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下拜受胙

2020-11-14 08:35:25经典洞见05:10 39
声音简介

齐恒下拜受胙讲了了什么故事和启示

答:故事:   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这是合乎礼的.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赏赐伯舅一块祭肉.”齐侯刚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答谢:“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只怕就会垮台,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启示: 1、对领导要时时保持尊敬。 2、受人恩泽应当怀感恩之心。 3、有感恩之心应落实在行动上。

齐桓公拜见东郭野人的典故是什么?

出自三国演义: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答案补充 不好意思,我忘了

齐桓王是齐桓公吗

没有齐桓王这个名字,是齐桓公。历史上是有齐桓公这个人物的,他是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和齐桓有区别吗?

不一定,要看语境。 在古文中,绝大多数情况,只要提到“齐桓”,基本就是“齐桓公”。 但是, 在现在语境中,“齐桓”,可能只是个普通人名的可能性也不小。

齐桓公叫什么名字 扁鹊见齐桓公是怎样一个故事

扁鹊是春秋末年时期的名医。齐桓公是齐国的君王。他第一次召见扁鹊时,扁鹊说齐桓公的皮肤里有病,用汤药可以医治。齐桓公不信自己有病,不予理会。第二次,扁鹊说病入血脉,用针灸可以医治。齐桓公仍然不信。到第三次,扁鹊看到齐桓公后马上就走。齐桓公派人去追问,扁鹊说齐桓公的病已经入骨髓,无药可救了。果然,不出几天齐桓公就死了。这个故事也叫讳疾忌医,就是自己太轻信自己没有病,不相信医生的话,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最后小病变成大病或不治之症。

齐桓公拜见东郭野人请讲述这个故事,语言简洁

春秋时齐桓公亲自去看一个小臣,两次都没见着.旁人劝他不要去了,他不听,第五次去才终于得见.

邹无忌拜见齐桓公 讲城北徐公

邹忌身高八尺多一些,并且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了照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及不上您的美丽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观察他,自认为(自己的样貌)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畏惧我;客认为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于人;也用于事物。比喻事物时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肓;不能读作“mánɡ”。 【辨形】肓;不能写作“盲”。 【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辨析】~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药”偏重在“救”、“药”;比喻毛病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广。 【例句】由于母亲~;这个新战士整日无精打采;茶饭不思。

齐桓公小故事

  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齐桓公之死的成语?

齐桓公之死的成语,等到齐桓公死的那一天,哥儿五个相互攻击,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宫里没有齐桓公的亲人相守,别人谁也不敢把齐桓公装进棺材,过几天齐桓公就死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句成语,叫作讳疾忌医。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