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朝历史悬案,你八辈儿祖宗到底姓啥?

2020-09-23 16:12:36开浩御书房20:25 7.9万
声音简介

前言

说大家事儿讲小故事,欢迎收听由北京出版社出品的大家小书系列丛书解读,我是开浩。

 

上节我们说到了五胡乱华的主要成因,要从一次全球变冷开始,因为全球变冷,导致北方的游牧民族无法继续在蒙古高原活动,因此,南迁势在必行,加上中原格局动荡,也就为游牧民族的南下,创造了充足的理由,这段历史被后人叫做五胡乱华,要注意,游牧民族并不是本来就坏,我们看历史,要带着理解和同情来看问题。

 

虽说不是骨头里坏,但是南下所引发的问题也是相当严峻的,上节我们也详细的说了,因而产生了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汉人和胡人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有着不死不休的仇恨,虽然我们理解胡人这么做也是为了生存,但你毕竟占土地,杀人民,已经构成事实,这是每一个汉人都不能忍的啊,但是结果呢?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你死我亡的结果,反而是最后都坐到了一起,融合成了一个新的种族,非常不可思议。

 

在这场竞争之后,我们活的不纯粹了,因为从基因角度来讲,从隋朝统一之后,不管哪个民族,或多或少都开始掺杂着一点别的民族的基因。

 

那形成这种结果的途中经历了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事情,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民族和文化的融合的呢?我们就从这期的内容中去寻找答案。



时代简介(印象中的南北朝)


在讲这节之前呢,我们需要一点必要的铺垫,就是讲一下这个时期的大致情况,为啥呢?因为这个时期太乱了。

 

这是个分裂的时代,虽然说它不比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长吧,但也勉强凑了一半,270年左右,历史上的很多王朝也不及这段大乱长,毕竟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也才296年,可是就在这么一个朝代的时间之内,南北却迭代建立了30多个有名有姓的政权,光这些政权的名称,念叨一期也说不完,关键是这些政权,大部分还是教科书中不讲的,考试不考不说,有的还真是命短,养条狗都比他们的政权岁数大,同样,这些政权,不像前面秦汉三国,你至少还有点印象,所以说想听懂这个时期,要是真的没点铺垫和简介还真不行。

 

我们前面说了,这个分裂的时代,持续了270多年,而这270年,实际上被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另一个呢是南北朝时期,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先介绍第一个,东晋十六国时期,为啥叫这个名字呢?因为在这个时期,北方地区,刚刚被各个游牧民族占领,这帮游牧民族,还没有学会如何管理国家,却已经迎来了战争的胜利,在占领北方后,像每一个暴发户一样,游牧民族开始瓜分自己的财产和地盘,竖起大旗,建立了新的政权,同时妄图征服其他同伴,盲目扩张,在此期间,大大小小建立了20多个政权,但其中主要的政权只有16个,所以统称十六国。

 

而同时期的南方地区呢,当游牧民族在北方肆虐的时候,南方地区的司马家族,也就是原来的晋朝皇族,在南方各个世家的推举下,成立了新的晋朝,来抵抗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史称东晋。所以南北政权加在一起统称为东晋十六国时期,没错这名字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粗暴。

 

第二个时期,是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听名字就知道,依旧是南北割据的状态,只不过这时候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呢,经过了多年的征战,磨合,原先割据北方的各个政权也被统一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成体系的朝代,并且在北方地区进行了正常的朝代更迭,总共历经五个朝代,分别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这五个朝代,当然,大家有这么个印象就好了,不用记。

 

而南方地区,原先的掌控南方地区建立东晋的司马家在门阀斗争中失败,南方地区就被其他势力所掌控建立了新的朝代,直至隋朝统一南北,南方地区共历经五个朝代,分别是东晋,以及宋齐梁陈。

 

这段时期呢?还有一个和它有关的趣事,说唐朝的人在写历史的时候,看到这段历史就头疼,为啥?因为不知道怎么确定正统,到底谁才是汉人的祖先啊……因为唐朝是继承了隋朝,而隋朝呢?则是继承了北周。而北周呢?往上论就成北方游牧民族了啊,往上倒腾几辈儿人,感情我还不是中华正统了呗,这让我怎么统治汉人啊,我八辈儿祖宗到底姓啥?

