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 19 点心单 (上)

2023-11-27 20:16:23溪溪故事乐园10:28 1072
声音简介

美食的俘虏19是漫画的第几话

hgftyrfty

韩版深夜食堂19集歌曲

When you were young enough Doing all that fun kid stuff Did you think of what you'd be Marco polo in the pool Kickball games behind the school Playing tag and hide 'n seek When you grow up what kind of boy will you be Oh what w...

求美食文,种田文,随身空间,各种求TAT

异界美食人生

《随园食单》中的饮食思想有哪些?

一再的强调,烹饪美食的时候选择的食材一定要新鲜,他还从食材的各个方面单独的介绍,也十分注重食材的搭配还有火候、烹饪方法,他说:“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对食物的本味是十分的看重了。

《随园食单》中都记录了哪些美食?

扬州方糕,昔称“运司糕”,堪称一件巧思之作。乾隆年间,卢雅雨任两淮盐运司,扬州店中作糕献之,卢雅雨大加赞赏,遂有“运司糕”之名。《随园食单》赞曰,“色白如雪,点胭脂,红如桃花。”压制好的方糕上再点缀青红丝,雪白的外衣,甘淡味美,有养阴生津,除烦止渴之功。俏皮的青红丝还可解腻消食。想来,日料公事的卢大人定少不了一盘精巧的运司糕来作陪。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第19—22题。 一箪食,一豆...

19.  因轻视不可接受。  通“德”感激   通“向”从前    用脚踢(各1分) 20.不用礼义辨别高位厚禄却接受了它,那么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分)  21.B         2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9岁的男孩低血压,要吃一些什么食物食疗啊?

体质虚弱贫血等容易导致低血压,多吃些富含铁高蛋白的食物对改善低血压有帮助,比如鸡蛋汤,虾仁炖枸杞,…都是很好的补气血食物。

护心食物有哪些 19种食物天然又健康

饮食习惯直接关系到心脏健康。如果每天选择食物时多想想哪些对心脏有益,坚持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其实有很多食物,可助你养成有益心脏的饮食习惯,如黑豆、红葡萄酒和白藜芦醇、三文鱼、橄榄油、核桃、杏仁、毛豆、豆腐、红薯、橙子、唐莴苣(甜菜之一)、红萝卜、大麦、燕麦、亚麻籽、低脂酸奶、卡宴红辣椒、樱桃、蓝莓。

