暴力是最容易伤害他们的武器,家长一定要杜绝。 1、端正态度 有些家长一看到小孩犯错或者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非常生气,觉得小孩不争气,没有用,因此在语言上不断对小孩进行施压。其实在教育小孩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便是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过度责备小孩。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时候,要先学会平复情绪,然后再和孩子平等的沟通,教小孩如何发挥长处,如何改变劣势。 2、适当鼓励 不管孩子有多大,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鼓励和表扬,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在小朋友的心中,爸爸妈妈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在小孩失败时,家长的一句表鼓励可以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在孩子做得不错时,父母的一句表扬可以让小孩收获更多的自信,从而获得更大的动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不管对于多大的孩子而言,语言暴力对他们的身心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如果家长不懂得控制自身言行,用恶言恶语去攻击小孩的话,对小孩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很严重的伤害。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他们能够 健康 地长大,家长一定要用爱多鼓励孩子,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力量。

李玫瑾教授哪年出生

中文名 李玫瑾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日期 1958年

如何评价李玫瑾教授?

崇拜,极力推荐!李教授研究犯罪心理追根溯源到早期教育,我是一个早期教育工作者,看了李教授的很多视频和书工作中发现李教授的理念和方法非常实用,如果大力推行,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安全都有极大的好处。有效避免因为不当早期教育对人造成的性格缺陷,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伤害。对社会和国家都有着正面的作用。

李玫瑾教授谈育儿

一位宝妈留言问: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该怎么做?” 很多人可能会说:“忍忍就过去了,千万别还手!” 当妈后,每次看到校园霸凌、孩子被打的新闻,都会一阵心痛。 可是一味的忍让,会换来“施暴者”的心疼、理解和退让吗?会解决问题吗? 不会的,一味无底线的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61岁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时,有观众提问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 你会不会跟他说‘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坚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 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李教授举了自己小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去幼儿园一个月,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额头也磕得肿了起来。 李教授就告诉小孙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父母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家长,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 但也要分情况而定,更不能报复性伤害别人。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多起个案进行详细调查。 李玫瑾教授关于常见育儿问题的科学建议,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01  再苦再难 也一定要亲自带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自己抚养。 孩子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奶奶带,等到他上学的时候接回来; 那么这个孩子只要心里难过,他一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奶奶。 如果妈妈和奶奶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孩子会从心底里恨他妈。 为什么孩子一岁半之前的抚养,至关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可以哭闹、吃奶和睡觉,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 所以他至少有7、8个月,吃喝拉撒完全是依赖另外的人照顾,也就是抚养人。 也就是说,只要抚养人一出现,孩子就能吃了、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所有的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这个抚养人的出现息息相关。 日复一日,因为孩子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他耳边听到的抚养人的声音; 那么,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叫认人。 认人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谁养的,他6个月到12个月之间,就开始挑人了。 这种认人的现象,我们叫情感,这个情感的出现,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也叫依恋。 依恋就是指孩子早期对某人的一种认准了以后接近他,与该人分离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如果早年这个孩子,他所有的快乐和母亲的声音,和母亲的相貌结合在一起; 那么这个孩子往后,他不管怎样调皮,他心里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对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亲,那靠什么控制呢? 不是靠吓唬、恐吓、训斥,真正能让孩子听你的,是你对他早年的抚养。   02  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 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家长就管不了了。 第一个,就是克制任性,6岁之前说“不”,非常重要。 比如说,一个3、4岁的孩子和家长闹,爸妈应该说,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是等到他十三四岁了,家长突然跟他说——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听话了,好好学习,我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了。” 孩子还会和家长闹,但他有好几种途径了——离家出走,跳楼或者其他极端行为。 这么点大的孩子,他怎么会想到“死”呢? 因为在他的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他已经学会了用家长的“爱”,来威胁家长,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6岁之前说“不”,是给孩子一个最早的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太会说话,觉得难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来表达。 但3-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哭。 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家长就要抓住孩子的一件事对他训练,什么事呢? 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小汽车。 家长说你家里那个跟这个差不多,不买了吧,孩子就开始哭闹,说不行,我就要,我不走。 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任孩子哭不要管。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来管,一个人管就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 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对他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闹; 不要走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所以,家长就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姿态—— “今天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 这时候就算孩子脑袋磕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他知道疼,肯定不会再磕了。 等孩子哭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你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很难受了,给他擦一把。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 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孩子不闹了以后,你要跟他说—— “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可能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 你就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你能跟我说说吗?”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三比一”—— 就是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你明确说不行的事,他不闹了。 2、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03  让孩子管别人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 一直到高中学习压力都很大,所以家长一般不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行,其他不用管。 所以有些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 因此,孩子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么管好自己,一旦他考上大学—— 他就会觉得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关系,也就是自私。 所以孩子自私养成的原因,就是家里什么事都让他只管自己,别人不用管。 其实,应该让孩子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 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他就开始饿了。 可是家长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所以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其实,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虽然饿下来确实挺难受的。 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 而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更多。 让孩子去体会,因为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些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事情,你马上就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 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 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有“别人”的意识。 让孩子“管别人”,是防止孩子自私的一种途径。   04  让孩子经历点挫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十分重要。 很多人忍受挫折的忍耐力特别弱—— 其实这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 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如果体力训练做不到,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 学游泳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轰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你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好好的上来了对吧?!” 你就告诉孩子,以后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受—— 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没事。 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训练,都要在孩子12岁之前做。 有家长说,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懂事,孩子那么小,你不要去管他。 不是的,如果孩子12岁之前你没管他,从14岁开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李玫瑾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所以,希望上述的这些“育儿经”,能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长大。

李玫瑾教授主要成就是什么?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人物成就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担任过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后晋升为专业技术二级警监。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研究特长:犯罪心理分析及画像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有组织犯罪问题等。社会职务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李玫瑾教授的年龄是多少

比我大十岁。

李玫瑾教授的年龄是多少?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职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简介:李玫瑾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李玫瑾教授哪年出生?

中文名李玫瑾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日期1958年

为何李玫瑾认为,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外向?

因为让他外向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对他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这时不加以引导,极大可能会毁掉孩子。

李玫瑾结过婚吗?

李玫瑾结过1次婚吵宽。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升唯亮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课题研究 李玫瑾 1987年参与国家哲学山亩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 1995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 1997年主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项目《犯罪心理研究》 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犯罪综合治理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1999年主持公安部部级项目《社会心理调查研究》 2000年参加全国妇联《反对与制止家庭暴力》项目 2000-2001年承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受害保护》等。 2001年主持公安大学引智项目《犯罪侦查与心理画像》。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