 

寻根问底,真正的汉人传承呢?却是走的魏晋,东晋,宋齐梁陈这条政权演化路径,可是这条路子的人,早就死绝了啊。于是,唐朝统治者为了拿所谓正统,也不见外,认汉人老祖宗老子李耳做了自己的祖宗,都姓李嘛,五百年前是一家。认了干祖宗还不算啥,史书方面还要大做文章,所以在唐朝史官修史的时候,索性就把南方朝代和北方朝代统称为南北朝,都作为了正统的传承,而南北朝呢,也就成了中国分裂历史的一部分,当时的思路就是:少谈蛮族入侵,多说华夏分裂。

 

所以说,我们如果想要研究民族之间的融合,先不要看编造的史料,要看看那时候汉人和胡人之间到底是怎么放下仇恨走到一起的,这个问题,就要从北方政权的演变开始看起,从北方的第一个时期,十六国时期开始看起。


民族冲突


我们上节说到过,游牧民族在草原遭受了自然灾害之后,感觉无法生存,于是从东汉时期开始游牧民族就一直在慢慢的投靠东汉政府,而东汉政府呢,也来者不拒,利用游牧民族自身的优势组建了新的军队,这一措施直到西晋也一直被沿用,毕竟这些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是真香。

 

按理来说这些游牧民族即使是主动投靠的,但是也毕竟成了一个国家的主力兵团,你再怎么样对他们待遇也得好点吧。但实际情况却是不然,这一点从八王之乱后,西晋内部游牧民族反抗政府发出的口号就能看出来,什么口号呢?“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意思就是西晋政府把它们当奴隶对待,完全没有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说有时候你换个角度看,也不得不承认游牧民族的叛乱的确也是情有可原,人家抛家舍命的给你开疆扩土,就为了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结果你们对待人家还和奴隶一样非打即骂,人家不反都说不过去。

 

当然也有人说了,叛军嘛,借口而已,他们说的话你也信?是,一个口号的确是不能信。但是我还有一个故事能说明这一点。

 

在十六国的政权中有一个叫做后赵的政权,这个政权的君主是一个叫做石勒的人,说在石勒小的时候,也就是西晋时期,石勒还是个小公子哥,家里条件还算不错,父亲是当地羯(jié)族族长,可以说在当地是小有实力。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当地的小霸王一样的人,在二十岁的时候被人掳走了,买到了山东做奴隶,在路上石勒就看到还有许多头戴枷锁的胡人一路同行,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局部地了解到,当时这些雇佣兵一样的游牧民族,在中国内地的状况有多悲惨。

 

所以说在有人喊出“晋为无道,奴隶御我”的口号之后,深深地获得了众多内地各个游牧民族的认同,反叛西晋的势力呢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直到真正的推翻了西晋。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呢,游牧民族在推翻西晋之后,汉人和游牧民族的地位一下子就被反转了过来,当年受到汉人剥削的人,把多年受到的委屈全部施加在北方统治下的汉人身上,所以在那个时期也造成了大量汉人的死亡,我们也一般把这个时期叫做五胡乱华时期。

 

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汉人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压迫之后也怒了,毕竟实际上一直欺负那些内地游牧民族的人,大部分还是士族或者说地主阶级,这些人在北方沦陷后很多直接就跑南方避难去了,那么剩下的都是些没办法跑路的平民,结果呢很多汉人平民明明啥都没干过,却无缘无故要遭受这灭顶之灾,搁谁身上也不干啊,于是他们喊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口号就和这些压迫他们的游牧民族打了起来。

 