家乡美食随笔

家乡美食随笔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美食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美食随笔1   我的家乡——清江——坐落于温州乐清,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沿海小镇。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不过,要说最有名的,还是三鲜面。   据说,三鲜面原来只有三种配料:白虾,蛤蜊,牡蛎。后来根据客人对口味的要求,商家又在原来的三鲜面里加上其他一些辅料或一些特色海鲜,但是,三鲜面这个名字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噢,对了,悄悄告诉你,只有我们清江的三鲜面才是正宗的!   我记得有一家三鲜面馆坐落在公园对面的小店附近。有些人,本是专程来买东西的,可经过面馆,每每闻到面馆里飘出的三鲜面特有的香气,总忍不住进去大吃一顿。还有些远方的客人,也专门赶过来吃咱们清江的三鲜面。去的多了,无论是谁都会发现,面馆不小的店面每次都是“人满为患”,两名店主忙的不亦乐乎。可见大家对三鲜面的喜爱。   三鲜面不仅受人喜爱,做法也比较奇特。   首先准备:姜1小块,鸡蛋1个,小黄鱼1条,蛏子,白虾,鳗干,蛤蜊,牡蛎,葱,小青菜以及其他必要的配料。第一步要做姜蛋。把姜洗净,去皮,切片,一半切末,一半留着备用;鸡蛋搅匀加入姜末,再搅匀,搁在一旁。锅里放少许油,小火,煎姜蛋,煎好了拿出来备用。第二步,在锅里放油,加姜片,烧6成热,放小黄鱼,接着是鳗干,煎的颜色有点黄了就放蛏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再放入白虾和适量盐,水开了放面食,水再次开时加适量味精,放牡蛎,葱叶,小青菜就可以出锅了。一口下去,第一个感觉是烫,然后就尝到了鲜,一口面进肚,就马上想再来一口,哪管什么“烫”!   呵呵,动心了吧?我们小镇永远欢迎你的到来! 家乡美食随笔2   家乡有无数种美食,真的想全记下来。但太多了,不可能,只能将我认为好吃的东西记下来,留给后人。一位伟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拨面条就是民族的。   在几十年前,一位同事曾以《香喷喷的拨刀面》为题写过散文,发表于本地报刊上,家乡的美食也因此闻名。   拨面条可是一种美食。小时候,吃顿拨面条是一个梦。因为那时候每口人一年也就分十来斤荞麦,平日里不来客人谁家也舍不得吃。   荞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期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毫米,雨大了将停止生长,甚至是颗粒不收。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的谜语就是关于荞麦的:红梗绿叶开白花,五方六月才种它。三块小瓦,盖个小房,里面住着个白姑娘。这些,是荞麦的真实写照。但荞麦由于生育期短,种植要求条件高,产量低,农民都不喜欢种。不过荞麦面好吃,荞麦皮是上等的枕头填充物,特别是荞麦面的拨面条儿,别有风味,农民为了尝鲜还是要种的,如今在我家乡的市场上,新鲜的荞麦面1斤已经是4斤白面的价格了。   关于荞麦的故事有好多,但我感觉“三片瓦”的故事更有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对贫苦的农民夫妇,住在一间又低又窄的茅屋里,茅屋上只盖着三片瓦,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三片瓦家”。三片瓦家虽然穷,却养了三个漂亮姑娘,大姑娘大麦,小姑娘小麦,二姑娘荞麦。   大麦和小麦,高高兴兴地嫁给了两个庄稼人,成家立业,男耕女织,日子过得热火。只有二姑娘荞麦,跟大姐小妹不一样,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人懒,什么活也不干,什么苦也吃不了,还爱吃香的穿好的,整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喜欢头上戴一朵小白花。父母把她许给一个叫“苦得”的庄稼汉。荞麦嫌人家生得不体面,人老实,打心眼里瞧不起。   村子里有个坏小子叫“寒露”,终日游手好闲,拈花惹草。一日在地里遇见荞麦,甜言蜜语,勾勾搭搭,从此二人眉来眼去,暗中幽会。荞麦学会了几句诗文,就更看不起大姐小妹。父母一提“苦得”,便顶撞父母。反正不愿和“苦得”成亲。   在“寒露”千方百计的勾引下,荞麦姑娘怀孕了。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丑事。荞麦急着跟“寒露”成亲以遮丑。