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7(孟子万章句上)诵读

2020-11-07 06:25:28听友18869709243:07 17
声音简介

诵读国学经典《孟子》名家名篇文章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孟子万章上 的翻译

新华书店有。

《孟子》里的小可爱——万章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特别欣赏的学生,如孔子之于颜回,孟子之于万章。万章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我们只知道孟子晚年退而修书是和万章一起的。《孟子》里的“万章”篇就是孟子和万章的对话。 我读书,喜欢剑走偏锋,往往从文字的缝隙有一些意外的体悟,这样的发现总能让我沾沾自喜。读《孟子》,隐隐约约读到了一个可爱调皮的弟子万章。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于是开始皮了,他拿话堵老师:“ 然则舜有天下,孰与之? ” 老师您不是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谁的吗?可是舜拥有了天下,是怎么来的呢?难道不是尧给他的吗? 老师冷静回答:“是天给他的。” 这个小淘气一定是一脸猾狭,挤眉弄眼地说:“天给舜的?天怎么给?捧在手里给?或者天会说话?莫非老天爷现了真身,对舜语重心长地说,耳提面命地教导?” 我们当老师的,对这种时时挑老师毛病、给老师下套子的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这样的学生,也往往涉猎广泛思维灵活,他们才有底气随时伺机“堵”老师。 老师就是老姜,对万章的小把戏一清二楚,他老人家继续不动声色地引导了: “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天不会说,不会动,他怎么示之呢?”继续堵,总想把老师追问到绝境。 老师就说了,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再把舜推荐给老百姓,老百姓接受了。这就天用行动在表示呀。 老师的回答已经至情至理了,可是万章这样的淘气学生才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看老师出糗的机会呢。他又问了:怎么给天推荐?天又如何接受?天能看?能听?能说?(这里的表情一定是为自己的机智而洋洋自得了。) 当然,孟老师最后又是举例又是比喻又是对比的,总算把这个调皮学生的问题给解释清楚了。 不仅如此,万章还曾拿儒家祖师爷孔子来刁难孟子: “ 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 ”意思是说,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最讲礼了,可是国君召唤时,祖师爷等不得车马备好,就自己先行了,这也太不淡定了吧?老师则告诉他,国君召唤,使命在身,当然拖延不得! 调皮的万章爱抬杠。他和孟子探讨接受礼物的问题,孟子认为,别人若有礼有节地同我们交往,我们是可以接受对方的礼物的。 万章马上就“杠精”附体了。他问老师:那如果一个强盗有礼有节同我交往,并要把他的赃物送给我,按老师的意思就可以接受咯? 老师说:“不可以,这种人我们都用不着教育他就可以直接杀掉的。”孟子的意思是,道义先于礼。 孟子继续“杠”:当今诸侯如同强盗,可是他们有礼有节地结交君子,君子怎么就接受了呢?老师告诉他,诸侯要是全杀了,天下不就完了吗?当然得先教育。 老师还搬出祖师爷孔子之例来讲孔子在鲁国做官都跟别人争夺过猎物,万章迅速抓住把柄: 祖师爷推行大道,怎么能争抢猎物?太不地道了! 孟子说:哎呀,祭祀的猎物嘛,大家都认为吉祥,就抢咯。祖师爷担任祭祀官,当然也就一起抢咯! 万章步步紧逼:那祖师爷怎么不辞官呢! 老师又是好一番解释,才让万章无话可说。 这样的场景有没有很熟悉,这样的孩子有没有很熟悉?其实这种孩子看似处处“怼”老师,实则时时在动脑,时时和老师相互应和。这种头脑风暴般快速运转的思维,值得我们珍惜。