所以就这样,在西晋、五胡十六国时期,游牧民族族和汉族之间,各自存在着自己和他者的严格区别,相互否定对方。在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双方基于这种意识,不断进行着鲜血淋漓的抗争,而这个时期,在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围绕着什么样的人才最适合成为中华世界的王者这个问题,意见上针锋相对,这种局面耐人寻味。


民族融合

 

我们前面说到,五胡乱华之后,游牧民族和汉族双方可以说是针锋相对,颇有一番你死我活的架势,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你的文化我可以学,但是你的人想活没门,所以如果你要是和当时的人说游牧民族和汉族融合到一起,那他多半会认为你是在和他开玩笑,直到这一件事情的发生。

 

说在十六国时期有个叫冉闵的人,出身汉族武将家庭,他爸是当时后赵,五胡十六国之一皇帝的养子,因此他使用羯族的姓,称自己为石闵。冉闵智勇双全,深受皇帝的喜爱,在后赵的诸将中有重要的地位。

 

皇帝去世后,他帮助一个皇子登上帝位,原因是这个皇子说他登上皇位后会立他做太子,以后把皇位传给他。然而,这个皇子登上皇位后违背诺言,没有立他为太子,于是冉闵就杀了这个皇子而改立皇帝。

 

没想到这次新上任的皇帝又要杀他,于是冉闵便认为羯族,也就是建立后赵这个政权的游牧民族,他们的人都不足为信,就将后赵王族几十人统统杀掉,自己即位当上了皇帝。冉闵以大魏为国号,建立了新的政权,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见的汉族政权诞生了。

 

在后来,可能也是因为被羯族坑出心理阴影了,所以冉闵对游牧民族从未存在过好感,利用汉族对胡族的反感,招募汉人,对游牧民族施行大虐杀,曾经将多达二十万的胡族尸首遗弃城外,任由狼群啃食。

 

在这次对游牧民族的大虐杀中,但凡高鼻梁、蓄胡子的具有游牧民族相貌的人不分胡汉一律被杀,最后激怒了周边的游牧民族,双方演化成数百万的游牧民族在各地互相残杀的局面。

 

因此中原地区的人们无法从事农耕,毕竟每天都要防着打仗,盗贼横行,大饥荒爆发。随后冉闵的军队大败,战死的士兵多达十万,最终冉闵的政权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说冉闵之乱是由于民族之间的憎恶而引发的一场真正的悲惨灾难,但是纵观五胡十六国时期,历史在此到达了拐点,从原先混乱、崩溃渐渐向收敛、统一的方向转变。此后,各族之间的憎恶渐趋缓和,有矛盾尽量商量着来,毕竟真的让冉闵打怕了,怕逼急了再出一个这样的人,这孩子是真楞啊,自己不要命也要把你搞个半死,所以北方的历史在冉闵政权之后,出现了转折,开始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


北朝概况

 

虽然我们前面说了,在冉闵之后,汉族的地位出现了提高,至少那些游牧民族不敢乱杀人了,但是实际上这种提高呢,也就仅限于此,也就是不敢乱杀了而已,毕竟游牧民族作为北方的征服者,而汉族作为北方的被征服者,这是事实,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

 

所以说在冉闵之后,汉人的地位在北方政权中还是低于游牧民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官什么的在当时根本没有汉人的份,而这种情况直到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一件事情的出现才稍微发生了改变,什么事情呢?东晋的灭亡。

 

我们前面说过,司马家在北方沦陷之后,一部分人逃到了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权——东晋。而东晋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在很多读书人眼中或者说汉人眼中,东晋才是汉人的正统,是汉人的希望,现在只不过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而已,有朝一日必定会强大起来,再次夺回北方。

 

只要东晋在,他们就觉得还有希望,汉族正统还没有被灭,甚至有一些士族也觉得,只要东晋还在,有朝一日他们就能恢复士族的荣耀,不是像现在一样在异族的统治下苟延残喘。

 

