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七窍病-2鼻病-1论+55方+6灸

2022-05-04 00:38:06思索遇见14:55 222
声音简介
卷6-七窍病-2鼻病-1论+55方+6灸

55-1治鼻塞,脑冷,清涕出方。
通草、辛夷(各半两)、细辛、甘遂(一作甘草)、桂心、芎䓖、附子(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蜜丸,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丸如大麻子,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
55-2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细辛、蜀椒、干姜、芎䓖、吴茱萸、附子(各十八铢)、桂心(一两)、皂荚屑(半两)、猪膏(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绵裹,苦酒渍一宿,取猪膏煎,以附子色黄为度,去滓,绵裹纳鼻孔中,并摩鼻上。
灸6-1
涕出不止,灸鼻两孔与柱齐七壮。
55-3香膏+4-1
治鼻塞窒。
白芷、芎䓖、通草(各十八铢)、当归、细辛、莽草(《短剧》并《翼》作薰草)、辛夷(各三十铢)。
上七味、㕮咀,以苦酒渍一宿,以不中水猪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去滓,绵沾如枣核大,纳鼻中,日三。(《短剧小品》加桂心十八铢)。
55-4香膏+4-2
治鼻不利。
当归、薰草(《古今录验》用木香)、通草、细辛、蕤仁(各十八铢)、芎䓖、白芷(各半两)、羊髓(四两猪脂亦得)。
上八味、㕮咀,以微火合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纳鼻中,日二。先患热后鼻中生赤烂疮者,以黄芩、栀子代当归、细辛。
55-5治鼻窒,气息不通方。
小蓟一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55-6又方:瓜蒂末少许,吹鼻中,亦可绵裹塞鼻中。
55-7又方:槐叶(五升)、葱白(切一升)、豉(一合)。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55-8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清水出不止方。
取当道车辗过蒺藜一把,捣,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卧,使人满口含取一合汁,灌鼻中,使入不过,再度大嚏,必出一两个息肉,似赤蛹,(一方有黄连等分同煎。
55-9治鼻齆 [wèng]方。
通草、细辛、附子上三味各等分末之,以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
55-10又方:甘遂、通草、细辛、附子(等分)上四味末之,以白雄犬胆和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鼻中。辛热涕出,四五升瘥。亦治息肉。
55-11又方:炙皂荚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
55-12又方:干姜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
55-13又方:铁锁磨石,取末,以猪脂和,绵裹纳之,经日,肉出瘥。
55-14又方:以马新屎汁,仰头含满口,灌鼻中。
55-15又方:伏面临床前,以新汲冷水淋玉枕上,后以瓜蒂末,绵裹塞之。
55-16治齆 [wèng]鼻有息肉,不闻香臭方。
瓜丁、细辛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绵裹如豆大许,塞鼻中,须臾即通。
55-17通草散+2-1
治鼻中息肉不通利。
通草(半两)、矾石(一两)、真珠(一两)。
上三味末之,捻绵如枣核,取药如小豆,着绵头,纳鼻中,日三易之。(一方有桂心、细辛各一两,同前捣末和,使之。)
55-18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矾石(六铢)、藜芦(六铢)、瓜蒂(二七枚)、附子(十一铢)。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以小竹管吹药如小豆许于鼻孔中,以绵絮塞鼻中,日再,以愈为度(《古今录验》葶苈半两)。
55-19治鼻中息肉方。炙猬皮末,绵裹塞之三日。
55-20又方:细筛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
55-21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方。
烧矾石末,以面脂和,绵裹着鼻中,数日息肉随药消落。
55-22又方:末瓜丁如小豆许,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数度。
55-23又方:细辛、釜底墨上二味末之,水和,服方寸匕。
55-24又方:绵裹瓜蒂末,塞鼻中。
55-25羊肺散+2-1
治鼻中息肉梁起。
羊肺(一具干之)、白术(四两)、苁蓉、通草、干姜、川芎(各二两)。
上六味末之,食后以米饮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55-26又方:通草(十三铢)、真珠(六铢)、矾石、细辛(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捻绵如枣核,沾散如小豆,并绵纳鼻中,日再三。
灸6-2
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
灸6-3
又,灸挟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
55-27治鼻中生疮方。烧祀灶饭末,以敷鼻中。
55-28又方:烧故马绊末,敷鼻中。
55-29又方:偷孝子帽以拭之。
55-30又方:乌牛耳垢敷之。
55-31又方:以牛鼻津敷之。
55-32又方:捣杏仁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
55-33又方:烧牛、狗骨灰,以腊月猪脂和,敷之。
55-34治疳虫蚀鼻生疮方。
烧铜箸头,以醋淬之数过,取酢敷之,又以人屎灰涂之,瘥。
55-35治鼻痛方。
常以油涂鼻内外,酥亦得。
55-36治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如指头大,纳鼻中,以鼻吸取脂,须臾脂消,则物逐脂俱出也。
论1-1曰:鼻头微白者亡血,设令微赤非时者死,病患色白者皆亡血也。凡时行衄不宜断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可断,即以龙骨末吹之。九窍出血者,皆用吹之。
55-37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气急,此是劳热所致方。
生地黄(八两)、蒲黄(一升)、地骨皮(五两)、黄芩、芍药、生竹茹(各三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
55-38凡吐血、衄血、溺血,皆脏气虚、膈气伤或起惊悸,治之方。
生竹皮(一升)、芍药(二两)、芎䓖、当归、桂心、甘草(各一两)、黄芩(二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三升下药,煎取二升,分三服。
55-39治衄血方。
伏龙肝(二枚如鸡子大)、生地黄(六两)、川芎(一两)、桂心(三两)、细辛(六铢)、白芷、干姜、芍药、吴茱萸、甘草各三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55-40生地黄汤15-5
主衄方。
生地黄(八两)、黄芩(一两)、阿胶(二两)、柏叶(一把)、甘草(二两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55-41又方:生地黄三斤(切)、阿胶二两、蒲黄六合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55-42治鼻出血不止方。
干地黄、栀子、甘草(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风热者,以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
55-43治鼻衄方。
地黄汁五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忌酒炙肉,且服粳米饮。
55-44又方:饮小蓟汁。
55-45又方:以冷水净漱口,含水以芦管吹二孔中,即止。
55-46又方:取乱发五两,烧作灰,以管吹鼻中枣核大。不止,益吹之,以血断止。并水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已困不识人者,服亦佳。
55-47又方:取人屎尖烧灰,水服并吹少许鼻中,止。
55-48又方:五月五日取人屎,烧作灰,冷水服五分匕。
55-49又方:以胶贴鼻头上,至顶及发际三寸,止。
55-50又方:新马屎汁灌鼻中,及饮之。
55-51又方:以湿布敷胸上。
55-52又方:淳醋和土涂阴囊上,干,易之。
55-53又方:韭根葱根取汁,悬头着一枣大纳鼻中,少时更着,两三度瘥,葱白捣汁亦得。
55-54治鼻出血不止方。捣楮叶汁,饮三升,大良。
55-55又方:张弓令弦向上,病儿仰卧枕,弦放,四体如常卧法。
灸6-4
衄时痒痒,便灸足大趾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治阴卵肿。
灸6-5
又,灸风府一穴四壮,不止,又灸。
灸6-6
又,灸涌泉二穴各百壮。