“寒露”却说门不当、户不对,丢了“荞麦”另寻新欢。   荞麦羞愧难言,不想活在人世。父母从中安慰,姐妹来劝说。荞麦回心转意,情愿嫁给庄稼汉“苦得”。   偏巧那一年天旱地裂,禾苗干枯。急于出嫁的荞麦,请媒人到“苦得”家求婚。媒人回来说,只要有一线之途,也不娶荞麦为妻。   荞麦听了此话,眼泪只好往肚里流,知道都怪自己,是自作自受。再看大姐小妹,都是夫妻恩爱,自己失身“寒露”,身败名裂。还有啥脸活在人世!不如一死了事,就给“苦得”写了绝命诗:   家住三片瓦,出身在贫家。小时爱穿红,长大戴白花。书生寒露把我害,死后不怨爹和妈。   夜里,荞麦姑娘将诗藏在袖筒里,朝着三片瓦的茅屋拜了又拜,来到白天“苦得”干活的地方,长跪不起,呜咽泣哭,吐血而死!   第二天,“苦得”来到地头,看到荞麦姑娘已经气绝,在她的身体四周,长出了许多红杆杆、绿叶叶、开白花的草。他可从来没见过,以为是荞麦变成的,所以把它叫作荞麦。   “寒露”听说荞麦姑娘死在地头,也念往日之情,跑去看望。他刚走到荞麦跟前,那荞麦结的黑籽就唰唰地落了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荞麦当作庄稼来种,下种时间比谷子、玉米迟好多日子也没关系。又不择地、耐旱。但必须在寒露到来前收割,要不就落到了地里。所以民间有“荞麦不过寒露”的说法。   虽然荞麦产量低,但经家乡父老兄弟的精心耕种,每年都有一个好收成,特别是用碾子碾出的荞麦面,做出的拨面条有一种特殊的地方风味。   拨面条做起来简单。就是将碾子压的荞麦面用凉水和好后,在面板上赶成一尺宽、一寸厚的饼,用专用的拨面刀,挤压切砍于滚开的沸水中,漂起就用筷子挑入碗中,拌卤子食用。   荞麦面拨面条清新可口,做卤子的原料有好多种。但只有用农家大酱缸里的红咸菜、加少许瘦肉做出的卤子别有一番风味。记得一位省城来的客人第一次吃拨面条,小伙子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次吃了3大碗,边吃边叫好,结果一下子撑着了,接下来3顿没吃饭。   家乡拨面条的美味,走到哪儿也忘不了! 家乡美食随笔3   我的家乡九台市莽卡满族乡。座落在马达山下松花江畔,这里既没有峰峦雄伟的高山,也没有让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区,但它有远近闻名、历史悠久的地方特产——小鸡炖蘑菇。   这道菜的做法是:先把鸡肉切成一块块,放入锅内炒至发黄,放入适量的清水,再把蘑菇倒入锅内,放入调料,弱火炖汤,。出锅时,柔嫩汤甜,吃了让人脑清目明,为之一振……   这道菜老的少的都喜欢吃,当然我也不例外。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妈妈买回了一只鸡和一袋蘑菇,说要给我做小鸡炖蘑菇,我听了之后一蹦三尺高。可遗憾的是,今天吃完了晚饭,明天爷爷过生日,只能吃生日蛋糕,只好等后天吃了。最后终于可以吃小鸡炖蘑菇了。刚开始,只有一股调料味但又过了一会儿,汤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的问妈妈:“怎么还不好啊,我好饿呀!”但妈妈毫不理睬我,我只能回屋和爸爸看球赛了。不一会儿,只听妈妈大喊一声:“快来吃饭呀!”我和爸爸飞快地来到饭桌前。只见饭桌上摆着雪白的米饭、菜等,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这小鸡炖蘑菇了,我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肉放到嘴里尝了一下,顿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那香味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这道菜虽然没有北京烤鸭那样可口,但它毕竟是乡村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乡村人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以后不管我走到天涯海角,我都不会忘记这道家乡特色菜。 家乡美食随笔4   我的家乡博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小山城。博山人对饮食很讲究,就是普通人家也不放过在逢年过节铺张一下。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菜肴,摊鸡蛋饼,做春卷、卷尖、蛋包;做豆腐箱、豆腐角、豆腐丸;剁肉陷做饺子……你听刀起刀落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声过后各种香气便溢了出来,在空气中弥漫着,飘着浓浓的年味。   但是最具博山特色的菜还是酥锅,博山人几乎家家都做。似乎不做个酥锅就过不去年。腊月二十三空气中便散发出酸里带甜的特殊气味,那就是酥锅。