但他们等到的却是东晋灭亡的消息,而且灭掉东晋建立新政权的人,居然还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泥腿子,这让很多得知情况的士族豪门都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东晋灭亡后,新建立的政权已经无法代表正统。正巧北魏执政者看到了这一点,你们不要的,我们收回来,于是开始提高汉人地位,运用汉族文化,接收士族豪门的文人做官吏,北方的士族豪门在希望破灭之下,也就就此出仕,慢慢融入了北魏,两族文化也就此完成融合不再抵抗。


总结


有人说,其实五胡十六国,再到北魏政权其实就是前面一段历史的一个缩影,游牧民族从入侵中原开始,割据,争霸,再到一步步的开始熟悉新的环境,在这片新的环境下摸索建立适合这片土地的执政模式,不就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吗?他们从部落变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而游牧民族是从军阀混战转变到了大一统的国家。

 

所以说历史也是挺有意思的,三国时期汉朝崩坏,顺带从秦始皇开始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开始被人怀疑,人们也纷纷迷茫,不知道下一个制度该怎么走,于是西晋司马家族放弃中央集权重走分封。

 

结果呢,历史用很强硬的态度,告诉了西晋,开倒车可不行,我说不行你偏不信,那就让少数民族的烈火烧遍北方,照模照样的又走了一遍春秋乱世,最终又得了一遍中央集权的结果。历史用两次的推演先后告诉那个时代的人们,在中国,你就不要搞分裂嘛!

 

当然,中央集权的确是当时时代的最优解,但是在那个时代,即使是这个最优解也依旧有它不可磨灭的漏洞,比如在大一统的环境下,内部势力的斗争:典型表现就是皇帝的亲戚外戚,和贵族势力的勾结,也就是门阀士族。

 

这不,在北魏融合汉族的世家和百姓之后,的确是度过了一段良好的日子,国家大力发展,民生迅速恢复,但没过几代,局势呢也就步入了我们熟悉的路子,皇帝岁数小,管不了家里的事儿,舅舅姥姥这些外戚们跳出来踊跃帮忙,当然你懂得,皇位拿走,岂有还的道理?于是这些外戚假皇帝们都趁着有权力的时候捞一把,把分出去的土地捞回来,就形成了土地兼并。

 

国家当然禁不起这么折腾,北魏也就玩儿完了,光外戚祸害那还罢了,有兵的、有官的不参合一腿说不过去,于是军阀势力和士族势力分成了两块政权,一个叫北齐,一个叫北周。最终以军阀为代表的的北周,在强大的军事实力支持下,打败了北齐。

 

再说一段超纲的,以后要讲的,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读过历史的人知道,后来有个比较坚挺的外戚,名字叫杨坚,他利用政治上的声势和贤名,逼当时北周的皇帝退位,改周为隋,隋朝正式建立,又经过几年隋朝在杨坚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隋军正式开始南下,消灭当时周边的游牧民族政权和南方政权,自此中国自五胡以来,经过270多年的分裂之后再次回归统一,北方政权就此胜利。

 

预告


有人说隋朝,这个北方演变出的政权,能够战胜南朝完全就是凭借了民族融合的优势,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下节我们就看看在北方政权变革的下,那些南方的政权又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 


古代姓童的老祖宗历史名人

童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此外,童姓的主要历史名人还有: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等。

河北史姓的祖先?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约燕、齐灭中山。燕赵重新划定疆域,现保定市区的地域范围划归燕国,以南为赵国地。据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记载,燕昭王曾于今保定城东五里建广养城,俗称空城,为放牧战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赵北之称。由上可见,保定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保卫燕国安全所设的战备城市。 史姓祖先是仓颉

钱姓始祖是谁?感觉这个家族历史上人才辈出,多是重量级人物!