公孙丑和万章的故事有?+孔子孟子的成语各5个

孔孟之道 孔席墨突 周情孔思 孔席不暖 孟母三迁

《孟子》万章上:劳而不怨

2021.09.22周三晴Day264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408 《孟子》万章上 一     【原文】     万章[1]问曰:“舜往于田[2],号泣于旻天[3],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4]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5]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6],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7]: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1]万章:孟子的学生。     [2]舜往于田:舜在田地里干活。     [3]号泣于旻(mín)天:对天一边哭泣一边诉说。     [4]怨慕:怨恨而又依恋。     [5]长息:公明高的学生。     [6]于父母:对待父母。     [7]恝(jiá):无忧。     【译文】     万章问:“舜在田间干活,对着天又哭又说,他为什么会哭呢?”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是又怨恨又依恋。”     万章说:“‘父母喜欢他,他高兴而不懈怠;父母厌恶他,他发愁而不怨恨。’可是舜帝为什么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呢?” 孟子说:“长息曾经问公明高:‘舜在田间干活,这些我已经听说过。可他对着天一边哭泣一边诉说,这样对待父母,我就有些不理解了。’公明高回答:‘这并不是你所能够理解的。’公明高认为,孝子之心并不能像现在这样无忧无虑:我尽心尽力地耕田,恭敬地履行儿子的责任,父母不喜欢我,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尧帝让他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以及上下百官带着牛羊粮食等,到田地里去服侍舜,天下间的士人也都奔着舜去了,尧帝准备将整个天下都让给舜。舜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就好像一个无处可去的穷人。天底下的士人都非常喜欢他,每个人都盼望舜能够成为君主,可是这样仍不能消除舜心中的忧愁;美色,谁都喜欢,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也不足够消除他内心的忧愁;富有,所有人都想要,尧帝将天下送给他,也不足以消除他内心的忧愁;尊贵,每个人都想要,可把天子之位送给他,也不足以消除他心里的忧愁。人们对他的喜欢、美色、富贵,这些都不能消除舜心里的忧愁,只有得到父母的喜欢才可以消除他心中的忧愁。人在年少的时候,就会依恋父母;知道喜欢美色的时候,则依恋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则爱护自己的妻儿;做官爱戴君王,得不到君王的喜欢便会内心焦虑。终身依恋父母是大孝。五十岁还依恋父母,这是在舜身上看到的。”     【解析】     舜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即便面对再多的美色、权贵,都不足以消除他内心的忧愁,甚至连万人之上的君子之位,也无法让他展眉。在孟子看来,要终生依恋父母,爱护妻儿,才是常人所为。     二     【原文】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1]父母,是以不告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2],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3]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4]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5]?”     【注释】     [1]怼(duì):怨。     [2]廪:米仓。     [3]掩:填塞。     [4]圉圉(yǔ):没有舒展的样子。     [5]奚伪焉:怎么是假装的呢。     【译文】     万章问道:“《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办?一定要先告诉父母。’相信这种说法的,没人比得上舜。但舜没有告诉父母便娶亲,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告诉了父母就无法娶亲了。男女在一起生活,是很重要的人伦关系。如果告诉了父母,就会破坏这最重要的人伦关系,最后还会埋怨父母,所以才不告诉父母的。”     万章说:“舜没有禀报父母便娶妻,我已经听您说过。尧帝将女儿嫁给舜也没有告诉舜的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尧帝也知道如果告诉了舜的父母,就不能把女儿嫁给舜了。”     万章说:“父母让舜去修补米仓,舜的父亲将梯子抽去,放火烧米仓;父母又让舜去淘井,其他人出来后,他的父亲便填塞了井口(却不知舜已经从旁边的出口出来了)。舜的弟弟象说:‘谋害舜的计策都是我的功劳。牛羊给父母,米仓给父母,盾戈给我,琴归我,弓归我,两个嫂嫂则负责服侍我休息。’象走入舜的房间,舜正坐在床上弹琴。象说:‘我非常想念你。’他的神色有些不自然。舜说:‘我一心想着自己的子民,你替我去治理吧。’我不理解,舜难道不知道象要杀害自己吗?”     孟子说:“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象忧虑他也忧虑,象高兴他也高兴。”     万章说:“难道舜是假装开心吗?”     孟子回答:“当然不是。以前有人将一条鱼送给郑子产,子产便让人养在池子里。这个人却把鱼给煮了,回来还说:‘刚开始放掉时鱼游得并不舒展;一会儿后便游动自如了;最后悠然地游远了。’子产说:‘找到了合适的去处!找到了合适的去处!’这个人出来后,说:‘谁说子产智慧过人?我把鱼煮了吃了,他却说,找到了一个好去处,找到了一个好去处。’因此,君子可以用合理的事情来欺骗他,却很难用违背常理的方法来欺骗。象装出一副敬爱兄长的样子,所以舜便会真诚地相信,并且为之高兴,怎么是假装的呢?”     【解析】     舜孝顺至极,他的父亲、弟弟想方设法地加害他,他却依然遵从道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孟子看来,舜真正相信了弟弟的话,因为君子都是恪守正道的,也相信一些合乎情理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君子不聪明。

孟子谓万章曰翻译

孟子谓万章曰:孟子对万章说:

《孟子》三章翻译

富强大街与众不同意不

孟子文章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出自《孟子》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孟子二章读后感

第段先写文章理解孟其认识;第二段写文句或哪段印象深刻想;第三段联系自实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