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晋书》卷七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桓彝 2

2022-09-11 23:34:27游民老九20:37 82
声音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讲了什么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讲了讲述了春秋五霸的故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1、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课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讲了什么?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对照翻译如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齐桓晋文之事讲了几件事?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主要内容和主旨?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66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齐桓晋文之事

呵呵,依《孟子》,确实各是各的。估计是古人抄录有误,或是孟子当年口述有误吧。总之,我是不相信孟子两次的话都一模一样的,肯定是编书的时候,孟子吩咐门人把《寡人之于国》里面相近意思的话照搬了过来。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说:“不肯干的和不能干的在表现方面有什么不同呢?”接着孟子还举例说明:“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为什么晋书和世说新语对桓温有不同的评价

如上。。。。

想知道东晋桓伊的家事。不要给我复制那些古文来。。

桓伊,字叔夏,又字野王,南昌人。江州刺史,东晋音乐家。精通乐理,善吹笛,当时号称“江左第一”,并有“笛圣”之美称。他对我国的管乐有较深造诣,谱写的笛曲《三调》成为《梅花三弄》的原始根据。他在刺史任内,对南昌古时的音乐艺术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后人为纪念这位古代音乐家,为他修造了桓伊墓,葬于南昌城南蔡家坊石马街(今青云谱石马村)。 《晋书》中说他:“善吹笛,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晋代的王子猷听说他的笛子吹得很好,很想和他晤面,一起切磋技艺,却始终没有机会。一天,在路途上偶然与桓伊相遇,王子猷连忙下车与他交谈,向他请教吹笛之事。桓伊拿出笛子,为他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这大约就是最早关于笛曲《梅花三弄》的记载,这首笛曲后来又被改编成琴曲一直流传至今。 桓伊有一支蔡邕制造的柯亭笛,他常常吹着它自娱、娱人。有一次,王徽之(书法家王羲之之子,官至黄门侍郎)到京城去,停船在青溪侧。桓伊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并不认识他,只听得有人说:“岸上的这个人是桓野王。”王徽之急忙叫人追上桓伊,对他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显贵之人,官做得很大了。他也早就听说了王徽之的大名,于是走下车来,端坐在胡床之上,吹奏《梅花三弄》一曲,吹完之后,便立即上车而去,主、客不交一言。 也许他们该讲的话都通过笛声传达了出来,彼此的心灵已得到了沟通,无须再有赘言吧!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看到桓伊在吹笛方面的确很有名气,“为江左第一”,看起来是当之无愧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