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简史12哈萨克族的文化与艺术3语言与文字

2020-11-29 16:22:20地球村过去那些事41:53 334
声音简介

哈萨克族历史上的美女

汉朝时候汉武帝之子燕王曾经那该族一名女子为妃。 元朝时候,蒙古军队远征的时候,开始出现描写该族的女子

哈萨克族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哈萨克族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哈萨克族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哈萨克族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哈萨克族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哈萨克族人是怎样驯鹰的 哈萨克族驯鹰术

新疆哈萨克族是捕捉猎物的能手。他们捕捉不用现代化的武器。而是用传统的武器——鹰和猎狗。鹰作为猎手的“空军”,狗则作为“陆军”,只要“空陆军”齐出动,猎手准会满载而归。鹰是一种凶猛而灵敏的动物,要想捉住并驯服它,非得有一套适用的方法。哈萨克族猎手都有一套独特而有趣的驯练方法,使鹰成为猎人的最好帮手。 哈萨克族牧民用网、夹子、套子等工具捉住大鹰,或是在高山中掏来小鹰之后,首先给其戴上皮制的面罩,使它什么也看不见。若是雏鹰则要关在笼里喂养一段时间。驯鹰的第一步首先是打掉它的威风,方法是让鹰站在一根木棍上,木棍的两头系上绳子,来回摇晃,使鹰站不稳。经过昼夜不停的摇晃之后,鹰被弄得神魂颠倒,头晕目眩,久而久之,鹰便会晕倒在地。这时,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过来。然后给饮盐水或是茶水,而不给食物。原来威风凛凛的鹰,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变得有气无力。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折磨”之后,鹰渐渐被驯化。下一步开始喂食,喂食时不是将肉送到嘴边,而是驯鹰人员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子上,让鹰过来叼着吃。 这个时候鹰已被饿得快发疯了,见了肉就会不顾一切去叼,驯鹰员慢慢地将肉离鹰的距离越拉越远,使鹰由跑过来叼着吃,到飞过来叼着吃,每次都不能给吃饱。用这种方法直到鹰飞起来,又飞到驯鹰员的手臂上叼肉吃,说明已驯化得差不多了,不过这些驯化活动都是在室内。 更重要的是在室外的驯练,在室外驯鹰时,先要把鹰尾部掌握平衡和升降的16根羽毛用线缝起来,使鹰飞不高,也飞不远,只在小范围内活动。驯练它捕捉猎物时,不再用肉,而是把活兔子捉来拴在草地上或在狐狸皮上捆上肉,让鹰去叼着吃,等这种训练差不多时,则要把尾部的缝线拆掉,但要在腿上拴一根长长的绳子,像放风筝似的让它去捕捉“猎物”,等熟练之后,可以将手中的绳子松开,但还不能将腿上的绳子取掉,即便是它飞跑了,绳子还会吊在空中,骑马很容易追回来。 哈萨克族的驯鹰方法十分严格,而又符合科学道理,所以他们的成功率很高。在正式放鹰捕猎时,给鹰既不能喂得过饱,也不能喂得过少,否则会影响鹰捕捉猎物的积极性。喂食适量才能使鹰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哈萨克族牧民多在冬季用鹰捕捉黄羊、野兔、狐狸等猎物,每次出征总是满载而归。

哈萨克族有什么经典的书

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

哈萨克族传说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尔的首领,深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后来,因战争失利,部众四散,他身负重伤,单独一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行走。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戈壁滩上犹如火炉一般。重伤和饥渴,使他生命垂危倒在戈壁滩上。突然,天上飞来一只白色雌天鹅。 它给卡勒恰哈德尔几滴口涎,然后把他带到湖边。卡勒恰哈德尔喝了水,伤病好像完全消失。顷刻间,这只白色雌天鹅突然变成一位美丽饥雀态的少女,于是两人结为夫妇。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意即“白天鹅”。 后来,哈萨克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别克阿尔斯,次子名阿克阿尔斯,三子名江阿尔斯。他们的后裔分别为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玉兹,当于地域性的部落联盟);由于三个玉兹都是“哈萨克”的后裔,所以大、中、小玉兹的人们便以“哈萨克”为自己的民族名称。 扩展资料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萨克人的日常饮食里,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 一日三餐,白天的两餐,主要是饮用砖茶和茯茶煮出来的清茶或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在煎好的浓茶里加点盐,兑点奶和奶皮、酥油,伴之以馕或炒面、炒小麦,这是早餐和午餐。晚上吃一顿带有肉、面的主食,大量饮茶,冬可驱寒,夏可解暑。因为食肉多,喝茶可帮助消化和增加营养。 在冬季来临,大雪即将封山的时候,哈萨克人要宰杀一些马、牛、羊,再把部分肉加工成马肠子岁野、牛肉灌肠和熏肉、炒肉片等作为冬储肉,这样加工出来的肉可以吃到来年的春天。 哈萨克族的奶制品主要用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制成。有谚语说:“奶是哈萨克的粮食”。可见奶制品在哈萨克族食品中的分量。奶制品的种类主要有鲜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奶糕、马奶酒等等。 因游牧生活需不断搬迁,哈萨克族面食的制作方法也简单、方便,不受条件限制,传统面食主要烂源有烤饼,油饼、炒小麦、“那仁”(把煮熟的羊肉切成小块覆盖在面条上的一种手抓饮食)、“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等。 生活在城市里的哈萨克族除了上述的部分饮食外,还跟周围的兄弟民族学会了做各种风味的饭菜,饮食结构趋于多元。同时,反过来又影响了农牧区的哈萨克人,丰富了他们的餐桌。维吾尔族的米肠、面肺子,回族的粉汤等都成为哈萨克人的家常便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哈萨克族起源 白天鹅的传说