【灸春堂】艾灸为什么能防病治病?

防病是可以的,但是治病只能治一些比较轻微的病症。因为艾灸本身就是一种保健性的东西,它并不是治病的药物。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艾灸真的能治病吗?

艾灸的确能治病,我婆婆13年股骨颈骨骨折手术后引发静脉血栓,下肢肿的很严重,控一会儿,脚都变成深紫色了。去医院医生都不爱接收,因为医院治疗血栓都是注射一种溶栓的药物,副作用很大,我婆婆还高血压,说是严重的会引起内脏出血和脑出血,我们听了也害怕,又快过年了,就想着先回家吧,过完年再去医院。回家后我就尝试用了长生鹤的艾条灸疗法,告诉公公之后每天坚持给婆婆艾条灸疗法,没想到一周后就明显消肿,坚持了两个月基本痊愈,又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有血栓啊!之后婆婆一直坚持艾条灸腿部患处,现在已经拆钉走路了,而且下雨阴天也不会酸痛说明恢复的很好,应该也和长生鹤艾条灸疗法有关系! 我本人也不懂中医,就是用最直接的方法,艾灸有病的地方,没想到真的有了效果。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针灸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有:(一)镇痛作用:①外周神经作用;②中枢神经的作用;③脊髓水平;④丘脑水平;⑤大脑皮层水平;⑥中枢神经递质作用。(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1)针灸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2)针灸对血压的影响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3)针灸可治疗呼吸方面的疾病;(4)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5)针灸对肾与膀胱功能具有调节作用;(6)针灸可调节子宫的功能;(7)针灸对神经功能亦具有调节作用;(8)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三)防御免疫功能。由此可见针灸治病是有着具体的物质基础的7

