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伍子胥:最强特工头目竟然死在了美女间谍西施的手上(下集孙子出场)

2020-12-27 18:00:45茂桐笙花文化11:48 4265
声音简介

本集内容重点:

1、伍子胥这位强大的复仇者与谍战之祖,最终竟死在了更为强大的复仇者与间谍手上。

2、勾践带着范蠡,甘心情愿在吴国为奴三年,目的不仅是为了迷惑夫差,也是为了将自己作为间谍,亲自收集情报,日后好报仇雪耻。

     而当勾践了解到差不多的时候,为了能顺利离开,他超水平发挥了自己超强演技,对夫差大献殷勤,每天打杂,养马,烧水,洗脚,砍柴,做饭,甚至不惜用舌头代替显微镜去验夫差的大便……终于骗得夫差感动的泪水,夫差觉得勾践太忠心了,于是将他放回了越国

3、勾践回到越国,开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自身的间谍使命已然完成,接下来需要派出更专业的间谍,一则要收集更多的情报,第二要能影响夫差的决策,第三还要对付伍子胥。

4、范蠡派出间谍西施。

5、公元前494年,伍子胥终于被迫下出了一步死棋,那就是趁着出使齐国去下战书的机会,偷偷将自己儿子托付给齐国大夫鲍牧,以免吴国被灭自己也得跟着绝后。

6、公元前484年,伍子胥出使齐国刚回来,吴王夫差就送了一把宝剑给他,让他自杀。


题伍子胥庙壁   明 唐伯虎

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

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

孙武怎么治伍子胥?

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名字咱们中国人都很熟悉,两人共同辅佐吴王阖闾,攻伐楚国,建功立业,伍子胥的故事比较丰满几乎是家喻户晓,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孙武,孙武除了一本《孙子兵法》,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线索,史书对孙武的军功记载,却语焉不详,不像孙膑的围魏救赵、韩信的十面埋伏、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那样,有精彩生动的故事,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有针锋相对的人物。 再者成书于战国的史书《左传》《国语》均无孙武其人,关于孙武的最早记载是在《史记》。其中《左传》偏记事,《国语》偏记言,是公认关于春秋史最详细而客观的历史散文,但两本书均未提到孙武其人。《左传》详细记载了吴王阖闾攻破郢都之战,却只提到伍子胥,没有提到孙武;《国语·吴语》更是很大程度直接取材于吴国史料,却也没有孙武其人的记载。 其实历史上对孙武的身份的怀疑一直都有,只不过,曾经最出名的是“武膑合一”这个观点,就是认为孙子其实指的是孙膑,《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其实是一本书,这个观点影响非常深远,就连史学大师钱穆都这么认为,但是,在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否定了这种观点,因为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膑就是孙子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一直认为孙武是另外一个人呢?答案是跟《孙子兵法》的名气相比,当时的资料对孙武的记载实在太少了,唯一有名的故事,就是孙武训练吴王阖闾的爱妃们的时候,为了严肃军纪杀了两个领头的妃子。这明显不是一个真正的兵家该被记载的故事,而且一个刚出道的书生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除此之外,有关孙武的记载只有在吴王阖闾几次用兵的谋划中孙武参与其中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并没有孙武能亲临战争进行指挥的相关记载。

伍子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正确评价伍子胥?

伍子胥原名叫伍员,他本来是楚国人。但是他成为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并且帮助吴王夺取王位,让吴国变得更加强大,后面还攻打楚国并且取得了胜利。 伍子胥有着强韧的意志力和不屈的精神,他能够舍小义成大义,而且他身上强烈的意志力非一般人能够相比的。但是伍子胥本身的命运非常的悲剧,他的父兄被楚王所杀,他为了替自己的父兄报仇,所以忍辱负重,背弃了自己的国家,投奔吴国。 历史上大家对伍子胥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正义之人,但有些人却认为他叛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伍子胥。 但不管怎么说,吴子胥的思想是以治国用兵为主,而且他的思想内涵非常的丰富,是春秋晚期南方地区思想发展的一个缩影,带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伍子胥在战略、战术以及水战、城防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在辅佐吴王的过程当中,短短几年的时间,吴国年年年进攻楚国,而且攻占了不少的地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伍子胥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否则如何能够带领吴王取得节节胜利。 伍子胥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的父兄被楚王所伤害,当时吴王带兵进入郢都,伍子胥到处搜捕楚昭王,但是没有找到。 那个时候楚平王已经死了,然而伍子胥还把他的坟墓给挖开,把尸骨拖出来并且鞭尸300下,才解了自己心中的怨气。

孙武和伍子胥为什么刎颈之交?

孙武和伍子胥因为孙武救了伍子胥所以刎颈之交。孙武青年时曾隐居吴国山林,救助了受伤的伍子胥,二人结下刎颈之交,拜将阖闾,携手助吴伐楚。他们曾分道扬镳,也曾为对方以命相搏,最终阴阳相隔,公元前512年,与伍子胥商枣歼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吴王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 断交的原因 伍子胥与孙武断交主要是因为两人对于战争目的不同。伍子胥发动攻楚之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报楚平王的杀父杀兄之仇凳局冲。当吴军以弱胜强,放入郢都后,伍子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楚平王的尸体,鞭尸报仇。孙武战争的目的在于攻楚是腊宴为了吴国争霸,消除楚国的危险,实现吴国的安宁,也就是以战止战。所以,孙武会与伍子胥发生根本矛盾,道不同不相与谋,一对好友就此断交。

伍子胥的典故

关于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其中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悉贺他,把二人带进衡颤自己的居所睁拦派,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

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本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因被奸人所害,连累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伍尚为救父亲只身赴死,并嘱咐伍子胥为父兄报仇。伍子胥便逃往宋国投靠已逃亡的太子建,后逃往晋国,晋顷公让太子建到郑国去做内应,谁知被发现,太子建被杀,伍子胥便跟随建的儿子胜逃奔吴国。

伍子胥四个典故

伍子胥的四个典故有:一夜白头、伍子胥投江、千金报恩、含庆端午起源。 1、一夜白头 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他,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时,一夜之间白了头。最终在东皋公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逃出昭关。 2、七星龙渊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伍子胥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隐老蔽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 3、千金报恩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一位浣纱姑娘赠饭于他。伍子胥吃完后,要求姑娘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于是抱石投水而亡。后来,伍子胥大仇得报,为了报答姑娘的恩情,他就把千金投入姑娘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4、端午起源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着多种说法,除了伍子胥、屈原和曹娥等人物纪念说。 后世对伍子胥的纪念 地名纪念。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 节日习俗。当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马革裹尸抛入江中,沿江漂至今胥口,当地民众捞起予以厚葬,自发建造了胥王庙,此地由此更名胥口。每年端午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灶州伍氏后人都会来这里举行祭拜仪式,同游客一起向胥江抛粽子。

与伍子胥有关的成语

【吴市吹箫】: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有关于伍子胥的书吗

1. 易卫华著。《名人传记--伍子胥:奇谋战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司马迁.《伍子胥列传..史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上下五千年-23 伍子胥过昭关。 4.冯至著,历史小说《伍子胥》《春秋》《吴越春秋》《史记》 希望对你有帮助

伍子胥的作者是谁

伍子胥(公元前559 —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1-2] ,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3] 。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有关于伍子胥的书吗

1. 易卫华著。《名人传记--伍子胥:奇谋战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司马迁.《伍子胥列传..史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上下五千年-23 伍子胥过昭关。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