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2022-09-20 18:01:31南柯晓梦09:05 81
声音简介
第二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2、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 信号学习
• 刺激—反应学习
• 连锁学习
• 言语联结学习
• 辨别学习
• 概念学习
• 规则或原理学习
• 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 言语信息的学习
• 智慧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划分为:辨别、概念(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
• 认知策略的学习
• 运动技能的学习
• 态度的学习
(3)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
(4)布卢姆的学习分类
(5)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
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3、影响学习的因素
(1)、智力因素
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但研究也显示,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
(2)非智力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学习的主律有: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 获得与消退
•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3)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如“谈虎色变”“谈梅生津”等。

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又称工具性条件作用,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原理
(1)强化
• 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他一个愉快刺激(如给予奖励),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如免除做家务),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 普雷马克原则
该理论由普雷马克最早提出。普雷马克原则是指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2)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3)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甚至受到抑制。
惩罚与负强化的主要区别:
• 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的目的是刺激良好行为的发生
• 实施时机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的,负强化是当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的
• 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观察学习是人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班杜拉认为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形式。

7、认知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 从客观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 从主观条件来看,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苏泊尔强调,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8、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因素包括: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关注和接纳);同理心(共情)
增进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包括:同理心;真诚;尊重与接纳。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1)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性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指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论语

论语,就像一个模具, 从小就把人定在里面,长大后,就不会越轨做出格的事, 如果从小学论语,我相信长大一定是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而我只有无奈,小时候并没有生在书香门弟之家,不过还好,现在看也不太晚,最少看了半年了,身边所有的人都开始喜欢我,最少以前烦感我的人,都慢慢的开始接近我了。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故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教会自己吸取教训,不跟着别人堕落。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告诉我们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跟励志向上的人在一起,就会励志向上。

学习《论语》有什么用

用处太大了,一个潜心学习论语的人,不会得精神方面的疾病。也不会有人生方面的问题困扰。也不会做出大逆不道,令人不耻的恶俗之事。 而且真要是解悟了,还能超凡入圣,登圣人之位,不信你看看孟子后来不是成圣人了嘛。

有理论学习成语

【半工半读】:一面劳动一面学习的个人学习方案。 【博学笃志】:笃:忠实,一心一意。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博学审问】:博:多;审:详细。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愧下学】: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学习论语的意义

学习《论语》有什么用?《论语》的作用可大了。举个例子,当年赵匡胤能建立宋政权,就是因为他的军师赵普心中的半部论语,因此这个典故也被唤作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作,它的用途简而言之就是孔子的九字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的用途之一:修身 修身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因而这里面就包含着先学后实践的道理。同时学习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论语的开篇就讲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懂得了学习,进而又要学会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论语中的这条反省、醒悟、反思的学习态度可谓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孔子主张在学习中领会如何做一位君子。 论语中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这其实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型思想,教我们如何去修身。还有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量小非君子”“实事就是”等等非常多的人生哲理。 论语的用途之二:齐家治国 很多人都懂得“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譬如,现在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父母都爱学习,孩子自然也爱学习;父母爱看手机,孩子自然也玩手机。很多父母处处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总是披头痛骂,使得家庭关系越来越糟糕。究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修养不够,没有学会做一个君子。论语中讲到约束别人,必先约束自己才行。 治国也是如此。从前有一个楚国的宰相叫詹何,楚王寻问他如何治国,詹何说修身就够了。楚王很生气,说治国与修身有啥关系。詹何解释道上行下效国家一定能够长治久安。管理一个家或是国家,其目的就是约束别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约束好别人,还得自己先修身。因此,学习《论语》很重要! 论语的用途之三:平天下 所谓的“平天下”,发展至现今而言并非单指儒家天下太平的终极目标,他的广义也衍生出为人处世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够舒展自己。论语中的“仁者无畏”思想就是平天下或者出席各种场合的浩然正气。 那位鼎鼎大名凿壁借光的匡衡也曾评价论语是这样一部伟大著作: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所以,学习论语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中学生学习《论语》的目的

现实——————————————高考!! 内在——提升修养吧~~而且多看看能培养出较合适的为人处事的方式【……突然不知道怎么说了 而且啊、无论男女、说真的、多看看论语啊孟子啊~~能在无形中为自己的人生加分哦~~~ PS:说真的、没搞懂孩子你到底要问什么~~~所以回答的是自己个人的感受、但如果是书面的回答甚的……

论语中哪些是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中论述学习的名人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中论述学习的名人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有人说:凡是考上大学的都是好好学习的学生,张三没有考上大学,所以,张三不是好好学习的学生。以下哪一个推理明显说明上述论证...

A 解析: 本题为评价结构,通过找出与题干推理形式一致的选项来证明题干论证不成立。分析题干:考上大学→好好学习,张三→﹣考上大学,所以张三→﹣好好学习,即A→B,C→﹣A,所以C→﹣B,犯了否前推否后的错误。分析选项:A项,有成就→穿衣吃饭,我→没有成就,所以我→﹣穿衣吃饭,即A→B,C→﹣A,所以C→﹣B,与题干犯了相同的错误,可以说明上述论证不成立,当选;B项,商品→有使用价值,土地→有使用价值,所以土地→商品,即A→B,C→B,所以C→A,肯后推肯前,与题干所犯逻辑错误不同,排除;C项,优秀公务员→有驻村工作经历,小张→优秀公务员,所以小张→有驻村工作经历,即A→B,C→A,所以C→B,肯前推肯后,与题干所犯逻辑错误不同,排除;D项,偷窃→违法,违法→被法律严惩,所以偷窃→被法律严惩,即A→B,B→C,所以A→C,肯前推肯后,与题干所犯逻辑错误不同,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