艾灸能治什么病

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专家提到,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 ,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 关节性疾病  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 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 杂病  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 顽固性疾病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专家这样解释到,艾灸治疗疾病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的,即便是同一个疾病,选取的穴位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要严格根据疾病来分艾灸穴位的话,比较难。但是可以根据疾病类型选取一些通用的穴位,来达到保健和防治的作用。  保健选穴: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 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 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 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疾病选穴: 消化性疾病、女性的子宫下垂、头晕可以选择百会穴治疗。 失眠:通过辨证非阴虚、热证之后可以选择百会、风池、三阴交及足三里治疗。 颈椎病、颈部疼痛可以选择风池、大椎、督脉和膀胱经上的一些穴位来治疗。 肩部疼痛可以选择肩髎、肩髃、手臂等穴位。 专家建议,一些容易选取的保健穴位例如足三里、百会等网友们可以自己在家中自己艾灸,但是如果是关系到疾病的治疗,还是建议到医院由医生经过辨证之后系统地治疗,以保证疗效。

针灸治病到底好不好?

针灸治病是中国传统物理疗法,是激发本体自愈功能的方法,根据中医很多理论,运用经络规律来施治。所以是中医里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有的施治不得法就有损元气,但掌握的好的就不会有这个现象,所以说,针灸运用高明的医师是完全可以控制,是最好的疗法。哪行里都有混子和骗子,所以不能以点代面。我认为:有病就首选针灸,其次是按摩,最后用中药,都是扶正驱邪之法,是中国也许是我们世界医学的真谛所在,我们中医治病治愈就不复发,就证明了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太多了,有兴趣自己学了解一下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一般治疗的疾病是比较多的,可以及时遵医嘱治疗。多数骨病是可以治愈的,治疗最主要的是坚持自我锻炼与按摩,同时可辅以药物及理疗和局部封闭疗法。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针灸几乎对所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的基础是经络腧穴学, 中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互相联系的系统, 内到五脏六腑,外到四肢百骸、骨肉筋皮等,彼此之间都有联系, 而联系表里、疏通阴阳的就是经络, 穴位就是经络上的敏感点和特殊的反应点, 所谓不通则痛,经络穴道上出现气血淤阻、过剩或虚弱的情况, 就会产生病痛。 而针灸正是直接作用于经络腧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就是透过银针刺入穴位,施展补泻手法;而“灸”则是通过点燃艾柱或艾条,给予穴位温热、通透的刺激。两者同样都是疏通阻塞的经络,调理阴阳,使人体恢复健康 由于针灸是作用于人体的经络,可以说对所有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痛症(包含肌肉关节痛、经痛、胃痛等)的效果特别明显,因为不通则痛,中医认为疼痛就是由于经络的阻塞和失调而出现的,因此针灸对痛症的治疗效果,甚至比药物还好得多 如果是给合格的针灸医师,在合格的医疗场所治疗,可以说是不会有任何后患的。吃药还有人会有过敏反应,但针灸最大的风险也不过就是晕针(有些人对银针恐惧,针刺后会出现短时间的晕眩)和断针(针具断在皮肤下,这是针具没有保养好才会发生的事故)而已

我小时候生病做过中医的针灸

针灸的针较细,是实心的、圆形的,不象注射针头,因需有药物通过,固较粗,并且为扇面,对组织破坏大,很容易破坏到毛细血管,故出血可能性就大。针灸针对组织破坏小,出血的几率就很小。但也不是说针灸的针就不出血,只是出血的几率相对很小。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艾灸和针灸一样,都是在人体内部的信息通路上选择相应的部位,以特定是因子,人工激发感传作用,使良性循环得以恢复和巩固,恶性循环得以遮断和阻滞,从而达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针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双重作用。只不过,从某些意义上讲,艾灸的作用是补多泻少,针灸是作用是泻多补少。针灸主通经脉,不能补元阳。艾灸法是先补而后泻。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让邪气自除。“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泻,不足可补”,是艾灸疗法对这些中医基本原则的灵活运用。 古人强调养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至少在日常习惯上,“宁事温补,勿事寒凉”。我们现代人,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已太难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的环境,加上不恰当地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贪食生冷食物,经常身体保温不当、熬夜等等,人体健康所倚赖的阳气,容易被加速损。增加炉膛中的生命之火,变得越来越为现代人所需要。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