这一天,我们全家齐动员,洗白菜、藕、海带、葱姜;炸鱼、豆腐;还有鸡、五花肉、猪蹄;配料有糖、酱油、醋、黄酒等,林林总总摆了一大摊。爷爷是主厨,我是小工。爷爷先刷了一个大砂锅,在锅底放上一些筷子,说是怕糊。然后分层放上白菜葱姜,剩下的东西分区摆放,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最关键的是配料的比例,爷爷小心的调好配料,然后又尝了尝,才放心地放进锅里。七八个小时后,酥锅上桌了,不同区域里的东西,就是不同的菜,那苏软酸甜的味道,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博山酥锅属于普通百姓,它平实淳朴,材料易得,风味独特,怪不得博山人自豪地说:“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 家乡美食随笔5   粘豆包是用黄米面等粘性面、豇豆或小豆等为馅做成的包子。   黄米又有大黄米、小黄米之分,大黄米是由黍子去皮而成;小黄米是一种有粘性的谷子去皮而成。不论是大黄米还是小黄米,都必须淘洗后趁湿磨面,经发酵后做包子皮,近几年城市出现豆沙馅的豆包,俗称豆沙包。农村豇豆或小豆都是自家产的,很少有人买豆沙馅。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的迁移,在许多城市逐渐出现了白面皮的豆包,为了区分于馒头,还用胭脂在上面点上红点,馅也逐渐简化,不用豆沙而直接将红小豆煮熟,加糖,看起来,豆包馅一粒粒的,很散的。   在我的老家,豆包叫粘豆包,但不叫豆馅包。   粘豆包与其他“包”的区别在“皮”的原料不同——粘。   粘豆包是一种由粘米面制成的特色食品。先将黄、黏米淘洗干净,沥干水,用碾子磨成面,习惯叫“压碾子”。那时农村没电,更没有磨面机,全屯只有几盘公用的石碾子。说到压碾子,不但花力气,还要排队,大人们常常没等天亮就顶着星星、冒着严寒去抢头班碾子了。   粘豆包是一种特色美食。作为春节期间的民俗食品,深受农民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年味的特色食品了。   在我的家乡,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粘豆包,这是百姓一年生活当中的大事,也是对忙碌一年的一个交待。粘豆包,借“年”的音,取意连年有余。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因为那时北方不产细粮,每逢年节才供应一二斤白面或大米,粘豆包就是乡亲们最奢侈的.食品了。更是小孩们喜欢的美食。还在锅里蒸着的时候,就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锅一打开,围着锅台观望的我们,见了那香喷喷的美食,早已垂涎欲滴。刚出锅的粘豆包粘手粘牙,一定不能着急吃。听老人们讲,邻居二哥性子急,也是饿了的缘故,干了一天活,进屋时妈妈正掀锅,忙着说:妈,这也太饿了。妈妈说:等一会,凉了再吃,现在太热。没事,这么大人了,还怕热?给一个吧!妈妈发了善心,起出一个给了他,他接过来吹了一下放嘴了,一是二哥的嘴太大,二是老太太做的豆包太小,再加上豆包太粘,二哥嚼了一下,烫得“嗷嗷”叫了起来,豆包太粘,将一口牙牢牢地沾上了,也是嗓子眼儿太细,咽不下去,嘴里填得太满,吐不出来,牙在热豆包里的滋味可受不了。科学家说: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但也是人体最怕热的器官,待二哥将豆包从嘴里吐出来,里边几只大牙的神经都受损伤了。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天开始,二哥再也不敢吃热的了。现在想想,吃豆包蘸白糖,条件好的家庭再加点荤油,吃起来既甜又香,真是别具风味。   小时候,每当在外面玩耍累了、饿了,回到家里,妈妈早就将豆包在锅里给热好了,有时候手都来不及去洗,掀开锅伸手就拿一个,趁热吃一口,真的是香气扑鼻,其香真的绕梁三日呢。   蒸粘豆包很麻烦,城里人没有大铁锅,更没有既通气又保温的高粱秆锅盖,往往农村朋友过年前给送些去,都当美食收藏,吃着也会觉得特别香甜。   粘豆包的制作是有一定规程的。先将淘洗好的黄米碾成面,用开水和面,发酵24小时以上。再将虹豆或红小豆煮熟、捣烂,将面用手拍成薄饼,将捣烂的豆馅放在里面,好好地团起来,粘豆包就包成了,再将秋天采摘晾晒的苏子叶,垫在下面,防止粘锅。粘豆包蒸出来后,一两顿是吃不完的,要放在室外一个大缸里冻着,等正月家里来了客人再拿出来重新上锅蒸,味道一点儿都不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市场上卖的粘豆包有粘高粱米面的,也有粘稻米面的。不论是哪种面的,吃着总没有老家黄米面的感觉好。偶而走到市场上,看到那些农村大嫂朴实的打扮,和她们大嗓门儿的叫卖声,就会想起当年,母亲忙忙碌碌蒸粘豆包的身影,想到这些,年味就浓了。