哈萨克族语言大全?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哈 萨 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哈萨克族有哪些名人

阿布莱汗 是哈萨克族英雄 热阿依木别克 伟大英雄 李白,阿拜,木合塔尔 诗人 哈基姆汗 摔跤手 努尔苏力坦 哈萨克第一位总统

哈萨克族出过哪些名人?

法拉比(870-950):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通晓多种语言,在哲学、心理学、音乐、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人文学等领域均有非凡成就,有20余部著作传世,代表作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亚里士多德与埃利亚派之间的鸿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幻想》、《科学的起源》、《音乐全书》等。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尔(1499-1550):16世纪哈萨克杜拉惕部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历史巨著《拉失德史》是研究中亚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著作,引起世界历史学界的关注,有英文、中文等译本。阿布赉(阿布里曼素尔)(1711-1771):哈萨克汗国著名可汗。他勇敢地担负起领导抗击侵略的历史重任,在1723-1756年长达30多年的哈萨克-准噶尔战争时期,不仅表现出他的军事天才,而且在清王朝、准噶尔和俄国的外交关系中显露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1757年遣其11部各头人组成使团前往北京朝觐。接着于1758、1759、1760年连续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热河朝觐,同时促进了哈萨克汗国与清朝的贸易往来。阿布赉曾出兵征讨布亦鲁特部和中亚及伏尔加河一带的卡尔梅克人,取得重大胜利。

哈萨克族出过什么名人

古代名人 法拉比(870-950):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通晓多种语言,在哲学、心理学、音乐、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人文学等领域均有非凡成就,有20余部著作传世,代表作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亚里士多德与埃利亚派之间的鸿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幻想》、《科学的起源》、《音乐全书》等。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尔(1499-1550):16世纪哈萨克杜拉惕部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历史巨著《拉失德史》是研究中亚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著作,引起世界历史学界的关注,有英文、中文等译本。 阿布赉(阿布里曼素尔)(1711-1771):哈萨克汗国著名可汗。他勇敢地担负起领导抗击侵略的历史重任,在1723-1756年长达30多年的哈萨克-准噶尔战争时期,不仅表现出他的军事天才,而且在清王朝、准噶尔和俄国的外交关系中显露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1757年遣其11部各头人组成使团前往北京朝觐。接着于1758、1759、1760年连续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热河朝觐,同时促进了哈萨克汗国与清朝的贸易往来。阿布赉曾出兵征讨布亦鲁特部和中亚及伏尔加河一带的卡尔梅克人,取得重大胜利。 阿拜·库南拜(1845-1904):哈萨克族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民主主义诗人,近代哈萨克书面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纯洁精炼的语言和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长诗、散文和哲学作品。他为哈萨克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以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对哈萨克草原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细致、入情入理的解剖,提出尖锐而又令人心悦诚服的评判。他善于用非常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并热情歌颂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向往。他以既富于哲理性,有富于战斗性文章启迪了哈萨克人民的思想,赢得了哈萨克人民的崇敬。他的大量诗歌和箴言无论其思想性,还是其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阿拜的作品有俄、美、英、法、土耳其、中等译本,得到广泛好评。 现代名人 热依扎·阿里木江(1986年7月15日):哈萨克族80后[1],代表作《后宫甄嬛传》(饰叶澜依),电视剧《爱情自有天意》《爱啊哎呀,我愿意》。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