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吴越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姓氏,据史书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时期的泉府上士钱孚(大彭国始祖篯铿的裔孙)为得姓始祖。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2位;截至2016年,钱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89位。在中国历史上,临安人钱镠(liú)曾建立五代时期的吴越国,时人谓之钱氏为“东南众望、吴越福星”。 [1]

中国历史十大悬案是什么

老子出关之谜 西施生死之谜 徐福东渡之谜 杨贵妃生死之谜 宋太祖暴死之谜 李自成生死之谜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地球历史上的十大悬案

恐龙灭绝 亚特兰蒂斯大陆沉没 史前文明

姓宗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汉;五官中郎将宗伯,河内太守宗均(宗伯子),辽东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隶校尉宗意(宗京之子),汉司空宗俱(宗意之孙),汝南太守宗资(宗均之孙),宗资之子宗承以及从事历法研究的宗绀、宗诚。两晋;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夬、宗悫、宗测、宗懔等。宗鲁按左传,鲁为西周卫国公孟骖乘,卫国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一带)。宗楼宗伯凤宗宣宗佻宗广宗绀宗均宗资宗慈宗世林宗预宗炳宗悫宗夬宗测宗懔宗元饶宗楚客宗泽宗臣宗元鼎宗稷辰宗白华宗传明宗保宁宗九奇

宗姓历史名人

宗夬、宗元饶、宗绀、宗均、宗慈等。 1、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历临川王常侍、骠骑行参军。中兴初,迁御史中丞,以父忧去职。 2、宗元饶:宗元饶(518-581),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学,以孝敬闻。仕梁世,解褐本州主簿,迁征南府行参军,仍转外兵参军。及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高祖受禅,除晋陵令。 3、宗绀:(gan):梁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东汉天文学家。初任蒙县公乘,善星历,因成功预测出日食发生的时间而迁为待诏。其孙宗诚亦能成功预测出日食发生的时间,并指出官历之误,官至舍人。其孙宗整,宗诚之兄也善星历。 4、宗均:宗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父伯,东汉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迁东海相。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 5、宗慈:按后汉书宗慈传,慈字孝初,安众人,东汉修武令,因太守多取贿赂,遂弃官去拜议郎。道疾,卒南阳,群士皆重其义行。

姓宗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宗均 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父伯,东汉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迁东海相。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建初元年,卒于家。 宗资 字叔都,南阳安众人也。家代为汉将相名臣。祖父均,自有传。资少在京师,学孟氏易、欧阳尚书。举孝廉,拜议郎,补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闻于海内”也。 宗泽(1060--1128) 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亲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义兵都督总管,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军,临终时,还三呼"渡河"。 宗炳(375--443) 字少文。南朝宋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少聪颖。东晋末至南朝宋时,屡征其为官,均不就。长于琴书,尤喜书画,精于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画所游山水名胜。著有《明佛论》和《画山水序》。为南朝宋时杰出的书画家。 宗悫 南宋南阳郡涅阳人,字元干(西元?-465年)。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愿,答曰:"原乘长风破万里浪。"历封镇武将军、左卫将军。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阳侯。

姓史的女孩名字明辈

雅静(优雅文静) 介绍你两种取名方法。拆字表义法是以汉字结构分析为基础,对与节日相关的“字”进行拆分,把一个字拆分成两个部件,分别组合为新字入名。这种方法所起的名字虽然乍一看似乎难解其中味,但实际上却是十分巧妙的构思。这要求原“字”的结构必须能够拆分,并且不能过度拆分造成“面目全非”,达到“巧妙呼应”的效果。音翻义法,是将音同之字借用,以翻出新的意义。换句话通俗的话,即是“旧瓶换新酒”,思维飞跃的空间显得较广,能够多方面发挥想象力。与换“字”代义法相比,局限性也是有的,只能在同音或者音近的字中挑选,要根据需要选择情况而定,但也不失为一种思考的角度和途径。

侯朝宗的历史人物

侯方域(1618—1654)明扒派御末清初文学家。字朝宗,商邱(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羡宏权而被黜,有的还曾入狱。侯方域少年即春岩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入清以后,于顺治八年(1651)时,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