家乡美食随笔

家乡美食随笔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美食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美食随笔1   家乡有无数种美食,真的想全记下来。但太多了,不可能,只能将我认为好吃的东西记下来,留给后人。一位伟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拨面条就是民族的。   在几十年前,一位同事曾以《香喷喷的拨刀面》为题写过散文,发表于本地报刊上,家乡的美食也因此闻名。   拨面条可是一种美食。小时候,吃顿拨面条是一个梦。因为那时候每口人一年也就分十来斤荞麦,平日里不来客人谁家也舍不得吃。   荞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期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毫米,雨大了将停止生长,甚至是颗粒不收。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的谜语就是关于荞麦的:红梗绿叶开白花,五方六月才种它。三块小瓦,盖个小房,里面住着个白姑娘。这些,是荞麦的真实写照。但荞麦由于生育期短,种植要求条件高,产量低,农民都不喜欢种。不过荞麦面好吃,荞麦皮是上等的枕头填充物,特别是荞麦面的拨面条儿,别有风味,农民为了尝鲜还是要种的,如今在我家乡的市场上,新鲜的荞麦面1斤已经是4斤白面的价格了。   关于荞麦的故事有好多,但我感觉“三片瓦”的故事更有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对贫苦的农民夫妇,住在一间又低又窄的茅屋里,茅屋上只盖着三片瓦,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三片瓦家”。三片瓦家虽然穷,却养了三个漂亮姑娘,大姑娘大麦,小姑娘小麦,二姑娘荞麦。   大麦和小麦,高高兴兴地嫁给了两个庄稼人,成家立业,男耕女织,日子过得热火。只有二姑娘荞麦,跟大姐小妹不一样,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人懒,什么活也不干,什么苦也吃不了,还爱吃香的穿好的,整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喜欢头上戴一朵小白花。父母把她许给一个叫“苦得”的庄稼汉。荞麦嫌人家生得不体面,人老实,打心眼里瞧不起。   村子里有个坏小子叫“寒露”,终日游手好闲,拈花惹草。一日在地里遇见荞麦,甜言蜜语,勾勾搭搭,从此二人眉来眼去,暗中幽会。荞麦学会了几句诗文,就更看不起大姐小妹。父母一提“苦得”,便顶撞父母。反正不愿和“苦得”成亲。   在“寒露”千方百计的勾引下,荞麦姑娘怀孕了。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丑事。荞麦急着跟“寒露”成亲以遮丑。“寒露”却说门不当、户不对,丢了“荞麦”另寻新欢。   荞麦羞愧难言,不想活在人世。父母从中安慰,姐妹来劝说。荞麦回心转意,情愿嫁给庄稼汉“苦得”。   偏巧那一年天旱地裂,禾苗干枯。急于出嫁的荞麦,请媒人到“苦得”家求婚。媒人回来说,只要有一线之途,也不娶荞麦为妻。   荞麦听了此话,眼泪只好往肚里流,知道都怪自己,是自作自受。再看大姐小妹,都是夫妻恩爱,自己失身“寒露”,身败名裂。还有啥脸活在人世!不如一死了事,就给“苦得”写了绝命诗:   家住三片瓦,出身在贫家。小时爱穿红,长大戴白花。书生寒露把我害,死后不怨爹和妈。   夜里,荞麦姑娘将诗藏在袖筒里,朝着三片瓦的茅屋拜了又拜,来到白天“苦得”干活的地方,长跪不起,呜咽泣哭,吐血而死!   第二天,“苦得”来到地头,看到荞麦姑娘已经气绝,在她的身体四周,长出了许多红杆杆、绿叶叶、开白花的草。他可从来没见过,以为是荞麦变成的,所以把它叫作荞麦。   “寒露”听说荞麦姑娘死在地头,也念往日之情,跑去看望。他刚走到荞麦跟前,那荞麦结的黑籽就唰唰地落了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荞麦当作庄稼来种,下种时间比谷子、玉米迟好多日子也没关系。又不择地、耐旱。但必须在寒露到来前收割,要不就落到了地里。所以民间有“荞麦不过寒露”的说法。   虽然荞麦产量低,但经家乡父老兄弟的精心耕种,每年都有一个好收成,特别是用碾子碾出的荞麦面,做出的拨面条有一种特殊的地方风味。   拨面条做起来简单。就是将碾子压的荞麦面用凉水和好后,在面板上赶成一尺宽、一寸厚的饼,用专用的拨面刀,挤压切砍于滚开的沸水中,漂起就用筷子挑入碗中,拌卤子食用。   荞麦面拨面条清新可口,做卤子的原料有好多种。但只有用农家大酱缸里的红咸菜、加少许瘦肉做出的卤子别有一番风味。