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少阳病病脉证治5-8

2023-08-02 13:36:43荆老师爱中医22:30 1万
声音简介

金匮要略里面“病脉证并治”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病的脉证并治,还是什么病的病脉证并治?

是:病、脉、证及治法.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证(头项强痛而恶寒),治法根据不同病脉证采取不同治法.

阴不治阳为阳病,阳不治阴为阴病是什么意思

此为阴阳之间对立制约关系的失调,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病理情况的发生。 阴不治阳为阳病:就是阴虚或阳盛导致阴不能制约阳导致阳偏盛,表现出阳盛的证候或病理情况。 阳不治阴为阴病:就是阳虚或阴盛导致阳不能制约阴导致阴偏盛,表现出阴盛的证候或病理情况。 举例说明:寒不能制约热导致热更盛,表现出热象。

伤寒论 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为什么? 什么是阳病,什么是阴病?

  阳病指张仲景六经辩证的三阳脉为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阳病见阴脉者死”,指三阳病过程中,脉象由表现为阳气亢奋,搏指有力的“阳脉”,转为气息微弱,应指乏力的“阴脉”,反映了正气衰败,“阳去入阴”,病势深重的病理机转,故称“死”候。   阴病指三阴脉为病(即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阴证而见浮大数动洪滑之阳脉,虽然脉与证不相符,但在伤寒来说,多为阳气来复,正能胜邪,从阴出阳之象,提示病情好转。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怎么解析啊

所谓阴病,就是所患疾病表现出阴的特点,如果怕冷,面白,舌胖,小便清长等,而这个阴病不是由于外邪导致的,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导致阴偏盛,所以要治阳,补阳气,以消阴翳。同理,阳病治阴是阴虚导致阳偏盛

阴盛则阳病,为什么阳病治阴呢?

调整阴阳,使之恢复或保持平衡(稳定在正常限度之内,亦就是阴阳的自和与平衡。),达到阴平阳秘,使人体生命活动得以稳定、有序和协调。 阴阳偏盛,相对来说是指人体在正常的阴阳自和平衡之上,感受邪气(有内因和外因之分),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故治疗就相应的采用“泻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 阴阳偏衰,相对来说是指人体在正常的阴阳自和平衡之下(阴阳双方都偏于虚弱的状态),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故宜采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 (亦就是说人体偏虚弱的状态下,泻法肯定要谨慎用之,“补其不足”才是原则。) 单纯虚证的治疗原则亦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有哪个人知,中医号脉,是靠什么来取证病人得什么病。

中医号脉,是靠脉象来取证病人得病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阳病治阴是什么意思

阳病治阴,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为阳病。这种阳病不能用寒凉的药去治疗,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用壮水滋阴的方法,以抑制阳亢火盛。此原则即为“阳病治阴”。

中医“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怎么解释?

所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指阴阳偏衰而出现的治法。其中,阳病,是指阴偏衰(阴小于正常的量)而导致阳虚性的偏亢(阳不是真的多了,而是由于阴减少而表现出的亢进)。所以这时候要“治”阴,也就是把阴给培护起来,阴阳就可以达平衡。这时应该用滋阴的药物把阴升起来,而不是用寒凉的药物把阳降下去。你可以这样理解,这当中的“病”就是“虚性偏亢”,“治”就是“培护”“增加”。那么阳病治阴就是阳虚型偏亢,需要增加阴的份量。阴病治阳就是阴虚性偏亢,需要增加阳的份量。

中医“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怎么解释?

【阳病治阴】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患阳热盛的病,损伤了阴津,治疗应滋阴。例如:温病日久末愈,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超过手足背热,脉虚大,用甘润滋阴之剂,宜用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疾病的症状在阳经,而针刺阴经。例如:足阳明胃经有病变而呕吐,可刺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 个人认为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滋阴来达治疗阴虚导致的虚热证 【阴病治阳】 同理 所谓阴病,就是所患疾病表现出阴的特点,如果怕冷,面白,舌胖,小便清长等,而这个阴病不是由于外邪导致的,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导致阴偏盛,所以要治阳,补阳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个人认为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补阳方法来治疗阳虚导致的虚寒证 部分参考 部分更改 仅供参考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湿病脉证并治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鼻塞方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右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小许,嚏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汉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