记得一位省城来的客人第一次吃拨面条,小伙子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次吃了3大碗,边吃边叫好,结果一下子撑着了,接下来3顿没吃饭。   家乡拨面条的美味,走到哪儿也忘不了! 家乡美食随笔2   粘豆包是用黄米面等粘性面、豇豆或小豆等为馅做成的包子。   黄米又有大黄米、小黄米之分,大黄米是由黍子去皮而成;小黄米是一种有粘性的谷子去皮而成。不论是大黄米还是小黄米,都必须淘洗后趁湿磨面,经发酵后做包子皮,近几年城市出现豆沙馅的豆包,俗称豆沙包。农村豇豆或小豆都是自家产的,很少有人买豆沙馅。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的迁移,在许多城市逐渐出现了白面皮的豆包,为了区分于馒头,还用胭脂在上面点上红点,馅也逐渐简化,不用豆沙而直接将红小豆煮熟,加糖,看起来,豆包馅一粒粒的,很散的。   在我的老家,豆包叫粘豆包,但不叫豆馅包。   粘豆包与其他“包”的区别在“皮”的原料不同——粘。   粘豆包是一种由粘米面制成的特色食品。先将黄、黏米淘洗干净,沥干水,用碾子磨成面,习惯叫“压碾子”。那时农村没电,更没有磨面机,全屯只有几盘公用的石碾子。说到压碾子,不但花力气,还要排队,大人们常常没等天亮就顶着星星、冒着严寒去抢头班碾子了。   粘豆包是一种特色美食。作为春节期间的民俗食品,深受农民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年味的特色食品了。   在我的家乡,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粘豆包,这是百姓一年生活当中的大事,也是对忙碌一年的一个交待。粘豆包,借“年”的音,取意连年有余。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因为那时北方不产细粮,每逢年节才供应一二斤白面或大米,粘豆包就是乡亲们最奢侈的食品了。更是小孩们喜欢的美食。还在锅里蒸着的时候,就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锅一打开,围着锅台观望的我们,见了那香喷喷的美食,早已垂涎欲滴。刚出锅的粘豆包粘手粘牙,一定不能着急吃。听老人们讲,邻居二哥性子急,也是饿了的缘故,干了一天活,进屋时妈妈正掀锅,忙着说:妈,这也太饿了。妈妈说:等一会,凉了再吃,现在太热。没事,这么大人了,还怕热?给一个吧!妈妈发了善心,起出一个给了他,他接过来吹了一下放嘴了,一是二哥的嘴太大,二是老太太做的豆包太小,再加上豆包太粘,二哥嚼了一下,烫得“嗷嗷”叫了起来,豆包太粘,将一口牙牢牢地沾上了,也是嗓子眼儿太细,咽不下去,嘴里填得太满,吐不出来,牙在热豆包里的滋味可受不了。科学家说: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但也是人体最怕热的器官,待二哥将豆包从嘴里吐出来,里边几只大牙的神经都受损伤了。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天开始,二哥再也不敢吃热的了。现在想想,吃豆包蘸白糖,条件好的家庭再加点荤油,吃起来既甜又香,真是别具风味。   小时候,每当在外面玩耍累了、饿了,回到家里,妈妈早就将豆包在锅里给热好了,有时候手都来不及去洗,掀开锅伸手就拿一个,趁热吃一口,真的是香气扑鼻,其香真的绕梁三日呢。   蒸粘豆包很麻烦,城里人没有大铁锅,更没有既通气又保温的高粱秆锅盖,往往农村朋友过年前给送些去,都当美食收藏,吃着也会觉得特别香甜。   粘豆包的制作是有一定规程的。先将淘洗好的黄米碾成面,用开水和面,发酵24小时以上。再将虹豆或红小豆煮熟、捣烂,将面用手拍成薄饼,将捣烂的豆馅放在里面,好好地团起来,粘豆包就包成了,再将秋天采摘晾晒的.苏子叶,垫在下面,防止粘锅。粘豆包蒸出来后,一两顿是吃不完的,要放在室外一个大缸里冻着,等正月家里来了客人再拿出来重新上锅蒸,味道一点儿都不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市场上卖的粘豆包有粘高粱米面的,也有粘稻米面的。不论是哪种面的,吃着总没有老家黄米面的感觉好。偶而走到市场上,看到那些农村大嫂朴实的打扮,和她们大嗓门儿的叫卖声,就会想起当年,母亲忙忙碌碌蒸粘豆包的身影,想到这些,年味就浓了。 家乡美食随笔3   我的家乡九台市莽卡满族乡。座落在马达山下松花江畔,这里既没有峰峦雄伟的高山,也没有让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区,但它有远近闻名、历史悠久的地方特产——小鸡炖蘑菇。   这道菜的做法是:先把鸡肉切成一块块,放入锅内炒至发黄,放入适量的清水,再把蘑菇倒入锅内,放入调料,弱火炖汤,。出锅时,柔嫩汤甜,吃了让人脑清目明,为之一振……   这道菜老的少的都喜欢吃,当然我也不例外。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妈妈买回了一只鸡和一袋蘑菇,说要给我做小鸡炖蘑菇,我听了之后一蹦三尺高。可遗憾的是,今天吃完了晚饭,明天爷爷过生日,只能吃生日蛋糕,只好等后天吃了。最后终于可以吃小鸡炖蘑菇了。刚开始,只有一股调料味但又过了一会儿,汤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的问妈妈:“怎么还不好啊,我好饿呀!”但妈妈毫不理睬我,我只能回屋和爸爸看球赛了。不一会儿,只听妈妈大喊一声:“快来吃饭呀!”我和爸爸飞快地来到饭桌前。只见饭桌上摆着雪白的米饭、菜等,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这小鸡炖蘑菇了,我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肉放到嘴里尝了一下,顿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那香味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这道菜虽然没有北京烤鸭那样可口,但它毕竟是乡村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乡村人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以后不管我走到天涯海角,我都不会忘记这道家乡特色菜。 家乡美食随笔4   我的家乡——清江——坐落于温州乐清,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沿海小镇。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不过,要说最有名的,还是三鲜面。   据说,三鲜面原来只有三种配料:白虾,蛤蜊,牡蛎。后来根据客人对口味的要求,商家又在原来的三鲜面里加上其他一些辅料或一些特色海鲜,但是,三鲜面这个名字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噢,对了,悄悄告诉你,只有我们清江的三鲜面才是正宗的!   我记得有一家三鲜面馆坐落在公园对面的小店附近。有些人,本是专程来买东西的,可经过面馆,每每闻到面馆里飘出的三鲜面特有的香气,总忍不住进去大吃一顿。还有些远方的客人,也专门赶过来吃咱们清江的三鲜面。去的多了,无论是谁都会发现,面馆不小的店面每次都是“人满为患”,两名店主忙的不亦乐乎。可见大家对三鲜面的喜爱。   三鲜面不仅受人喜爱,做法也比较奇特。   首先准备:姜1小块,鸡蛋1个,小黄鱼1条,蛏子,白虾,鳗干,蛤蜊,牡蛎,葱,小青菜以及其他必要的配料。第一步要做姜蛋。把姜洗净,去皮,切片,一半切末,一半留着备用;鸡蛋搅匀加入姜末,再搅匀,搁在一旁。锅里放少许油,小火,煎姜蛋,煎好了拿出来备用。第二步,在锅里放油,加姜片,烧6成热,放小黄鱼,接着是鳗干,煎的颜色有点黄了就放蛏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再放入白虾和适量盐,水开了放面食,水再次开时加适量味精,放牡蛎,葱叶,小青菜就可以出锅了。一口下去,第一个感觉是烫,然后就尝到了鲜,一口面进肚,就马上想再来一口,哪管什么“烫”!   呵呵,动心了吧?我们小镇永远欢迎你的到来! 家乡美食随笔5   我的家乡博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小山城。博山人对饮食很讲究,就是普通人家也不放过在逢年过节铺张一下。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菜肴,摊鸡蛋饼,做春卷、卷尖、蛋包;做豆腐箱、豆腐角、豆腐丸;剁肉陷做饺子……你听刀起刀落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声过后各种香气便溢了出来,在空气中弥漫着,飘着浓浓的年味。   但是最具博山特色的菜还是酥锅,博山人几乎家家都做。似乎不做个酥锅就过不去年。腊月二十三空气中便散发出酸里带甜的特殊气味,那就是酥锅。这一天,我们全家齐动员,洗白菜、藕、海带、葱姜;炸鱼、豆腐;还有鸡、五花肉、猪蹄;配料有糖、酱油、醋、黄酒等,林林总总摆了一大摊。爷爷是主厨,我是小工。爷爷先刷了一个大砂锅,在锅底放上一些筷子,说是怕糊。然后分层放上白菜葱姜,剩下的东西分区摆放,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最关键的是配料的比例,爷爷小心的调好配料,然后又尝了尝,才放心地放进锅里。七八个小时后,酥锅上桌了,不同区域里的东西,就是不同的菜,那苏软酸甜的味道,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博山酥锅属于普通百姓,它平实淳朴,材料易得,风味独特,怪不得博山人自豪地说:“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

接下来播放